前言
“你想清楚了,有她没我,有我没她!”
砰的一声,晓兰(化名)[1]摔上门,头也不回地走了。
“她是我妈!你神经病吧!”王健拉开门,朝着远去的妻子大吼。
他不明白,晓兰的性格一向温润柔和,很好沟通,今天为什么如此反常。听说王健要接自己的母亲来家里住,晓兰竟然原地爆炸,坚决反对这件事。
然而,无论如何,王健心意已决,他一定要把妈妈接到家里来。
小时候,王健的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在他12岁那一年,爸爸去世了。他妈妈咬紧牙关,受尽了委屈,万分艰难地把他们兄妹三人抚养大。好在兄妹三人都争气,考上了好大学,毕业后也都找到了好工作,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王健现在是一家大企业的总工程师,每年年薪加分红有近百万元,是最让妈妈骄傲的孩子。她经常对王健说:“妈妈这辈子什么都没有,只有你们,我一辈子都奉献给你们了。还好你们三个都争气,特别是你,让妈妈老有所依,面上有光。我前半辈子辛苦,现在总算要跟着儿子享福了。”
王健对此深以为然。作为大哥,他懂事最早,心里最清楚妈妈一路抚养他们经历过多少艰难。他早就暗暗发誓:将来我出人头地了,一定要好好补偿妈妈!所以,三年前他和晓兰在市区买了一套大平层,第一时间就把妈妈请过来住了。
那个时候,妻子晓兰是欢迎婆婆来住的。她听王健说过,婆婆当年如何含辛茹苦把他们兄妹拉扯大,她也很心疼婆婆的不容易。婆婆住进来的第一天,晓兰就暗暗决定,要把婆婆当成自己的母亲一样照顾和孝敬。
王健的妈妈住进小两口的家里,也不想当个闲人。她心疼儿子和儿媳妇每天早出晚归,于是自告奋勇,主动帮忙打理家务。每天她都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做出热腾腾的饭菜,把小两口的衣服洗干净,还叠得整整齐齐。王健怕她太累,还特意找了个保姆,但是当天就被她辞退了。她说自己苦了一辈子,做这点事有什么辛苦的,何必浪费钱请保姆。
一开始,一切都很和谐。王健很享受妈妈的照顾,妈妈也有事可做,觉得自己没吃闲饭,是个有用的人。但是,渐渐地,矛盾开始出现。
最开始是晓兰发现,婆婆总是趁他们上班时进他们的卧室,把她和王健的衣服,包括内衣、内裤都拿去洗。她跟婆婆说过好几次,不要到他们卧室拿衣服,要洗的衣服她会放到洗衣机旁的篮子里,但是婆婆每次都是口头上答应得好好的,实际上依然我行我素。在晓兰的心中,卧室是非常私密的地方,她不希望别人随便进入。何况,婆婆好几次擅自整理他们的衣橱。那衣橱里有好几套她买的有一点点小情趣的内衣,被婆婆摆到了另外的地方。这让她感觉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
其次出现的问题是,晓兰的生活方式跟婆婆有很大差异。晓兰希望王健能时不时地陪她出去吃个饭,可是自从婆婆住进来以后,他们每顿饭都得在家里吃。对晓兰而言,婆婆做的饭太淡,又总是那几个菜,偶尔她想出去吃换个口味,婆婆就会不高兴,一是心疼钱,二是觉得外面的饭菜不卫生也没营养。这样一来,晓兰就觉得压力很大,每天吃着不对胃口的饭菜,却不能花自己的钱出去打打牙祭,心里总觉得有点憋屈。
每天早上7点,婆婆做的早餐会准时上桌,因此她要求王健每天这个时间就已经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准备好吃早饭了。用她的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吃得早点,中午才能到点儿就饿,这样三餐才能准时、规律。
可是晓兰和王健都是夜猫子,他们的工作要求晚上加班,但白天不用那么早上班,所以早起对他们而言无比痛苦。王健还能硬撑着爬起来吃早饭,毕竟从小就是这么过来的,晓兰可就不愿意了,她宁愿不吃早饭也要睡饱觉。
有一天,王健进屋叫醒晓兰说:“晓兰,你连续几天都没起来吃早饭,我妈不高兴了。”
“为什么?”晓兰没明白婆婆不高兴的原因是什么。
“她说,她辛辛苦苦做早饭,你不起床吃,是给她甩脸子。”
晓兰听了这话很诧异,她对王健说:“你没有跟她说我每天晚上很晚睡,早上起不来吗?”
