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湿浊

(一)概述

1. 湿浊的概念

湿是指一组特异症状而言。湿邪在表,可见胸痞、头沉如裹、身困沉酸痛、恶寒等;湿邪在里,可见三焦症状,如胸闷、咳痰、脘痞、吐利不食、困倦嗜睡等,脉常见濡细、濡缓,舌苔白腻。

吾以脉解症,以脉解舌。当舌无苔而脉见濡缓者,吾仍以湿看,予化湿法治之。

2. 湿的分类

湿分内湿与外湿。外湿因外界湿邪所侵直趋中道,伤于表者十之一二;内湿因水液停蓄而生。内湿原因颇多,或脾运化失司而生湿;或肾虚气化失职而水液停蓄生湿;或肺失宣降,三焦不利而水液停蓄生湿;或因肝失疏泄,水液运行不利而生湿。脾主湿,湿邪恒以脾胃为中心,故湿盛者,恒见脾胃之症。

外湿与内湿,相引为患。若脾胃强者,外湿难犯,即或袭之,亦必轻微。

3. 湿邪病机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湿易伤阳,湿性黏腻、氤氲黏滞,湿以脾胃为中心。

湿可寒化,成寒湿证。湿亦可热化,成湿热证,进而转化成热证,伤阴化燥,动血动风。寒化或热化,随人之正气强弱而异。

湿病之湿热证,薛生白有《湿热条辨》,奠定了湿热证的理论构架及辨证论治规律,其学术价值,与叶天士《外感温病篇》相媲美。薛氏创湿热病传变规律,为正局与变局。正局是以脾胃为中心,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变局为湿热化热、化燥,外兼少阳三焦,内兼厥阴风木。

杂病中亦有湿热证,但少传变,以此与湿温中之湿热证相别。

4. 湿邪的诊断要点

湿在表者,见头身沉重酸胀痛、恶寒。湿在里者,见胸脘痞满、吐利、不欲食、小便不利、困倦、水肿等。脉当濡缓或濡细,舌苔白腻。

(二)医案举隅

例1:湿热熏蒸

侯某,女,67岁,藁城人。

2004年5月28日初诊:头晕眩,心中迷糊,胸闷、便溏,其他说不清。

ECG:ST广泛低垂。

脉弦濡滑数,寸偏旺,尺稍差。舌嫩绛少苔。

证属:湿热熏蒸。

法宜:清热化浊。

方宗:菖蒲郁金汤加减。

菖蒲9g   牡丹皮9g   竹叶7g   连翘12g

郁金9g   黄连8g   菊花7g   滑石15g

生龙骨18g   生牡蛎18g   山茱萸15g   天竺黄10g

6月21日二诊:上方加天麻、僵蚕,共服24剂,已无不适,寸脉已平。ECG:(-)。停药。

按:舌嫩绛少苔,并无湿热熏蒸之黄腻苔,何以诊为湿热证?当然,湿热证应有黄腻苔;而且黄腻苔也是诊断湿热证重要且最直观的一个指征。但当湿热化热、化燥后,可无舌苔;若湿热尚未化燥,阻隔气机,胃气不能上蒸时,亦可无黄腻之苔。此案虽无黄腻苔,依然诊为湿热证,乃据脉而断。脉濡数,濡主湿,数主热,故断为湿热。濡脉,非指浮而柔细之脉,濡即软也。

吾以脉解舌,以脉解症。脉濡滑数,即湿热之脉。舌无苔者,乃湿热阻隔使然。诸症如何以脉解?湿热阻遏,清阳不能上达而头晕眩;痹阻胸阳而胸闷,痹阻心包而心中迷糊;湿热下趋而便溏。

