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永盛窑诞生记

就这样,朱仙镇在朱珠的陪伴下渡过了风平浪静的一年。

一盏茶的工夫,又到了嘉靖三十八年秋天,院子里的金桂和银桂又争相媲美,绽放出生命的璀璨与多姿,宛如一对相濡以沫的情侣。

那年中秋节的前一天,朱仙镇倚坐在院子东南角的一张藤椅上,看着两棵桂花树发呆。朱珠从小阁楼上下来,悄悄为朱仙镇披上了一件秋装,转而拿着一个小竹篓,到桂花树下捡拾被风吹落的新鲜桂花。桂花兼有观赏和药用价值,风味独特,一般都会制作成桂花蜜或者是桂花茶,香气扑鼻非常惹人喜爱,她要为远在京城为官的哥哥朱篇亲手制作几盒子的桂花糕。桂花糕是温州特产,正所谓飘香十里桂花糕,一口咬下去软糯香甜,让人唇齿留香,总能勾起满满的乡愁。桂花糕外表晶莹剔透,独特的香味非常让人难以忘却。朱珠一边熟练地制作桂花糕,一边不由地想念起了北京路旁的温州街,哎呀,那可是一条闻名遐迩的美食街,沿街三百多间店面的特色温州小吃集聚而起,形成了“温州小吃一条街”,包括小南门的馄饨、双溪街的水煮牛肉、信和街的柴排饭和牛骨汤、舴艋街的牡蛎生拌、纱帽河的锅贴、康乐坊的灯盏糕、环城路的西施豆腐脑和冰糖葫芦、红枫路的鸭舌、水心巷的芙蓉年糕、新桥弄的醉虾、望江路的葱油爆炒螺蛳、藤桥街的熏鸡、轻纺街的猪油渣,等等。

近日,朱珠听说哥哥朱篇有了意中人,心里很是欢欣,因为她要有嫂子啦!

“朱珠,你过来下,跟你商量件事。”朱仙镇对朱珠唤道。

朱珠靠在朱仙镇的藤椅边上,她很想知道父亲说的事情。也许是哥哥朱篇的婚姻大事呗,朱珠在心里乐开了花,脸上便洋溢出调皮的神色。

“阿珠,爹太想念你娘了,听说有人在东南亚、波斯湾那些遥远地方的城市看到过一个很像你娘的女瓷器商人。”朱珠插话道:“那我陪您去哪儿找吧,我也很想念娘了。”朱珠的眼角湿润了。

朱仙镇用手疼爱地抚摸着朱珠的刘海,说道:“为了方便找到你娘,爹准备重出江湖,在温州府选址办个瓷窑,这样就可以瓷器为信物,尽快追寻到你娘的踪影。还有,你哥朱篇的意中人是个京城大户人家的千金,订婚、结婚都是一笔很大的开销,而你哥生性倔强、两袖清风,广交江湖朋友,从来就没多少金银积蓄,爹想通过售卖瓷器赚些银两为你哥减轻负担,为你将来的出嫁准备嫁妆。”

朱珠故意撅起了嘴巴,说:“我可不想这么早就出嫁,我只想陪在爹身旁。”

为了在温州城办起瓷窑,朱仙镇风风火火地走了很多地方,最后把目光聚焦在了永嘉县,然后乘坐舴艋舟在永嘉县的楠溪江流域又马不停蹄的实地勘察了两个星期,终于下定决心准备在瓯江北岸的楠溪村东南方向选址办瓷窑。只因楠溪江流域实在让朱仙镇流连忘返。

楠溪江,是岁月如歌的标识,是万种迷人的抒情,是从小令溢出的桨声,是白云飘渺的桃花源,是两头尖尖舴艋舟上的千年渔歌,是晨曦静谧滩林上的芦花香。

楠溪江,楠溪江,过往的竹筏和水花,一半拨开光阴,另一半徜徉在永昆唱腔深处,笼罩烟雨撒落的晨昏和四季。晚钟声悠悠,玲珑河山秀。传统和现代,总能和春天一起明亮,和秋天一起摇曳,和夏天一起热恋,和冬天一起缠绵。在江面开阔处呈现繁花似锦,在流水悠然处倒影佳人笑靥。

朱仙镇耐不住寂寞,要办瓷窑的消息不胫而走,温州城官吏、百姓互相传告。其中,有官吏、富商、大户人家想乘机投资或者占有一席之地。朱仙镇的名字那可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啊,一想起斗彩鸡缸杯来,这些人便口水直流,眼睛发绿;有青年瓷器匠,渴望把握机遇拜师学艺,成为瓷器大师;有普通百姓,想凭借强壮的体魄与不怕苦累的素质,到瓷窑干点儿搬运、烧火之类的粗活儿,挣点儿工钱养家糊口;有跑江湖的刀客、弓箭手、马夫、船工、水手,想挂靠朱仙镇的瓷窑,乘势打出个天地;有久经商场的瓷器商人,想和朱仙镇合作商谈,最好是做个独家生意;有暗中打算盘企图趁火打劫,收取一笔保护费的;有海盗团伙妄想抢劫发财的;等等。这些,都是朱仙镇预料之中的事情,朱仙镇闻之只是淡然一笑。

