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医经验录:医学气功新疗法
- 杨峰
- 14字
- 2024-06-21 20:46:00
第一章 新医学、新气功、新科学
第一节 医学气功的起源和发展
一、一个美丽的传说
古代有一个富裕的村庄,有一天村里请来道士做法事。那个年代年纪较大的女孩是不准出门或上街看热闹的。大人们天天把她们看管在家里,不让出门。
在这个村子里有一富人家的女孩,十四五岁,她非常有好奇心。当她在家里听到乐器与念经的声音,就偷偷从后边的小门溜了出来,跑到做法事场地。她来到一个小道士的背后,拍了一下小道士的肩膀说:“你们念经真好听,你能不能让你的师父教教我呀?”小道士说:“等会儿念完经,再请教师父。”等到念完经,小道士跟师父说有一个女孩要学念经。师父一看,对小道士说:“别理她。”小道士就不敢说什么了。这位女孩心很虔诚,虽然就听到三个字“别理她”,但从此每天都默念这三个字,时刻不忘。
三年后这位女孩出嫁结婚了,她干活或做饭时,口中还一直默念着这三个字。女孩的婆婆发现儿媳妇天天口里念念有词,不知在说什么,好像着魔了一样。但是细细观察她,什么活都会干,干得还特别出色,比常人干得都好,做的饭菜也特别好吃。看她气色红润,身体从没有过毛病。婆婆想,就当是家里娶了一个不一般的儿媳妇吧。
一年后女孩生了一个胖儿子。儿子两周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早上吃早饭,女孩刚把开锅的热粥盛满,儿子小不懂事,急着要吃,伸手把一碗热粥抓翻,热粥从孩子的棉衣袖口灌了下去。儿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女孩急忙用手去给孩子擦手上洒的粥,口里一直念着“别理她,别理她”。说也神奇,孩子只哭了一声,就没再哭。婆婆可吓坏了,上前看看小孙子的手,简直不可思议,连皮肤都不红,一切正常。婆婆抱起她的孙子高兴地给他喂饭去了。事后婆婆心里一直琢磨这事,总感觉有一个谜未解开。
又过了半年,婆婆听说邻居家的二嫂乳腺生疮(乳痈),痛得夜里不能入睡。她想让儿媳妇去给她也抓几下试试。于是她主动跑到邻居家看望,讲了半年前孙子被热粥烫的事情,然后问道:“要不也让我儿媳妇给你试几下?”邻居表示同意。她赶快把儿媳妇找来。刚抓几下,患者的乳房就不太疼了。患者让她多抓几下。太神奇了,一袋烟的功夫,患者的乳房一点都不疼了。当天晚上患者请她去再抓一次,抓完后连肿块都全部消散了。
好事很快传开来。本村与邻村的人们不管谁有疼痛的毛病都想请她去抓几下。就这样,她治愈了很多患者。从此,人们都称她为“仙人”。
这是一个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却是医学气功治病的典型案例。医学气功治病方法在于意念性的动作。故事中的女孩长期不停地专注默念“别理她”这三个字,结果获得了一种能力,她的手在意念力的作用下可以消除病痛。
中国古代医家孙思邈、张仲景、华佗、扁鹊、葛洪等,他们都曾运用中药结合气功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所以受到人民的崇拜敬仰,被称为“明医”。医学气功的起源在中国。
二、什么是气功和医学气功
1.气功
在人类文明萌芽时期,人们就知道,打呵欠、伸懒腰配以深呼吸,闭目静坐,活动肢体关节,用手按压伤痛,会利于体力和健康的恢复,并具有保健和医疗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这些原本是出自人之本能,且又是人们自发地用来调整身心和进行保健的手段,被称为导引、按、服气、食气、坐忘和养气等良法。其说法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后经诸子百家的宣扬,朝野上下,互相传习,儒、道、医乃至释、武诸家纷纷研究应用,并据为己有,看作秘宝。后经推广发展,使其成为保健养生的一项专门学科。尽管这一学科门派林立,功法多样,但都是从吐故纳新和导引着手,在调整呼吸上下功夫。这里所讲的调整呼吸,即练气。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方才约定成俗,得到认可,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专用术语——气功。自此而始,气功便传承下来。
简言之,气功的发源地是中国,是中国人特有的调气养神方法。古人创立以调息、有氧运动为形式,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所以气功可以强身健体,防病抗病。沿至今日,多为健身气功,普通人都可以练习。功夫界人士把气功运用于武术,以擒拿格斗取胜为目的。
2.医学气功及其发展
医学气功是中医药学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治病方法,其发展与中医学发展同步。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之一,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医学气功的形成:以人体解剖学知识为主导,中医药学为指导,动静相兼为形式,与中、西医学各学科融为一体,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
从春秋、战国到东西两汉这一时期,是中医学和医学气功发展较快、成就较大的一个历史时期。春秋末年,集河图、洛书、太极于一炉的《周易》一书问世。这部书集“数理占象”之大成,提倡“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说。其哲理博大精深,常被黄老诸家及学术界争相引用,并渗入到别的领域。战国时期,干戈扰攘,生灵涂炭,民饥多病。那时,不管是官家还是社会民众,他们除采用医家方药治疗疾病外,还应用导引和食气之法祛病养生。久而实行之,便蔚然成风。