方予菖蒲郁金汤清热化湿,开窍醒神。为何加山茱萸?因尺差而寸旺。这个寸旺,除湿热上蒸这一因素外,尚有肾虚、虚阳上浮的因素,因尺减寸旺,故知之。山茱萸收敛浮越之阳,故加之。不虑山茱萸酸敛碍湿乎?《神农本草经》云山茱萸利小便,张锡纯云山茱萸敛真气而不敛邪,故加之。竟获突兀之疗效,不仅症状消除,脉象已平,且心电图亦恢复正常。有的患者累年服药,心电图亦难获改善,而此例治疗尚不足一月,心电图竟恢复正常,足证辨证论治的神奇。

例2:湿热蕴阻

任某,男,24岁。

2002年9月14日初诊:阵胸痛胸闷已半年,静时无任何不适,劳则胸痛、胸闷短气。心电图正常。脉弦濡数。舌尚可,苔白中腻。

证属:湿热蕴阻。

法宜:温阳化湿,佐以清热。

方宗:半夏泻心汤加减。

炮附子12g   桂枝10g   薤白10g   炙川乌10g

白术12g   黄芩9g   干姜6g   茯苓15g

黄连9g   细辛5g   菖蒲9g   半夏12g

10月5日二诊:上方共服14剂,胸中痛闷已轻,近因外感,又增咳嗽夜剧。

脉弦濡。舌尚可,中苔薄腻,色微褐。

证属:湿未净,复感寒袭肺。

法宜:宣肺化湿。

方宗: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6g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细辛4g   半夏10g   干姜6g   五味子5g

炮附子12g   茯苓15g   白术10g   紫菀12g

10月9日三诊:上方共服11剂,症除,脉缓,停药。

按:此案虽非冠心病,但可归属心脏神经症类,故并列讨论。胸闷痛、短气,当属中医胸痹,以其脉弦濡数且苔腻,濡主湿,数主热,弦乃气郁不舒,故诊为湿热蕴阻,气机不舒。

方宗半夏泻心汤化裁,乃寒热并用,健脾化湿。既为湿热,法宜清热化湿,何以重用辛热之品?因湿乃阴邪,其性黏腻,氤氲难化,湿遏则热伏。治湿热证,即使湿热并重,亦当以化湿为重,清热为次,否则过寒,则湿遏不解,热无以透,则病深不解。治湿之法虽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温燥湿、风以胜湿诸法,但莫若加辛热之品,温阳化湿。

《碥石集》中有一医案,一学生湿温发热不退,屡用祛湿清热诸方不效,张灿岬教授于方中加附子一味,竟豁然而愈,此即湿得温乃化。湿热之证,关键在湿,湿去则热易清。即使湿热并重,辛热之品不忌,毕竟有热,亦当清之,故用芩、连苦以燥湿,寒以清热。芩、连配姜、附,寒热同用,并行不悖,反事半功倍。

二诊,热退湿未已,又感寒袭肺而咳,故予小青龙汤散寒化饮,肺气宣,咳亦止。

例3:湿热蕴阻,清阳不升

杨某,男,42岁。

1995年11月2日初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胸闷痛,心悸,头昏沉,身困乏力,大便溏,日二三次。

脉濡数促。舌偏红,苔薄腻。

证属:湿热蕴阻,清阳不升。

法宜:清利湿热,升发清阳。

方宗:甘露清毒饮加减。

茵陈15g   白蔻仁8g   藿香12g   滑石15g

川木通6g   菖蒲9g   泽泻12g   茯苓12g

大贝母10g   苦参10g   防风7g   羌活7g

1996年1月2日二诊:上方加减共服42剂,心律已整,症状消除,脉转濡缓,舌可苔薄。湿热已除,脾虚未复。再予升阳益胃汤健脾升清以善后。

党参12g   白术10g   生黄芪12g   黄连7g

半夏9g   陈皮7g   茯苓12g   泽泻12g

防风6g   羌活6g   柴胡6g   白芍9g

炙甘草6g   砂仁4g

10剂,水煎服。

按:此例以其脉濡数,且舌红苔腻,故诊为湿热蕴阻。濡主湿,吾所言之濡脉,有别于《脉诀》所言之濡。《濒湖脉学》曰:“浮而柔细知为濡。”濡脉当具备浮、细、柔软无力三个条件,此与微脉难以区别。吾所言之濡,即软也,即脉来柔软,仿佛水中之棉,脉力逊于平脉,但又强于弱脉。对脉位的浮沉、至数的疾徐、脉体的长短阔窄,都无特定的要求。此濡主湿,主脾虚;然脉又有数象,故诊为湿热蕴阻。

