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骨伤科手术的成长期[隋唐五代十国(581—960年)]

隋唐时代的骨伤学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由于中药及针灸麻醉的发展迅速,全身麻醉法的出现,使骨伤科手术得到了较大发展。

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中“金疮病诸候”23论,精辟论述了开放性创口和开放性骨折感染的病因病理,提出清创疗法四要点:一是清创要早,二是清除异物,三是分层缝合,四是正确包扎,这与西医学对开放性骨折实行清创术的原则是相符的,为后世清创手术奠定了正确的理论基础。此外其中“中风候”和“金创中风痉候”详细描述了破伤风的症状,指出其为创伤并发症;“金疮伤筋断骨候”“腕折破骨伤筋候”等论述了“伤筋”的治疗及预后,指出“筋断”可连续;“箭镞金刃入肉及骨不出候”“金疮久不瘥候”描述创口不愈合的病因病理,强调去碎骨和清除异物的重要性;“附骨疽候”指出成人的髋、膝关节与儿童的脊椎、膝关节是附骨疽的好发部位;“被打头破脑出候”记载了颅脑损伤的症状和手术缝合。可见隋代医家对骨伤疾患及其治疗预后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但成书之时正值祸乱,导致有些学术成就未得传世,书中所记载开放性骨折治法及其余外科技术,在唐代无多大发展。

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记载了开放性骨折的一整套治疗方案,主张先清创,后手术复位,缝合伤口,最后伤口处外敷药物,以防感染,此处理原则与现代骨科的治疗原则非常吻合。而且提到切开复位缝合技术,对于闭合性骨折,指出若手法复位不成功的,可“拔伸不入……用快刀割些,捺入骨……欲用针线缝合其皮”施行切开复位缝合术。此外蔺氏对开放创口提出“煎水洗”以清洁伤口,洗净后“用风流散填创口,绢片包之,不可见风着水”,以防破伤风或感染。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著《外台秘要》中收录折损、金疮、恶刺等骨伤科疾病治疗方药,总结了止血、镇痛、补血、活血化瘀等疗法,改善了疾病预后,丰富了伤科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