“说了,但老人家嘛,做都做了,你好歹赏个脸,爬起来吃几口再回去睡,成吗?”
晓兰心里一万个不情愿。为什么你给我做早饭,我就一定得接受?又不是我要求你做的。但是,看着丈夫为难的脸,她一边气他什么都顺着他妈妈不能替自己挡着,一边又心疼他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于是只好忍着一肚子的憋屈出去吃饭。
除了这些生活琐事,晓兰发现,还有一个很大的不便:婆婆在家,两口子都不能痛痛快快地吵架了。有时候还没有到吵架的地步,只是观点不同,两人有些争执,王健的妈妈就会出来说:“别吵别吵,家和万事兴,好端端的日子你们吵什么呢!”
两人明明可以通过这样的争执、分辩过程来沟通,从而更加了解对方的想法,却因为婆婆的劝阻变得不能沟通,更不敢吵架。久而久之,两人心里都积累了不少情绪,经常一碰就炸。
其实晓兰很纠结,婆婆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而且她在家里还真帮了他们夫妻不少忙。晓兰无数次怀疑:是不是我太自私,太矫情,太作了?这么好的婆婆,我还不知足,还觉得人家不好?
于是,她一次又一次地选择隐忍,选择沉默,选择自我安慰和自我开解。
与此同时,王健这边也不好受。他明显感觉到了老婆的不满。老婆觉得他是“妈宝男”,不像以前那样尊重他了。同时,他也感觉到,因为妈妈的入住,他们无法随心所欲地享受二人世界,感情明显疏远了很多。
晓兰催了他好几次,让他劝婆婆搬出去,要么回老家,要么给她在同一小区租个房子。可王健每次跟妈妈提及在隔壁租房子的事,他妈妈就开始流泪,摆出一副被抛弃、生无可恋的样子,还会说:“妈老了,没用了。你长大了,不再像当年那样需要我了。”
类似这样的话,让王健只能就此作罢。
而王健妈妈的心里也不好受。她原本期待的是,住进儿子家里,就像住进自己家里一样,她还是那个什么都说了算的妈妈,继续照顾两个孩子。可现实是,在这个家里,她像个“第三者”。做了饭,儿媳妇不喜欢吃;想帮她洗衣服、打扫卫生,卧室还不让进。
看着儿媳妇日渐阴沉的脸和儿子努力掩盖的不安,她想:我当初牺牲一切养大的儿子,怎么结了婚就不愿意和我一起住了呢?我是哪里得罪了儿媳妇,她为什么非得把我赶走呢?我在家里干那么多活,他们都不领情吗?好像我做得越多,错得就越多,难道儿子是个“白眼狼”,娶了媳妇忘了娘吗?
这个家庭里的三个人,起初都对彼此充满了爱,却因为缺乏边界感而让彼此越来越痛苦。他们都试图用压抑、掩盖、隐忍、自我开解等方式来维系关系,结果却让彼此的关系渐行渐远。
这就是为什么爱得越深、关系越亲密,我们就越需要设立边界。
让爱不再带来伤害
我第一次清晰意识到人和人之间的界限,是在Jack和莲莹夫妇家里。
我清楚记得,当时我坐在他们家客厅窗边那个米白色的摇椅上,而他们正在往窗边的圣诞树上挂彩球。我已经不记得当时他们在说什么了,应该是对话不太愉快,Jack突然放下手中的彩球,沉着脸离开客厅,去了他的房间。
我疑惑地看向莲莹,觉得很尴尬。而莲莹却泰然自若地和我聊天,一边还继续挂着彩球。我能够感受到,她的那种自然的态度,不是因为有我这个多年的老朋友在场而故意装出来的,而是她真的没有被丈夫的情绪影响。
我问她:“Jack怎么了?他为什么生气?”
