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书缘起

(一)概述

“三部六病”学说的观点被1987年出版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所引用:“刘绍武氏认为,《伤寒论》辨证的‘六经’当称‘六病’。经络是组成人的一个部分,而‘病’是机体阴阳失调的结果。六经和六病概念不同,六经是生理的,其循行有固定的路线,无病也仍然存在。六病是人为划分证候类型的方法,无病则‘六病’不复存在。经络的病象只出现于其循行部位及其所络属之脏腑。六病之表现常是全身的。经络之阴阳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之属性,由脏腑之不同及循行体表部位的区别所决定,而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由病势、病位、病体所决定,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因此,六病和六经有本质的区别。”

鉴于此,用六病来划分经方是为了临床运用,六病辨证方剂学就是应用于“人为划分证候类型”,从而实现方证对应的辨证尖端。因为在划分六病的时候,此时“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由病势、病位、病体所决定,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在辨六病之际,已经进行了中医的八纲辨证,如辨为太阳病,则说明病位在表,病性为实为热,方剂选用辛凉解表之剂,用于发汗驱邪即可。再根据病患的具体症状,选择六病方剂中太阳病方剂施治即可。而1989年出版的《中医现代化研究丛书·中医与多学科》中有如下评述:“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建立《内经》和《伤寒论》理论的‘三部六病说’。其思想基础是根据一般系统论的原则,把整体划分为表、半表半里、里三个不同的空间,每一部以阴阳不同的病性,划分为六类证候集合群,谓之六病。机体患病的空间位置虽广,但不超过三部;病情变化尽管多种多样,但不越六病。据此便可创立与此相应的理法方药体系,解决目前的中医分科重复多样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将有利于中医的整理和提高。”

运用三部六病的理论对经方进行划分,具有普适性,不必分科。只要六病方与证候相对应,即可处方用药。综上所述,可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都归纳到六病之内。笔者认为有必要运用三部六病的理论,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进行整理归纳。对此,笔者提出“以方类证,方归六病”的学术观点,即以类方和类病的方式进行分类。如首先把《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方剂中含有桂枝的方剂全部找出来,一共有88首,然后按四神法[1](汗法、清法、下或吐法、温补法)进行阴阳归类。其中汗法属于太阳病类方、清法属于少阳病类方、下或吐法属于阳明病类方、温补法属于三阴病类方。而温补法中,以改善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为主的属于太阴病类方,以提高心脏功能为主的属于少阴病类方,以温通血脉、通阳救逆、消除微循环障碍为主的,属于厥阴病类方。本书即为笔者阅读三部六病的方剂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