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穴位注射技术

穴位注射技术,又称“水针”,是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依据穴位作用和药物性能,在穴位内注入药物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该方法将针刺和药物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操作简便、用药量小、适应证广、作用迅速等特点。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很广泛,针灸疗法的适应证大部分可用本法治疗。

1.适应证

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证,尤其是各种痛证,如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牙痛等,效果迅速而显著。

2.禁忌证

(1)急性严重疾病,接触性传染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

(2)皮肤过敏,皮肤肿瘤(肿块)部、溃烂部,中度和重度水肿部位。

二、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物、一次性注射器、无菌棉签、皮肤消毒剂、污物碗、利器盒。

三、基本操作方法

1.根据注射部位,取合理、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注射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2.根据所选穴位、用药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

(1)一般根据针灸治疗的选穴原则辨证选穴,亦可选取阳性反应点,如在背俞穴、募穴和四肢部特定穴出现的条索、结节、压痛,以及皮肤凹陷、隆起、色泽变异等。软组织损伤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在阳性反应点进行穴位注射,效果更好。选穴以精为要,一般每次取2~4穴。

(2)药物剂量取决于药物种类、浓度和注射部位。根据药物说明书规定的肌内注射剂量,可以少用,不得过量。5%~10%葡萄糖注射液每次可注射1~2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酒精)和特异性药物(如激素、阿托品等)只宜小剂量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0.5~2mL。依穴位部位来分,耳穴每穴注射0.1mL,头面部每穴0.3~0.5mL,四肢部每穴1~2mL,胸背部每穴0.5~1mL,腰臀部每穴2~5mL。

(3)针具多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根据使用药物剂量大小以及针刺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一般可使用1mL、2mL、5mL注射器,若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5mL或10mL注射器。针头可选用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等。

3.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快速将注射针头刺入腧穴或阳性反应点,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针下得气后回抽,若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注入。

4.根据穴位所在部位及病变组织确定针刺深度,一般轻压即痛、病变在浅表的注射宜浅,用力按压出现疼痛、病变在深层的注射宜深。通常使用中等速度推入药物;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物缓慢推入;急性病、体壮者用强刺激,将药物快速推入。如果注射药量较多,可由深至浅,边退针边推药,或将注射器变换不同的方向进行注射。

四、临证备要

1.注射后注射部位出现疼痛、酸胀的感觉属于正常现象,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2天。

2.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及过敏反应,并检查药物的有效期、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均应在药敏试验结束并阴性的前提下方可使用。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亦当慎用。

3.初次治疗及小儿、老人、体弱、敏感者,药物剂量应酌减。体质过分虚弱或有晕针史的患者不宜采用本法。

4.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如注射后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5.禁止将药物注射入血管内,一般也不宜注射入关节腔或脊髓腔,以免产生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6.回抽针栓见血液或积液时应立即出针,用无菌棉签或干棉球按压针孔0.5~2分钟,更换注射器和药液后重新注射。

7.耳穴注射宜选用易于吸收、无刺激性的药物。注射深度以达皮下为宜,不可过深,以免注入软骨膜内。

8.治疗周期,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一个疗程。同一穴位两次注射宜间隔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