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孔子在《论语》中感叹“修德讲学”之难,在《易传》中又有提倡“朋友讲习”之论,至于后世遂有书院的规范,以为传道于斯民之用。而医道传承至于今日,正如刘力红老师在《致诸同仁的一封公开信》中所言:“中医的问题千头万绪,但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问题,而人才当然就要归结到教育上。”如何在现有的学历教育之外,熔古铸今,斟酌损益,探索出一条灵活而有依据的医道传承之路,是我们这些年努力的方向。

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作为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最重要的公益项目,以“为生民立性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宗旨,正式启动于2015年12月9日,至今已经连续举办四届同有班和三届三和班,培养国内外学子2600余名。其中同有班一般为期一年,侧重于医道,重点围绕中国文化及中医进行讲授和践行,培育学子的“为人之道,为学之方”;三和班自第三届以后不设具体期限,是在同有班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持续学习,道术兼具,将围绕不同的门类、法脉或者书院其他项目设立进阶式和持续性的学习平台,为学子提供更为广阔的传承机缘。目前第五届同有班和第四届三和班正值招生筹备之期,而作为三和书院第三阶段的尝试,首届经典中医临床分院学子也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作为三和书院的亲历者,深切感受到未来尚任重道远,但医道传承的轨范已经晨曦微露了,其缘由大概有四。

其一,医道兼修。从三医和合(上医以德治国,中医以礼齐人,下医以刑治病)的角度,“医”为全医,“道”是道统,是中医和中国文化的道统。书院立足于此,倡导医为通业,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透过日常课业开展中医和中国文化通识教育,让学子切身感受到中医及中国文化之美,从更根本的层面参究中医,培育学子担当的精神。同时道术兼修,引入仲景钦安卢氏医学、圣洁正脊按跷、五行针灸、黄帝内针、中药、内经导引等诸多门类的研习。

其二,教学相长。采取传统书院提点启发、相互问学的教学方法,以书院的大课为核心,诸位师长基于书院教育的根本精神——“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进行讲授和分享,融通理事,授人以渔。而学子则自行组织课业互评、兴趣小组、班级讲会或者游学活动,师友间相互切磋,共学共进。

其三,传承并作。传承本身就是两个“端口”的事情,既需要具格的传者,亦即师长,又要有优秀的承者,亦即学子,而承者的指向就是传者。随着对医道传承的理解和领悟不断加深,书院也在不断地优化这两个“端口”的容量,加强其“链接”,以便使传者和承者都能在有序的传承过程中悄然发酵,从而迸发出更大的力量和火花。

其四,终生学习。传承本身是持续的,无有间断的,因此医道传承的学习应该也是终生的,从同有班到三和班,再到分院的建设,除了理法方药(针)的渐次贯通之外,还有终生学习的意思。

虽然我们已经满怀热情,竭尽所能,但对于医道传承这件大事来说,这六年多的时间还属于草创阶段,我们仍然在路上。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已经遇见了诸多同行的人,并且越来越发现这件事的未来意义,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在直面生命与健康这个课题时,中医和中国文化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和勇气。因此回顾书院的这段历史,我们不得不真诚地感谢传承医道的古圣先贤,感谢诸位师长的关心指引和诸位学子的士子担当。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书院师友讲学的因缘亦不可无记,在历届同仁和四届师生的大力支持下终于成熟,名曰《三和书院医道传承》。前文所述医道传承的轨范和我们的探索基本都体现在这本书中了,期待大家透过此书了解三和书院,助力医道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刘观涛老师和书院一届学子宋雨辉女士,高等教育出版社李树龙老师,以及众多志愿者们,正是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此书才能这么快问世,在此一并致谢。

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工作组

2023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