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国家博物馆

“时间不早了,”关瑶看了看手表,眼中闪过一丝犹豫:

“今天真是太感谢你了,要不我请你吃顿饭吧?”

关瑶很清楚,王烛今天教她的东西有多么珍贵。

这样的修炼方法,这般神奇的能力,放在外面,别说是学,连见都见不到,而她不仅亲眼见证,还得到了王烛的悉心指导。

这份人情,不表示点什么确实说不过去。

虽说王烛看起来不在意这些,但该有的诚意还是要有的。

“下午我得去一趟博物馆,有点事情要处理。”王烛说道。

“哦……”关瑶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失望,但很快又问道:

“那你晚上有时间吗?”

王烛想了想,点头道:

“晚上应该没什么事。”

“那要不这样,”关瑶眼睛一亮:

“晚上来我家吃饭吧,我亲自下厨。”

请人到家里吃饭比在外面随便应付一顿更显诚意。

而且关瑶虽然平时忙于科研,但厨艺却不错,这也是她父亲从小的要求——科研再忙,也不能荒废了生活的基本能力。

“你还会做饭?”王烛有些意外。

“那当然,”关瑶笑着说:

“虽然平时忙于实验,但基本的生活技能还是有的。怎么样,给个面子?”

“好啊,”王烛笑着答应:

“那我处理完事情就过去。”

“行,那我先去准备食材。”关瑶说着掏出手机:

“我把地址发给你,你到了直接给我打电话就行。”

王烛点点头,看着关瑶在手机上快速地输入地址。

“对了,”关瑶突然抬头:

“你有什么特别喜欢或者不能吃的食材吗?”

“都可以,”王烛道:

“我不挑食。”

关瑶发完地址,收起手机,笑道:

“那就这么说定了,晚上见。”

“晚上见。”

……

国家博物馆。

这座建筑有着近二十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收藏了上百万件文物,从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遗迹,到近现代的历史见证,无不蕴含着华国文明的底蕴与传承。

博物馆的正门两侧,是气势恢宏的立柱,每一根都有数十米高,象征文明的支柱巍然屹立,阳光下,整座建筑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庄重感。

这里不仅是一座展览馆,更是一所研究所。

在普通游客看不到的地方,有着众多的实验室和研究室,汇聚了全国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和考古学者,他们日复一日地在这里工作,用最先进的设备和最专业的技术,保护、修复、研究那些承载着历史的珍贵文物。

博物馆的西侧有一个专门的文物修复中心,安保级别极高,普通人根本无法进入。修复中心内部装备了最先进的设备,从X光检测仪到电子显微镜,从三维扫描仪到光谱分析仪,应有尽有。

修复中心内的每个实验室都保持着恒温恒湿,空气经过多重过滤,以确保文物在修复过程中不会受到任何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修复中心里面的一间实验室里,考古教授杨守中正带着他的学生江雨涵,对一件珍贵的青铜器进行修复。

杨守中已经七十多岁了,是国内最权威的文物修复专家之一,在青铜器修复领域更是泰山北斗般的存在。

他的学生江雨涵是京大考古系唯一的在读研究生。

在当下这个功利的时代,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投身其中。

大多数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些就业前景更好的热门专业上,对于文物修复这种需要大量时间和耐心的传统技艺,兴趣寥寥。

每年报考考古系的学生越来越少,尤其是专门从事文物修复方向的,更是凤毛麟角。

这个领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动手能力和大量的实践经验,而这些都需要年复一年的积累,在追求快速成功的时代,很少有人愿意投入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

江雨涵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这个专业,并且被杨守中收为关门弟子,足见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她不仅有过人的天赋,更重要的是有着难得的耐心和专注,是修复古文物最需要的品质。

此时,师徒二人正在对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爵进行修复。

青铜爵出土时保存相对完整,但表面布满了厚重的铜锈,许多精美的纹饰都被氧化物所掩盖。几个世纪的侵蚀让这件珍贵的文物伤痕累累,但在专业人士眼中,依然有不凡的艺术价值。

