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十年风雨路 不曾忘初心

本文为2021年11月刘力红老师特为同有三和十周年庆撰文。

2011年12月8日,我们在广西南宁市桃源饭店二号楼正式迈出了同有三和的第一步。如今,在诸位领导、师长及善东们的关照和支持下,通过各位同仁的努力和坚守,我们走过了同有三和的第一个十年。十年的历程,我们经受了磨砺,收获了成长,不少同仁更是感慨地说:我们把青春献给了三和!

还记得2007年12月的一天,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的王国强先生携苏钢强司长视察经研所(即广西中医药大学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下同)时问道:“力红,你现在心中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答道:“中医的问题千头万绪,但归根到底还是人才问题。”也许中医的人才培养便是我们一群三和人心中的大事。

1983年7月,我以优异的成绩在广西中医学院(2012年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也就在同一个月里,我有幸与第一位师父李阳波先生相遇,并成为他的弟子。在跟随阳波师的数个年头里,我深深感受到,一个中医人要想在当代立起来,并尽可能地走得长远,除了中医的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外,对中国文化的见地、理想信念及开阔而不拘一格的做学问的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一时期,我尤其感受到从传承学问的角度看,能教(师)和所教(学人)都是同等的珍贵和重要。既然遇到了这么难得的老师,如何在自己学好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也能够受益,这个心愿已然深深地植埋在了心底。

1992年博士毕业后的十年里,我沉潜于中医及人生的思考探索,而在这期间,学校给予了我所需要的最重要支持。

2005年10月,也是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研所成立,植埋在心底的上述心愿得以在经研所落地实施。对于中医人来说,这是特别难忘的一段岁月,我及我所带领的研究生团队除了深获诸多良师教授,还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学术自由及学术空间。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得到了成长,为今后三和的起步做了重要的铺垫。

2009年4月,我们特别荣幸地邀请到了杨海鹰老师南下为我们这群心中蕴有大事的人传道解惑。在送师返程的路上,杨师说:“刘老师你应该搭建一个平台,把你们思考的结果与社会分享,以便效法。”也就是杨师的这番话促成了三和的启航!

回顾过去的十年,从经典课程到三和书院医道传承,从办医馆到教育公司,从三和公益行到三和论坛,从读书会到校友会,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围绕着这件大事。正如孔子所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医之道经历了百年的困顿、磨难与探索,而时代对于中医之道的呼唤却日益高涨。如何承继好往圣所传的中医道统,以使中医能为这个时代乃至更为久远的生民营造性命的福祉,这既是同有三和认定的使命,亦日益成为越来越多三和人的起心动念。

为生民立性命,为往圣继绝学,当我们深刻意识到我们以自身的微薄之力及十分有限的学养却认领了这样一件大事时,心中既有惶恐,但更倍感领导、师长及诸多善东关照支持的弥足珍贵和力量。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我们是一群幸运的人,虽然我们能力和学养都很有限,但我们未曾忘却初心,未曾辜负这份弥足珍贵的关照!我们将继续在这份关照下,努力提升学养和能力,在三和的下一个十年里,交出让大家更满意的答卷。

刘力红

辛丑冬月于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