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暍病脉证第二

【原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太阳病,发热,脉沉细者,名曰痓,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夫风病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痓。夫痓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痓家其脉伏坚,直上下)。痓病有灸疮,难治。

【译文】

太阳病(病在太阳),出现发热无汗,反恶寒的,称为刚痓。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的,称为柔痓。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的,称为痓,比较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也可以致痓。若是风病,应用泻下法治疗也会致痓,再用发汗法治疗,必定出现肢体拘急。生疮的患者,虽然身体疼痛,不可发汗(不是表证),强行发汗则会出现痓证。

患者身热足寒,颈项僵硬拘挛,恶寒,时不时感到头热,面红,目红,独有头部动摇,突然口噤不张,背部反张,是痓病。如果进行发汗治疗,再感染寒邪,卫表会更虚,恶寒症状会更重。发汗以后,其脉如蛇行状。突然腹部有胀大感觉的,如果此时脉象比较平和,是正气欲祛邪而出以缓解疾病;如果此时脉反而变沉弦,是痓病发作。痓病的脉是紧弦脉,按上去感觉直上直下的。痓病有灸疮的,疗效差。

【原文】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然,脉反沉迟,此为痓,栝楼桂枝汤主之。

栝楼桂枝汤方:栝楼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译文】

太阳病,表证齐备,身体僵硬,俯仰不舒,不能自如伸展,脉反沉迟,此为痓,用栝楼桂枝汤治疗。

栝楼桂枝汤方:天花粉30g,桂枝45g,芍药45g,甘草30g,生姜45g,大枣12枚。

以上六味药,加水1800mL,煮取600mL,分三次温服,让身体微微发汗。如果汗未出,吃完饭,喝点热粥助发汗。

【配伍分析】

本病属于太阳表证,不是恶寒明显的表实证,所以不用麻黄汤。“身体强然”是营卫不和,正虚外感,所以用桂枝汤。“脉反沉迟”是内亦有虚,所以加天花粉(即栝楼根)。《神农本草经》中载天花粉“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天花粉具有补虚安中作用,加天花粉一是增加扶正作用,二是其“主烦满,续绝伤”的功效也可对症治疗“身体强然”。全方配伍思想是扶正解表、和营卫,正是本病需要的治则。

【原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译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朝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是要发作刚痓,葛根汤可以治疗。

葛根汤方:葛根60g,麻黄45g(去节),桂枝30g(去皮),芍药30g,甘草30g,生姜45g,大枣12枚。

以上七味药,捣碎,用水1400mL,先煮麻黄、葛根,水减去400mL时,去沫,加入其他药,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加衣被助热至微微汗出,不需要喝粥助发汗,其他如服用桂枝汤一样调护及注意禁忌。

【配伍分析】

太阳病病位在表,需要从表祛邪。“无汗而小便反少”,表明肌表郁痹严重,需要加大解表力度。“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均是肌肤郁痹严重,郁痹于内的邪气上冲,及津液不得输布肌表、下行膀胱所致。所以在扶正解表的桂枝汤基础之上加葛根、麻黄增加解表力度;另外,麻黄、桂枝、白芍均有通小便作用。全方配伍体现的治疗思想正是本病需要的治疗原则。

【原文】

痓为病(一本痓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译文】

发作痓病(一本痓字上有刚字),胸部胀满,口齿紧闭,卧不着席,脚挛急,必上下牙互相磕碰,咯咯作响,可给予大承气汤治疗。

大承气汤方:大黄60g(酒洗),厚朴120g(炙去皮),枳实5枚(炙),芒硝60mL(38g)。

以上四味药,用水2000mL,先煮厚朴、枳实,取1000mL,去滓,加入大黄,煮取400mL,去滓,加入芒硝,再上火微微煮一二沸,分两次温服,大便泻下则停止服药。

【配伍分析】

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是太阳之邪已入阳明伤阴,需要急下以祛邪存阴,所以用大承气汤从下祛邪,急下存阴。

【原文】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顿),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译文】

太阳病,出现关节疼痛和心烦,脉沉而细,是湿痹。湿痹的证候特点是小便不畅,大便溏稀,治疗应当利小便。

湿邪致病,周身疼痛,发热,皮肤黄染如熏烟。湿邪致病特点是患者只是头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要盖被烤火。若太早用下法就会出现呃逆,或胸满,小便不利,如果舌体光剥鲜嫩,是因为丹田有热,胸部却有寒,丹田有热就感觉口渴想饮水,胸部有寒导致饮水不欲咽下,所以总是口干舌燥、心中烦。

湿病用下法治疗后,出现额上出汗、微微喘息、小便自遗的症状,可能会死亡;若出现泻下不止,也是死证。

风湿相搏致周身疼痛的,治疗应当发汗而解,碰到天气阴雨不断,医生说可以发汗,但是发了汗病却没痊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发汗治疗导致大汗出,风气祛除了,但湿气还在,所以没治愈。治风湿病的发汗方法应该是使其微微出汗,风湿之邪就祛除了。

湿性病患者身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平和无病,是头中寒湿致病,故鼻塞,把药制成末放鼻中则可治愈。

湿邪致病,周身烦疼,可用麻黄加术汤发汗治疗,切不可用火攻方法。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30g(去节),桂枝30g(去皮),甘草15g(炙),杏仁70个(30g)(去皮尖),白术60g。