朱仙镇把新开办的瓷窑取名为“永盛”,寓意永远昌盛。

朱仙镇挑了个黄道吉日,把创办永盛窑招聘各路人马的布告贴满了温州城五马街、状元路等热闹地方,迅速得到各方响应。

朱仙镇预料之外的事情也有,那就是永嘉县桥下村青年才俊戚飞侠第一个来朱家大院里应聘护窑总镖头。当时,明朝很多瓷器、茶叶、丝绸要从温州港、宁波港等港口装货上船,经过海上丝绸之路运输到东南亚、波斯湾等地,通过贸易交换,换取异国他乡的玛瑙、香料、咖啡等物件。虽说当时大明国力依然强盛,但海盗屡见不鲜,因此,护窑行业应运而生,各地镖局风生水起,很是吃香。

武秀才戚飞侠出身商贾世家,其父兄皆为浙商知名人士,富有家乡情怀,家道兴盛。而戚飞侠所在的桥下村,走出了一群戚家军。明朝嘉靖年间,桥下戚氏男丁壮士200余人到义乌参军,追随戚继光出生入死,是为戚家军精英,自此以后,桥下戚氏男丁踊跃参加,世代相传……在倭寇猖狂的时期,戚家军带来的不仅是一支军队,还有各种医药技术,多种“戚氏药酒”可外用内服,历来久负盛名。

戚飞侠学得一身闪电霹雳刀法,曾与朱篇在京城刀法交流大会上比试过刀法,不分伯仲,两人还以武结义结为兄弟。

在去应聘的路上,戚飞侠健步如飞,脑海中闪现出京城刀法交流大会的一些片段,其中与同乡朱篇比试刀法的印象特别深刻。戚飞侠比朱篇小五岁,比朱珠要大一岁。

遥想当年,京城刀法比武台上,群雄云集,经过五天五夜的激烈角逐,戚飞侠和朱篇在16强淘汰赛中狭路相逢。按照规定,点到为止,避免伤亡,两人都披上了甲衣,且刀口都没开锋。戚飞侠一扬刀就使出了闪电霹雳刀法中的“八锋刀法”,招招朴实无华,却刀刀惊心,台下的人只看到刀光闪闪、人影飞动,叹为观止。“八锋刀法”刀诀共八句,一句一刀:“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军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八锋刀法”是典型的双手刀法,融会了春秋战国、唐刀、宋刀、元刀等古代刀法的技法精华,包括埋头刀、拦腰刀、斜削刀、漫头硬舞等技法,动作简捷精炼,大劈大砍,迅猛剽悍,具有明显的军旅实用特点,与以花法为主的表演武术有质的区别。

朱篇却毫不畏惧,只见他一个蜻蜓点水,跳上了比武台,所持的是一柄八卦刀,刀法学自八卦刀第六代掌门人孙起凤,使的是“游龙八卦刀法”,人刀合一,刀法华丽中杀机四起。

戚飞侠与朱篇刚一交锋,台下便鸦雀无声,人人屏住呼吸,看得惊心动魄。两人闪电般交手16招,不相上下。忽然,朱篇改变了刀法,使出了老镖师汪一下师傅传授的一路“八风刀”,竟然与戚飞侠的“八锋刀法”如出一辙,引得惜才爱才的刀法交流大会总裁判杜成功大声喝彩,并立马宣布两人为平手。

英雄惜英雄,真个是不打不相识,戚飞侠与朱篇酒过三巡后,结为拜把子兄弟。

戚飞侠在京城刀法交流会上,一举成名,第二年春天便直接被荐举为武秀才。

此次,戚飞侠来应聘的原因有三:一是慕名而来,朱仙镇的名气很大,阅历很深,能拜其名下,将会受益匪浅;二是海盗日渐猖獗,他想在实战中体验海盗刀法的优劣;三是身在朝廷谋事的朱篇放心不下父亲与妹妹,早已修书一封给戚飞侠,托付戚飞侠关键时刻照顾好朱仙镇和朱珠。

朱家大院里,一片人声鼎沸,六张八仙桌上摆放着炒花生、瓜子、桂花糕、金桔和茶水,宛如过年一般的热闹。前来应聘者如云,朱仙镇、汪一刀、朱珠,以及几名族人忙前忙后地招呼来人,拱手、握手、寒暄,看来创办永盛窑这棋没有下错。

朱仙镇花了六天的时间,花费白银1200两打点官府和购置楠溪村东南角占地12300平方米的地皮。这块地皮是建造瓷窑的黄金位置,恰好处在凤凰山脚,附近水路、陆路交通便利。山上树木参天、荆棘丛生,便于就地取硬木烧炭。