杨守中正在使用高倍显微镜仔细观察青铜爵表面的一处细小裂纹。

裂纹虽然只有头发丝般粗细,但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杨守中极其小心地处理这个部位,既要去除表面的氧化物,又不能影响下面的金属本体。

“雨涵,把0.3毫米的玛瑙针给我。”杨守中头也不抬地说道。

江雨涵立即从工具箱中取出一根极其精细的玛瑙针,这是专门用来清理文物表面微小区域的,针尖经过特殊打磨,既能精确施力,又不会划伤文物表面。

杨守中接过玛瑙针,在显微镜下开始小心翼翼地清理裂纹周围的铜锈。

每一下触碰都像是在进行显微手术,力道要精确到克。

稍重了会伤及文物本体,稍轻了又无法清理干净。

“给我pH7.2的特制清洗剂,”片刻后,杨守中又说道:

“用细毛刷蘸取,不要太多。”

江雨涵熟练地配制好溶液,用极细的毛刷蘸取了一点,小心地递给老师。

这种清洗剂是专门针对古代青铜器研制的,能够软化表面的氧化物而不会伤及金属本体。

杨守中用毛刷轻轻涂抹在已经清理过的区域,让清洗剂渗透到铜锈层中,整个过程都极其稳定,避免任何颤抖,防止药剂扩散到不需要处理的区域。

“温度有点高了,”杨守中突然说道:

“把恒温系统调低0.5度。”

江雨涵立即去调整实验室的温度。

文物修复过程中,环境温度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清洗剂的渗透效果,尤其是这种级别的修复工作,每个微小的细节都不容忽视。

等待清洗剂发挥作用的间隙,杨守中开始观察青铜爵上露出的纹饰,随着表层铜锈的清除,下面精美的花纹逐渐显现出来。

“把超声波清洗器准备好,”杨守中说道:

“调到最小功率,频率设在20kHz。”

特制的超声波清洗器功率极小,专门用于清理一些细微的区域。

声波能够帮助清洗剂更好地渗透到铜锈层中,但必须控制好功率,否则可能会影响到文物的结构。

“老师,您看这里,”江雨涵指着刚刚清理出来的一处纹饰:

“这些花纹的风格和工艺,似乎和我们上个月修复的那件商代青铜鼎很相似。”

杨守中从显微镜前直起身,目光落在江雨涵指的位置,仔细观察了片刻,说道:

“这种蕉叶纹的确和上个月那件青铜鼎的风格接近,但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尤其是叶片的转角,上个月那件鼎的叶片转角是锐角,而这件爵的转角却是圆弧。这种差异说明它们虽然都是商代晚期的作品,但并非出自同一个作坊。”

他用玛瑙针轻轻指向纹饰的边缘:

“你仔细看这里的纹路走向,每一笔都很沉稳有力,是非常老练的工匠才能达到的水准。上个月那件鼎的纹饰虽然也很精美,但笔势没有这么老到,应该是出自一位年轻些的匠人之手。”

江雨涵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你能注意到这些细节,进步很大。去把紫外分析仪打开,我教你从金属成分的角度来分辨这些特征。不同作坊的青铜配比都会有些差异,这也是鉴别器物来源的重要依据。”

“好的,老师,”江雨涵轻声应道,转身去调试紫外分析仪。

仪器启动时发出轻微的嗡鸣,蓝色的光线洒在青铜爵的表面,将文物映照得忽明忽暗。

杨守中不急不缓地讲解着不同时期青铜器的金属配比特征,每句话都包含着数十年积累的经验,而江雨涵则认真地记录着,时不时轻声提出问题。

窗外的阳光透过特制的玻璃,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一老一少的身影也被投射在墙上,显得格外安宁。

现代科技与古老文明在这间实验室里交织,时光仿佛变得格外缓慢,过去与现在在此刻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