上面五味药,用水1800mL,先煮麻黄,减少400mL,去上沫,加入其他药,煮取500mL,去滓,温服160mL,加衣被要到微微汗出程度。

【配伍分析】

湿邪致病周身烦疼是湿邪在表,治疗应该解表祛湿,麻黄汤加白术的配伍正好体现这一治则。

【原文】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半两(去节,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译文】

患者全身都疼,发热,下午日晡时段(14~17点)加重的,是风湿。此病的发生是由于汗出当风,或慢性损伤又加上受凉,可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7.5g(去节、汤泡),甘草15g(炙),薏苡仁7.5g,杏仁10个(4g)(去皮尖,炒)。

上药锉成大麻种子大小,每取12g,用水300mL,煮取200mL,去渣,温服,微微出汗最好,避风。

【配伍分析】

一身尽疼是风湿邪在表,以麻、杏宣肺解表;日晡所剧者,阳明兼感,以薏苡仁利阳明之湿,从下健脾渗利水湿。

【原文】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译文】

感受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的,用防己黄芪汤治疗。

防己黄芪汤方:防己15g,甘草7.5g(炒),白术10g,黄芪20g(去芦)。

以上药物锉细如大麻种子大小,每次抄出10g药粉,加生姜4片、大枣1枚,用水300mL,煎取200mL,去滓温服,过较长时间再煎服一次。气喘的加麻黄7.5g;胃中不和的加芍药12g;气向上冲的加桂枝12g;下焦有陈寒的加细辛12g。服药后应当有虫子在皮肤中爬的感觉,从腰以下感觉冰冷的,让患者坐在一床被子上,再用一床被子绕裹腰以下,使其发热到微微汗出,就能痊愈。

【配伍分析】

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是气虚湿邪在表,所以治疗应该补气,从表祛湿。甘草、白术、黄芪补气祛湿,防己解表祛湿。胃中不和是湿聚成饮,留滞胃脘,故加芍药养胃利尿;气上冲者是水饮上冲,故加桂枝温阳化饮;下有陈寒者加细辛可以温阳散寒。

【原文】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译文】

伤寒八九天,再感风湿,就会感到身体疼,心中烦,不能自由转动身体,不呕吐、不口渴,脉浮虚而涩,用桂枝附子汤治疗。如果大便坚硬,小便畅通,用去桂加白术汤治疗。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60g(去皮),生姜45g(切),附子3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30g(炙),大枣12枚(擘)。

以上五味药,用水1200mL,煮取200mL,去滓,分三次温服。

【配伍分析】

伤寒八九日,寒邪稽留较久;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均是阳虚象,所以用桂枝附子汤增解表散寒之力。

【原文】

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译文】

白术附子汤方:白术30g,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5g(炙),生姜22.5g(切),大枣6枚。

以上五味药,用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分三次温服。服一次后如果感觉周身麻木,过半日多再服第二次,三次服完,患者出现头重脚轻的样子,不要大惊小怪,这是白术、附子药力一同走于皮中,驱逐水气,但是暂时还未达到祛除的目标,所以出现这种症状。

【配伍分析】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表明脾胃虚弱,需要补脾胃以通便,小便自利,若再用桂枝,则通利小便更甚而伤阴,使大便更结,故去桂加术成白术附子汤。

【原文】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译文】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碰到就感剧烈疼痛,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想脱衣服,或身体出现微肿的,用甘草附子汤治疗。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30g(炙),白术30g,附子2枚(炮,去皮),桂枝60g(去皮)。

以上四味药,用水12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一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就是缓解了。能进食,汗出后又疼痛的,服100mL。担心服200mL量多的,服用120~140mL为佳。

【配伍分析】

本证病机是气虚、阳虚感风湿,治疗应补气温阳祛湿,甘草、白术、附子、桂枝配伍恰合这个治则。

【原文】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前开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译文】

太阳肌表伤暑,发热恶寒,身体沉重而疼痛,脉象弦细芤迟。小便结束后,身体打战,毫毛竖起,手足逆冷,稍微劳动一下,身体就感觉发热,张口喘息,牙齿干枯少津液。如果用发汗法,就会感到恶寒更重;用温针治疗,则发热加重;反复泻下治疗,则小便淋沥不尽症状会更加重。

太阳中热就叫中暍。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90,石膏240g(打碎),甘草30g,粳米120mL(120g),人参45g。

以上五味药,用水2000mL,煮到米熟的时候药就煎好了,去滓,温服200mL,一日三服。

【配伍分析】

病机主要是气阴两虚兼有热,所以治疗应益气养阴清热。知母、石膏清热,甘草、粳米、人参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恰中病机。

【原文】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个。

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译文】

太阳中热,身热疼重,而脉微弱,这是夏季被冷水所伤,水行皮中所致。用一物瓜蒂汤治疗。

一物瓜蒂汤方:瓜蒂20个。

上药锉碎,用水200mL,煮取100mL,去滓,顿服。

【配伍分析】

本病是太阳中热复被冷水所伤,属寒热互结,用汗法伤阴,用清热法不能消散冷水。瓜蒂性寒,可以止痛利水,用瓜蒂既可以利水又不伤阴,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