湿热蕴阻上焦,清阳不升,致胸闷、心悸、头昏沉;湿阻中焦,脾之清阳不实四肢,致身困沉;湿热下走大肠而便溏。故治则为清利湿热,升发清阳。

1月2日诊时,脉已转濡缓,乃湿热去,脾虚之象显露,故转用升阳益胃汤,健脾益气升清,以杜湿热之源。

例4:湿遏热伏

毛某,男,57岁,行唐县人。

2004年7月9日初诊:素患冠心病,去年底感冒住院,诊为肺炎、心衰,好转未愈,出院。现头晕沉、胸闷,走快则气憋、心慌、呼吸困难,头及上半身多汗,四肢困乏无力,目花多泪,嗜睡,他可。

脉沉濡细数,舌稍红苔白。

证属:外感之后,余邪未尽,湿浊郁遏,余热内伏。

法宜:化湿清热,透达郁邪。

方宗:升降散合甘露消毒饮加减。

僵蚕12g   蝉蜕5g   姜黄9g   栀子10g

豆豉12g   连翘15g   青蒿15g   滑石15g

菖蒲9g   泽兰15g   生蒲黄10g

7月3日二诊:上方共服14剂,症减,尚目多眵,头不爽,立久腿木,脉转滑数,舌偏红,苔微黄。上方加桑叶9g、菊花7g、苦丁茶7g。7剂,水煎服。后未再诊。

按:夙有冠心病,外感后,邪入心肺,并发肺炎、心衰。因阮囊不裕,好转未愈而出院,致余邪未尽,湿遏热伏。阻痹于胸,则气憋心慌,呼吸困难,动辄剧;湿热蒸迫于上而头汗出,头昏,嗜睡,目眵多泪。其脉沉,乃邪伏于里,濡细乃湿也,数乃湿遏热伏。予甘露消毒饮清化湿热,合升降散透散伏邪。

二诊脉转滑数,乃郁热外达。脉由沉转中位、浮位,脉象由濡细而渐起,脉转滑数之热盛之脉,皆里热外透之征,此时可身热反增,并非病情增重,而是好转之佳象,热透于外,身热可增高,此不足虑,再予清透可瘥。

可能因经济原因,减轻后未再诊,新邪虽去,宿疾未瘳。

例5:湿热浸淫经络

苏某,男,54岁。

2006年3月17日初诊:于2004年8月安冠脉支架一个,另一处因闭塞,无法安支架。

2006年3月13日心电图:ST、V2~V3抬高。彩超:左室大。二尖瓣前叶脱垂,重度闭合不全,左心房扩大,合并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现服异山梨酯、美托洛尔、达爽等。晨起手僵胀麻痛,已半月余,牙痛、口干,走快则胸闷,停则缓,继走则汗出。

脉濡而大。舌较暗红,苔稍厚。

证属:湿热浸淫经络。

法宜:化湿清热通经。

方宗:薛生白《湿热条辨》第4条方。

地龙15g   炒苍耳子12g   防己12g   滑石15g

秦艽10g   丝瓜络10g   晚蚕沙12g   黄连10g

威灵仙10g   海风藤18g   苍术10g   薏苡仁30g

4月14日二诊:上方共服28剂,胸闷、手胀痛已不著。再予上方加减14剂,未再来诊。

按:何以诊为湿热浸淫经络?因濡而大,濡主湿,大主热,且苔较厚,故断为湿热。其症为胸闷、手胀麻痛、牙痛,乃经络不通,故诊为湿热浸淫经络。

该方取自薛生白《湿热条辨》第4条,曰:“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此方清化湿热,疏风通经。此案证属湿热,且胸闷手胀等,乃经络不通,病机与此条相符,故移而用之。