莲莹说:“哦,他有些生气,需要安静一下。”
我很善解人意地说:“那你要不要进去看一下?”
没想到,莲莹接下来的话让我大吃一惊。
她轻松地说道:“没关系,这是他的情绪,让他自己处理一下就好了,我们不用为他负责。”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听说,我们不用为另一个人的情绪负责。
从小到大,我都被直接或间接地告知,我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我爸爸生气了,是因为我不听话,惹他生气,所以我需要对他的怒气负责;
我妈妈焦虑了,是因为我考试不及格,所以我需要对她的焦虑负责;
我被老师批评了,是因为我上课开小差,所以我需要对她的暴怒负责;
……
但今天,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她告诉我,她不必为她丈夫的情绪负责!
从那时开始,我开始去了解“界限”的概念,并试着用有边界感的眼光审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我猛然发现,原来没有界限的关系,哪怕是最亲的血缘关系,其中也会埋藏很多的积怨和愤怒。
随着我对界限的了解越多,我就越发现,界限是一切关系的基石。健康的界限不但不会摧毁关系,反而会保护关系,让关系更加健康、亲密和长久地维系下去。
这十几年间,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为两万多个家庭提供了近三万小时的心理辅导。通过总结这些辅导经验我发现,很多人之所以会有严重的焦虑症、抑郁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无论男女老少,从事何种行业,他们在生活中都完全没有界限意识,在人际关系中严重缺乏边界感。
Rachel,35岁,单身,常年失眠,极度焦虑,因为她的父母隔三岔五地就攻击她,说她这么大年纪还不结婚,并且自作主张给她安排了许多相亲对象,让她为自己的单身感到无比羞耻。
仁忠,47岁,离异,中度抑郁。他很爱自己的前妻,离婚的原因是他无法阻止自己的母亲对妻子百般刁难,妻子多次提出希望他和妈妈立界限,他做不到,于是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他。
王琴,52岁,上市公司高管,重度抑郁。她从小有一位对她极度严格的母亲,每次考试她如果不是第一名就会挨揍。直到现在,她的妈妈还会因为她的事业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或是育儿方式不合自己心意而对她破口大骂。
芳芳,26岁,独身主义者。她坚决不结婚,因为她看到父母的婚姻缺乏界限,他们总是用最恶毒和尖刻的语言彼此辱骂、彼此伤害,最后各自出轨。
……
我的系列课程“为家庭立界限”,每年都有很多伤痕累累的人来参加。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让人痛心。特别是,其中有很多人真的非常优秀,是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却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在关系中应该有边界感,也没有建立起健康的界限,而常年被困在不愉快的关系和情绪压力之下,痛苦不堪。
再讲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去参加物理奥赛,没有拿到一等奖,但是也拿到了奖项。其实,这个男孩子已经很优秀了,但是他的妈妈非常失望,表现出十分惋惜的样子,并且跟这个孩子说:“你看,你让我饭都吃不下了。”这句话一直影响着这个孩子,直到他38岁来找我咨询,跟我讲到那一幕时,他仍记得很清楚,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认为,如果他妈妈难过到吃不下饭,那是他的错,是他的责任,是他没有做好。久而久之,他形成了一个错误认知:他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怎么负责呢?他必须完美,优秀,毫无缺陷。
当然,我相信这不是他妈妈说了一次就造成的结果,应该是他妈妈平时就有类似的表达。所以他要求自己什么都要做得很好,一定要非常优秀,不能输,只能赢。他不想让他妈妈失望。
长大后,他在工作当中怕老板失望。在婚姻中,他怕他的太太失望。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做了很多“维持优秀”的事情:为了维持他的业绩,作为销售经理的他,不惜篡改公司销售数据;作为丈夫,他为了给家人更加优渥的生活而成了工作狂,妻子因为他常年缺席家庭生活,毅然和他离了婚;后来,公司发现他作假,一纸诉状将他告上法庭……
有一次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在我看来,中国社会是最有人情味的社会,中国的家庭是最愿意为彼此付出和牺牲的家庭,中国人是最讲感情的人,大家都为了更美好的关系用尽全力,却常常因为缺乏界限意识功亏一篑。结果是,我们越努力,越容易产生难以弥补的伤害。
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我回国做界限主题的讲座,都会场场爆满。很多人在听完讲座后分享,就像我在Jack和莲莹家里所经历的一样,他们的界限意识被讲座开启了,开始用更有边界感的眼光审视自己的生活,对很多已经失去信心的关系重新燃起了修复的希望。
凡此种种,令我萌发了一个念头,何不写一本书,专门讲一讲如何在各种关系中设立界限,让它成为我们所有关系的祝福。
你是否需要这本书?