让朱仙镇惊喜的是窑址所在位置的半山坡上有一大片漂亮的银杏林,那是一幅由831棵银杏组成的风景画。朱仙镇在这片银杏林中气定神闲地散步,他想起了在京城什刹海边住过的那条胡同。每年金秋时节落满遍地金黄的银杏树叶,一阵风过,旋飞的银杏树叶像翩翩起舞的黄色蝴蝶。他与苗艳秋喜欢牵着手在那儿闲逛,每当夜晚来临,河灯点亮,只见湖心的黑夜,却不见摇晃的碎月,船上飘来熟悉的音乐,回忆在遥远的古琴上跳跃。此刻,朱仙镇忽然想起苗艳秋的样子,苗艳秋说爱他的时候眼中的涟漪。

更可贵的是,朱仙镇凭借老经验亲自勘查到了凤凰山的山坡与山脚均拥有高品质的陶泥,足够支撑窑场开采几十年。

朱仙镇颇具远见和忧患意识,他充分考虑到近年来时有小股海盗在沿海地区抢掠,规划设计在永盛窑的周围建起高五米的厚实石头外墙,以及高三米的青砖内墙,并且在东、西、南、北四个角落各开辟了50个火铳射击口和射箭小窗。看来,朱仙镇还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其实,这都是公子朱篇请兵部兵马司的一位同窗好友设计的,并派遣一名手下骑着一匹骏马,连夜快马加鞭送达给朱仙镇的。

朱仙镇花了个把月的时间,在朱珠等人的协助下,挑选了20名石匠、10名木匠、20名泥水匠、10名油漆匠、10名船工,以及150名搬运工、5名厨子、8名伙夫,带上工具、装备、粮草,整装出发抵达瓯江北岸的楠溪村东南角,祭土开工,按部就班,日夜兼程,只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便建起了一座漂亮雄伟的永盛窑。

朱仙镇只花了半天时间,就选定了戚飞侠担任永盛窑护窑总镖头。前来应聘的20多名刀客、剑客听闻武秀才戚飞侠在此,大多拱手相让,知趣告退,其余3名不知天高地厚的执意要切磋一下,都在一招之内败在戚飞侠手下,个个心服口服。汪一下也对戚飞侠刮目相看,对朱仙镇使了个选定戚飞侠的眼色。

朱仙镇意气风发,一夜之间感觉自己年轻了许多,好像重回风华正茂的年代。他招收了20名瓷匠、80名有一定基础的瓷窑工人。同时,还在负责建造永盛窑的那帮人马中,精选了60名责任心强、有一技之长的工匠。这样,合计160人的永盛窑班底组成了。朱仙镇自任窑长,负责瓷窑生产、销售等重要环节,朱珠负责内务管理。

当第一窑的小青花斗彩鸡缸杯出炉时,永盛窑的名声就打开了,规模在浙江首屈一指,影响力直逼皇家官窑。

初战告捷,朱仙镇很满意,给工匠们、搬运工们各奖励碎银一两,大家的创业热情简直比熊熊燃烧的炉火还旺盛。

朱仙镇决定每周要开个简短的集会,起到总结交流经验、凝聚人心的作用。第一次集会上,朱仙镇拉开大嗓门,对大家说:“诸位父老乡亲,诸位师傅,大家辛苦了!非常感谢各位的鼎力支持和付出,使得永盛窑旗开得胜!永盛窑是大家的永盛窑,这是我们共同的大家庭。希望诸位团结一心,精益求精,合力把永盛窑办成浙江乃至整个大明朝的第一流水平的瓷窑。”台下掌声如雷,宛如浪花儿绽放。

明朝嘉靖年间,与江心两塔并称温州沿海三大古代灯塔的,还有温州城区的净光塔和乐清东塔,当时一到晚上,“航标闪耀,塔灯荧煌”,为海泊的船只进入港口指示航向,保障安全航行。

温州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据史料记载,中国第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在西汉武帝时期,番禺(今广州)、冶县(今福州)、温州、宁波为全国四大对外贸易口岸。宋元时期,朝廷在温州等设置了市舶务、市舶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在最高峰时达到50多个。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主要有泉州、广州、宁波3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喂给港组成,而温州港就是宁波港的一个喂给港。元代时,温州拱北门(朔门)外沿江一带就建成了上千米的大石堤,并建有码头,供官船和中外海船靠泊之用。

永盛窑烧制的瓷器从沿楠溪江流域水路一路往东再往南运往瓯江下游,在温州港把舴艋舟、木壳渡船换成走海运的四桅杆、六桅杆、八桅杆大船,再从温州运到宁波,然后在宁波换上远洋大船,运至东南亚各国,或越过印度洋最后到达欧洲各国。在这条漫长的商贸线上,温州港是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