古人的气功实践,为认识自身生命价值,以及活动身心体能,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以及经络系统作用的发挥,可以在气功锻炼过程中感知和发现。这种现象,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这些发现,得到一些医家的验证。在他们的著作中,均有对气功疗疾原理和应用效果等方面的论述。他们的实践和论述,大大丰富了气功学科的内容。
实践证明,古代医学与气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从古代医学家编著的《三世医学》到写成《黄帝内经》并公示于社会,就已经确立了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诊疗疾病的一整套基本理论。与此同时,医学气功的理论基础,也随之形成并产生,被认可、确立、推广应用,并进行了临床实践。
位列中医学经典之首的《黄帝内经》,集先秦医家理论和实践之大成,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它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以气化论为基础,为发展和推行医学气功,提出了一系列练功、养生和辨证施功的原则和方法。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以及东汉末年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这两部名著不仅为医学气功这一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还为医学气功功法的形成制定了原则和规范。这些名篇佳作,对推动医学气功这一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成为医学气功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内经》《道德经》《周易参同契》等著作的影响下,自汉代至清代,有关气功的各种名著相继问世,使气功理论体系日益丰富和完善。同时,应用气功治疗疾病和养生益寿的内容也愈益丰富。书中的相关经验和技法经广泛传播和运用,有力地推动了医学气功的发展。
气功在医学上的应用,始于《内经》,倡于陶弘景,但集大成者则为隋代的巢元方、唐代的孙思邈和王焘。随着医学的发展,气功进入了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阶段,使医学与气功学交相辉映,同步前进。
宋金时期,由于道教兴盛,在对导引行气学说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医学研究学派,称内丹学派。此后,医学上相继出现了金元四大家等不同医家及其学派。这是我国医学和气功学有流派形成的开端。
明清两代是医学气功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内丹功法被医家所掌握,在这些医家的医学著作中,他们也将其列为保健养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气功治疗各种疾病,创编了不少保健养生的功法。最突出的见于《奇经八脉考》《类经》《图翼》《附翼》《景岳全书》等著作中。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医学开始迅速发展。气功疗法作为治疗一些慢性病的有效方法,逐步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重视。
1978年,一些科学家在对气功进行论证研究时,运用科学仪器测试出医学气功师用以治疗的“气”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从而把气功科学研究工作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提出了由此来探索生命科学的新课题。
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于1986年4月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国气功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气功科学得到了国家和民众的认可。
“气功科学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就一定会使现在的科学再提高一步。持续发展下去,会导致引发一次科学革命。这样的科学革命,一定是一次新的科学革命。这也就是被大众所认可的东方的科学革命。”这是科学家们的预言,是他们根据那些年来我国气功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而得出的结论。
从数千年的文化发展中可以看出,我国是医学气功的发源地,也是研究气功科学最早的国家。在浩若烟海的中医古籍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医学气功资料。
总之,中医药与气功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们形成于夏商时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一套理论,以易、医、道三气进化为基础。它们兴盛于唐宋,得益于人们追求康寿,古医家临床反复实践,以及文人墨客的钟情……它们再现于当今,堪称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人民身、心、灵、德全方位健康。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文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正可谓:
医学气功东方诞,微妙正气通宇天。
道医浮沉两千年,普传医德民安然。
舞由心生意无尽,武魂德法大无边。
乾坤和谐宇奇观,禅光明宇国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