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体的延续:那目寨的社会团结与经济生活(重访民族志丛书)
- 张振伟 张铭南
- 2064字
- 2024-06-04 11:32:25
探寻发现社会文化新知识的另一条路径
——《重访民族志丛书》总序
何明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最主要的知识生产方式。受实验科学和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1898年至1899年剑桥大学教授哈登率领考察队赴托雷斯海峡调查,开启了人类社会文化研究的新时代。后经由英国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的归纳、完善与倡导,田野工作成为人类学认知与解释人类社会文化、生产新知识的必经之路。田野工作的地方,即所谓“田野点”,往往被视为人类学知识生产的起点和源头。
有些田野点在某项调查研究完成之后,仍然被该项调查研究者或其他研究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即进行所谓“再研究”,继续着社会文化的知识生产。再研究的一种模式为追踪研究,即研究者对自己的田野点“回访”。许多人类学家会在某一个田野点完成调查研究并出版民族志成果之后,或连续或间断地返回该田野点进行调查研究,如林德夫妇(Robert Lynd and Helen Lynd)对于中镇(Middle\|town)的回访、雷蒙德·弗思(Raymond Firth)对于提科皮亚(Tikopia)的回访、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对于南太平洋的美纳斯人(Manus)的回访、费孝通对于开弦弓村和大瑶山的回访、林耀华对于黄村和凉山的回访等。在这一模式中,人类学家与其田野点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着研究与被研究的关系。另外的一种模式为接续研究,即其他研究者对他人调查的田野点的“重访”。一些人类学家曾经调查研究过的田野点受到其他人类学家的关注和调查研究,如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对玛格丽特·米德著作《萨摩亚人的成年》田野点的研究、庄孔韶对林耀华《金翼》田野点的研究、周大鸣对葛学溥(Daniel Harrison Kulp)《华南的乡村生活》田野点的研究、褚建芳对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田野点的研究、梁永佳等人对许烺光《祖荫下》田野点的研究等等。关于再研究的知识生产意义已有为数不少的学者做了比较深入的论述注1,在此不再赘述,仅引他人的论说以明之:“在社会人类学形成时期所做的许多研究,其资料犹如分散的岛屿一般,彼此是孤立的。这些研究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人类社会的各种实例,人们可以把这些实例作为基础来研究社会的一般理论。但是,如果研究都是孤立的,那么,对社会过程的了解无论是从实际知识的角度或从科学分析的角度来说,其作用都是有限的。有关具体地区的一些资料很快会过时,它们只能提供关于变迁的可能性和原因方面的一些推测,因为每一具体地区的资料只能描述某一个时期的情况。然而,如果后来,同一个作者或其他作者,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能继续以同样的精确性对同一个社会进行描述,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从不同阶段的比较就能得出关于社会过程的有效成果,其价值也就超过各个孤立的研究。”注2
云南大学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一直秉持“从实求知”的学术传统,从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的“魁阁时代”,到21世纪初的“跨世纪云南少数民族村寨调查”“中国少数民族农村调查”及近些年开展的西南民族志、边疆民族志、东南亚及其他区域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始终把田野工作作为人类学和民族学知识生产的基础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并努力探索推动从田野工作激发知识创新的新路径。
探索之一是“村民日志”及其后出版的《新民族志实验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一辑,学苑出版社出版第二辑)。从2003年至今,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建设了14个调查研究基地,该项目的内容之一是请当地村民从“我者”的视角记录本村发生的事情,目的是释放被遮蔽或压抑的文化持有者的话语权,使其拥有自主的文化叙述与解释权利,形成独特的文化持有者的文化撰写模式。
探索之二是《反思民族志丛书》(人民出版社出版)。负责各调查基地的老师撰写反思民族志,就村寨的社会文化与村民进行“对话”。如果说“村民日志”是文化持有者的“单音位”的“独唱”,那么《反思民族志丛书》则力求为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搭建起共同的“多音位”的“对唱”与“合唱”的舞台。通过来自异文化的学者与文化持有者村民分别对村寨的社会文化的解释并形成讨论或互文,呈现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交互主体性的建构过程及其所达成的程度,反思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的民族志知识生产。
探索之三是田野调查基地的回访。我们最早的田野调查基地建于2003年,交由相关教师负责管理并开展持续的跟踪调查研究,以改变国内许多田野调查“一次性”的状况。在这一过程中,有的教师因工作变动或其他原因中途退出,但多数田野点负责人一直坚持下来,他们与其负责的田野调查基地村民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并经常返回田野调查基地调查。迄今,有的学者对田野调查基地已进行了持续近二十年的跟踪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成果,产出了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知识和思想。我认为,这一探索对于推动田野调查和社会文化解释的细化和深化,促进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知识创新,成效非常显著。
探索之四是重返前辈学者田野点的再研究,成果即本套丛书。我们鼓励与支持一批学者重返前辈学者的田野点进行再调查和再研究,接续人类学和民族学中国研究的学术脉络,呈现与解释社会文化变迁,与先贤们进行学术交流与对话,以期能够对中国社会文化研究提供新见解、新知识和新方法。
是以为序。
2021年3月20日于白沙河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