如果你不是很确定自己是否需要这本书,以下几个场景,请你测试一下,看看自己究竟是不是一个有边界感、会立界限的人。
评分标准:以0~10分来打分,能够迅速清晰并理直气壮地设立健康界限打10分,会犹豫很久然后提出界限要求并给出界限后果打8分,可能会提要求但大概率会被无视打6分,会提出界限要求但不会给出界限后果打4分,不会提出界限要求也不会给出界限后果打2分,根本不敢去立界限打0分。
场景1:
你在外地工作,有一天你妈妈给你打电话,说她的好朋友张阿姨的女儿这两天要到你这里来玩,让你招待一下。她来玩三天,这三天你要全程陪她,带她去逛当地的景区,这样可以让你妈妈在张阿姨面前很有面子。这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问题就在于你那几天恰恰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没有时间去陪她,你需要加班来完成考评。但是你妈妈说,没关系,你可以只陪她一天。问题是你连一天时间都没有,可是你妈妈也已经退而求其次了,这样的要求你会怎么回应?你知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呢?请你根据真实的情况来考虑,而不是想象自己会怎么做。怎样可以很好地把界限立起来呢?你是否能以非常舒适的状态来立界限,而且非常自信地知道该怎么立界限呢?以0~10分来打分,你对你和妈妈立界限的能力打几分?
场景2:
你有一个同事每次和老板汇报的时候总会把你的业绩说成是他的,你心里很不舒服,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选择跟他大吵一架还是跑到老板那里哭诉?这些方式都表示你不太会立界限。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以0~10分来打分,你对你和同事立界限的能力打几分?
场景3:
每一次你出去吃饭或者去买咖啡,你朋友都会请你帮他顺便带一份,但是你发现每次你带回来以后,他从来不提给你钱的事,也从来没有回请过你。而且,你发现他好像已经形成习惯,总会找你。请问,这时候你会怎么做?你知不知道怎么做合适,并且你内心非常自信,也很坦然,可以照此去做?以0~10分来打分,你对你和朋友立界限的能力打几分?
场景4:
从你很小的时候开始,你父母的关系就不好。后来他们离婚了。离婚后,你妈妈总是说你爸爸的坏话,说他是个渣男,如何始乱终弃,自己怎么样瞧不起他云云。或者是反过来,你的爸爸总是这样评论你妈妈。请问,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或者是,如果他们没有离婚,但总是吵架,吵完架就跑来跟你讲对方哪里不好,你会怎么做?你对自己现在的做法是不是满意?以0~10分来打分,你对你和妈妈/爸爸立界限的能力打几分?
场景5:
你爸爸跟你说,他这么多年不和你妈妈离婚,都是因为你,所以你以后一定要出人头地,有出息,这样才对得起爸爸。你妈妈和她的家人都瞧不起你爸爸,他这一辈子都窝在这儿,就是因为你。他不希望你成为一个没有爸爸的人,也不希望你的家庭是破碎的。现在,他就你这么一个指望了。请问,这个时候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对自己可能会有的反应,你觉得是对的吗?你觉得舒服吗?以0~10分来打分,你对你和爸爸立界限的能力打几分?