此方我广泛用于湿热侵入经络所致诸症,如肢体酸麻胀痛,口眼斜,肢痿不用,湿热转筋、痉搐等,其效颇佳。

吴瑭治湿热痹证之宣痹汤,与此方异曲同工,可相参而用。

例6:寒湿痹阻,热郁于内

靳某,女,59岁。

2005年1月10日初诊:于5日前,突心慌、大汗出,急诊入省二院,诊为窦性心速。现胸憋闷,心慌,右胁胀,寐则憋醒。服卡托普利、美托洛尔、尼群地平等药。

脉沉而紧数,舌苔厚腻。

诊为:寒湿痹阻,热郁于内。

方宗:五积散合栀子豉汤双解之。

麻黄6g   川芎8g   川厚朴9g   栀子9g

苍术12g   桔梗9g   茯苓12g   豆豉12g

赤芍12g   桂枝9g   陈皮9g   僵蚕12g

当归12g   生姜6片   半夏10g   蝉蜕6g

姜黄9g   葱白1茎

2剂,2小时服1煎,啜粥温覆令汗,汗出停后服。

1月14日二诊:药后头及胸部汗多,下肢无汗,胸已不闷,胁胀已轻,项筋紧。脉尚紧,乃汗出不彻,仍予上方加葛根15g,3剂,服如前法。

1月17日三诊:药后畅汗。胸未闷,心未慌,胁尚胀,感口干苦、无力、气短。脉弦细濡数,舌偏暗红,苔白厚而干,脉之紧象除,寒已解。弦细濡数,苔厚而干,乃气机不畅,湿热郁伏。

予:甘露消毒饮清透湿热。

茵陈18g   连翘12g   栀子9g   桂枝9g

滑石12g   黄芩9g   豆豉12g   丹参18g

菖蒲8g   柴胡7g   枳实9g   泽兰15g

3月21日四诊:上方共服30剂,胸闷、气短、心慌诸症尚偶现,耳鸣、腿沉,脉转滑数,舌稍红,苔薄腻。气机渐畅,脉由细濡而转滑数,证转痰热蕴阻,方改黄连温胆汤。

黄连10g   天竺黄12g   竹茹7g   菖蒲9g

半夏10g   枳实8g   栀子12g   夏枯草18g

瓜蒌18g

上方共服28剂,诸症渐除,心律正常。

按:此例虽心速,但其脉沉而紧数苔腻,为寒凝湿热内蕴。虽无表证,亦可汗法解之。一诊虽汗未透,再诊继汗。汗透紧除,知寒凝已解。脉转弦细濡数,细濡乃湿阻,数为热,弦乃气机不畅,且苔厚而干,故诊为湿热郁伏,气机不畅,予清热化湿之剂。苔厚而干者,因湿热阻遏,津液不能上承而干,非湿未化而津已伤,未予养阴生津,仍予清热化湿法治之。三诊脉转滑数,因湿祛热得透达,故脉起。数为热,滑为痰,故改清热化痰之剂治之。

痰湿本同源,但湿属阴邪,其性弥漫,易阻气机,当用苦燥、芳香、淡渗、风药辛散升阳之品以治之。痰无处不到,内则脏腑,外则经络皮肤;痰且多变,有寒痰、热痰、湿痰、燥痰、风痰、顽痰、食痰等,致病广泛,有“百病皆生于痰”“无痰不作祟”“怪病多痰”之说,所以祛痰法应用亦广,本书有多例以祛痰法治冠心病之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