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背景

就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看,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带,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组织是血缘宗法制。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类型,使中国文化独具特色。

(一)自然固有的地理环境

我国处在亚洲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块半封闭的大陆。除东南及东部面向海洋外,东北、北部、西北、西部、西南皆与欧亚大陆连接,但却被河流、沙漠或高原峻岭所阻隔,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高山、高原及大型内陆盆地多分布在西部,大平原及丘陵多分布在东部。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气候温和,一年四季分明。中华民族生息、繁衍,主要在这些地区。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特别是东部地区,气候温暖多雨,季风发达,夏季与雨季同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没有海浸和河流改道的威胁,成为先民生活的最适宜地区。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夏商周活动的中心地区正是自然地理环境最优越的现在的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的关中地区,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这些地区正当黄河的中下游一带。先民的生活方式多以农业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它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不断扩展而扩展。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中国古代就形成了东南、中原以农耕为主,而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生产景观。这与欧洲农牧相间结合、亦农亦牧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同时,由于从南到北温度和干湿度的变化,决定了淮河、秦岭以南的中国南方产业结构以稻作农业为主,淮河、秦岭以北至长城的中国北方以粟作农业为主,而长城以北则以游牧业为主。由于中原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优越,文明起步较早,历史上还形成了各民族内聚,多元文化类型融合的趋势,从而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多元一体格局。二是文化的封闭性大于开放性。由于中国四周的天然阻隔和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特点,中国古代一直缺乏对外开放、向外进取的条件和动力。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加上中华先民的勤劳智慧,使古代中国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前,长期成为世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最富足最强大的国度。长期以来,由于绝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地理环境相对优越的中原、东南农耕区域,人们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集约经营,对土地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时日积久,便养成了中国人安土重迁、安分守己、乐天知命的民族性格,并由此培养了中华民族对乡土的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切情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二)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文化总是与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原因在于中国几千年来始终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

中国的封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生产单位是家庭,人们“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人们衣食所必需产品的全部生产过程都是在家庭内部完成的。例如,粮食从种到收到加工成食品,棉花从种到收、从纺线织布到制作成衣,完全靠家庭成员自身来完成,男耕女织是主要的劳动形式。《汉书·食货志》里曾这样说过:“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其生产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吃饭、穿衣问题。

首先,农业经济培养了中国人乐天知命的性格和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美德。农业经济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中国社会很早就形成的“天人合一”“天人协调”的哲学观念,是中国人依赖自然、适应自然的一种表现。其次,农业经济培养了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农民在农业劳动过程中领悟到一条朴实的道理:说空话无济于事,踏实做事必有所获。最后,农业经济造就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农民固守在土地上,这既是农民自身的要求,也是主要的生存方式。

(三)多元一体的社会背景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论是朝代演变、政权更迭,或者是内乱纷争、外族入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是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大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统一性和多元性的特征。

(四)宗法制度为主的组织形式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最原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即以婚育为前提形成的血缘或血亲关系。所谓血缘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作为区分高低贵贱的准则法度。宗族就是指拥有共同的祖先,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人的集合体。宗与族互为依存,同宗者必同一血缘,共祭同一祖庙;同族者必有共同的所尊之祖、所敬之宗。在“宗族”这一概念中,祖先崇拜和血缘关系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血缘关系是祖先崇拜的基础,祖先崇拜又是强化血缘关系的纽带。

宗法制度是与封建统治、自然经济相匹配的组织形式。血缘与国家政权结合起来形成了国家政权中的宗法世袭制度。王位和官职的世袭,便形成了中国社会的家天下。儒家学说的政治理想就是把血缘宗法思想贯彻于整个社会生活之中,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强调君权、父权、夫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和纽带而提出的封建统治原则。

宗法制度是中国社会最基本、最普遍、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制度。它是一系列古代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基础。宗法关系和宗法观念存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领域,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宗法制度已经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