完成这几个测试之后,你可以看看自己的总得分。如果你的得分高于45分,恭喜你,你对自己立界限的能力很自信,相信你对界限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可以对照本书相关章节,看看你所立的界限是否健康,是否为不伤害关系、反而能保护关系的界限。如果你的得分低于30分,建议你认真通读这本书,因为你对界限的认知可能非常模糊且有诸多误解,因此对这个话题心存恐惧。你需要通过此书,纠正对界限的错误认知,学习如何克服恐惧,建立保护长久关系的界限。如果你的得分为30~45分,说明你期待立界限,但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立界限,建议你将这本书作为指南,按照里面的原则来梳理你的人际关系。
在这本书里,我会通过很多实际的案例解释什么是界限,我们对界限存在哪些常有的迷思,帮助你梳理自己内心的纠结,勇敢地打破文化、传统和环境的限制,逐步建立起健康的界限。在本书的后半部分,我还会具体讲到如何为婚姻、父母、孩子和自己立界限,让我们的家庭全方位地被健康的界限意识所赋能。
当你学会了如何建立健康的界限,你会发现:
你终于不必一直忍受父母的种种干预,可以更轻松、更愉快地跟他们相处;
你对别人将更有安全感,因为你不会再允许别人故意或不经意地占你便宜;
你对自己也更有安全感,因为你能用界限来保护自己,不轻易被伤害;
你会更加理直气壮,因为边界感会让你更自信,更喜欢自己;
你不再一心想要讨好身边的人,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因为你知道自己不必再为他们负责任;
你和家人、朋友更亲近了,因为界限让你们不再彼此伤害,而是让你们彼此更尊重;
你更懂得享受生活了,因为界限让你的生活非常安全,不会有人进入你的生活中对你指手画脚、随意指责,你也不再被别人的道德所绑架、被别人的情绪勒索所捆绑;
你更有力量了,因为你开始掌控自己的生活,规划自己的生活。
王健和晓兰这对夫妇,后来报名学习了我的两门课程。一门是之前提到的“为家庭立界限”,还有一门是“婚姻共进营”。在课程中他们终于明白,之前让他们痛苦不堪的争吵,并不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的期待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为这些期待设立界限。以至于一方的期待在另一方的眼中成了威胁,结果让双方对立起来,无法享受幸福的生活。
痛定思痛,这对夫妻终于坐到一起,为他们的婚姻以及与父母的关系等一一设立界限。其间他们有过很多次争吵,一次次讨论,一次次修改,最终立好了他们家庭的界限。
更难得的是,他们一起跟王健的妈妈立好了界限。他们首先感谢妈妈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帮助,然后说明了为什么要跟她立界限。
当天晚上,王健的妈妈号啕大哭,感觉备受伤害。第二天她就执意离开了他们的家。夫妻二人已经预料到她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这些信息,所以他们尽可能地向她表达善意,并把她送上了回老家的高铁。
接下来的半年里,他们仍然时常给妈妈打电话,买礼物给她,对她嘘寒问暖。刚开始,王健妈妈每次接起电话就不停地诉说自己的委屈,痛斥儿子“没良心”,试图让儿子承认他做错了。她也用了常见的道德绑架、情绪勒索等方法,希望可以迫使儿子儿媳让步。
但是,王健夫妻二人都温柔而坚定地守住了界限,并持续地向妈妈传递善意。渐渐地,王健妈妈的反应不再那么激烈,也不再那么感到受伤,她甚至反过来开始给夫妻俩立界限。
两年后,王健妈妈因为意外骨折,需要住进儿子家里疗养。妈妈搬进来的前一夜,王健问晓兰:“你有什么担心的地方,需要我注意的吗?”
晓兰笑了笑,说:“我们不是以前的我们,你妈也不是以前的妈了,放心睡吧。”
这就是我期待每个人读完这本书之后可以获得的生活:所有的关系都被理顺,每个人的爱都不被辜负。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视频号账号:吉祥的家庭智慧)
[1] 本书所举案例中所提及的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