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教育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聂宏 杨巧菊主编
- 4594字
- 2024-06-14 16:50:34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是一门以人类行为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它与生理学的关系密切,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行为主义流派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一、主要观点
1.强调科学心理学所研究的只是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
2.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的反应,集合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
3.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
4.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原理与原则,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
5.强调外显行为的变化及强化的作用,认为人的行为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二、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教育过程、教学原理和英语学习的性质等,是动物心理学的鼻祖,是现代教育心理学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因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影响深远,故有“教育心理学之父”的美誉。
(一)桑代克的实验
桑代克创造了迷箱作为实验工具(图2-1),将饥饿的猫关进迷箱,箱外的食物(鱼、肉)可望而不可即,迷箱内设有可开启门闩的装置。饥猫通过抓、咬、钻、挤等方式想逃出迷箱,直到它偶然触动机关逃出而获得食物。经过若干次实验后,发现猫无效动作逐渐减少,逃出箱子所花时间缩短,最终猫辨别出开门的装置,建立打开门闩与开门取得食物之间的联系,逃出迷箱。
图2-1 桑代克的迷箱
(二)桑代克的主要观点
1.试误理论 桑代克根据实验得出结论:个体的学习是一种逐渐的、反复尝试错误的过程,使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试误过程可归结为四个步骤:①以不同反应进行多次试探。②发现正确的反应。③选择了正确的反应或减少了错误的反应。④经过多次练习将正确反应保留下来。
2.学习定律
(1)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 指学习者在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包括三种状态: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予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未给予活动则感到烦恼;无准备而强制给予活动也会感到烦恼。
(2)练习律(law of exercise) 指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强度取决于使用联结练习的频次,换言之,练习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的联结就越牢固,反之联结就会减弱。
(3)效果律(law of effect) 指刺激-反应联结会受到结果影响。如果反应导致满意的结果,联结可增强;如果反应导致烦恼的结果,联结会减弱。
后来桑代克将上述学习理论中的准备律和练习律看成是效果律的副律,强调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体的行为结果,并且他的效果律更强调奖赏。
桑代克的学习定律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如效果律指导人们使用一些具体奖励来鼓励学生学习;练习律指导人们通过重复性练习来巩固学习成果;准备律指导人们正确掌握指派活动的时机,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桑代克学习理论的缺陷在于过于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这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
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I.P.Pavlov)是俄国的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曾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
(一)巴甫洛夫的实验
巴甫洛夫通过特制的装置观察狗的唾液分泌,发现引起动物唾液分泌活动的刺激有两类。一类是动物胃内或嘴里的食物,这种反应是动物的本能。巴甫洛夫把食物称为非条件刺激(UCS),把所引起的反射性的唾液分泌称为非条件反射(UCR)。另一类是伴随食物同时呈现的其他事物。巴甫洛夫将铃声、灯光等与肉配对,经过一系列的配对尝试后,发现单独呈现铃声或灯光而不提供肉,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图2-2)。这种情况下,经过与肉(非条件刺激)配对后,铃声或灯光就成了条件刺激(CS),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CR)。由此可见,条件反射仅仅是由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配对呈现的结果。
图2-2 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二)巴甫洛夫的主要观点
1.巴甫洛夫的学习律
(1)习得律(acquisition) 指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配对呈现,可建立条件反射。
(2)消退律(extinction) 指条件刺激多次重复而不伴有非条件刺激,已建立的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以致消失。但是条件反射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这一习惯再也没有了,过段时间后,条件反射会自发恢复,但这种自发恢复不能达到原来的强度,而且不伴随非条件刺激,仍会迅速消退。
(3)泛化律(generalization) 指某一种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就可以由与原来的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引发。一般而言,刺激与原来的条件刺激越相似,引发条件反射的可能性越大。
(4)辨别律(discrimination) 指提供辨别学习后,有机体可有选择地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做出反应。辨别是与泛化相反的过程。
巴甫洛夫把比较精确和客观的方法引入动物学习的研究,把心理与生理统一起来,从而对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B.F.Skinner)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是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发明的“教学机器”及设计的“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一)斯金纳的实验
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实验研究,发明了“斯金纳箱”来进行关于操作条件反射的实验(图2-3)。箱内装上一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把饥饿的白鼠放进箱内,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供丸装置就会自动落下一粒食丸。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直至吃饱为止。斯金纳认为食物在这里的作用是行为的强化剂,而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通过实验认为,教育是塑造行为的过程,分析强化的效果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图2-3 斯金纳箱
a.灯;b.复盘;c.操纵杆;d.电格栅。
(二)斯金纳的主要观点
1.两种类型的学习 斯金纳认为个体的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respondent behavior),即经典性条件作用,由已知的刺激所引发,是个体对环境被动的反应;二是操作性行为(operant behavior),由有机体自发产生,是有机体主动作用于环境习得的反应。由此可将学习分为两类模式,即刺激类条件作用学习和强化类条件作用学习。
2.强化理论 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精华所在,他认为通过不同的强化类型和强化程序可以影响行为的学习。
(1)强化类型 强化(reinforcement)指提高有机体反应概率的任何事件,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某种正性刺激增强反应的概率,负强化是通过终止某种负性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惩罚是通过给予某种不愉快的刺激以抑制反应发生的频率,分为:正惩罚,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某种负性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负惩罚,在一个行为之后移除某种正性刺激,从而使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惩罚在改变行为方面有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它会导致一些负效应,斯金纳认为在教育中应尽量减少。
(2)强化程序 有两类,即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连续强化指在每一次正确反应之后都给予强化,间歇强化则不是每一次正确反应后都给予强化。间歇强化又可分为比例强化(根据反应次数予以强化)和间隔强化(根据时间间隔予以强化)。比例强化和间隔强化还可进一步分为固定比例或固定间隔强化和变化比例或变化间隔强化(图2-4)。每一种强化程序都产生相应的反应模式:连续强化比间歇强化习得速度更快,不给予强化后,消退速度也更快,因此在教授新行为时最为有效;比例强化比间隔强化反应速度更快;间歇强化的反应率高于连续强化,而消退率却低于连续强化;变化的强化程序比固定的强化程序反应速度快;固定强化比变化强化习得速度快,不给强化时消退速度也更快。
图2-4 斯金纳的强化程序
3.塑造与行为矫正 塑造(shaping)是指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相倚关系,用分解动作的方式,逐步联系,最后将多个反应连贯在一起,而形成个体行为库中没有的新行为。在教育中,可以通过塑造技术教会个体从事某种行为反应。行为矫正(behavior modification)是指个体的某些不当行为或不良习惯,经过强化、惩罚得以消失,从而矫正个体的不当行为或不良习惯。
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注重可观察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和强化等在人们行为习得中的作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学习的一些规律。在护理教育中,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用于以下方面。
(一)明确目标教学及学生水平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引起或培养学生特定的行为反应。在护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生的起点行为和终点行为。前者指在开始学习某种知识前要评估学生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以保证提供的刺激(学习的目标)切实、准确;后者指经过学习后学生能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并据此制定教学目标,且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另外,明确描述从起点行为到终点行为的各个小步行为,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按步骤学完所安排的内容。
(二)形成积极的学习行为
运用准备律,应做好教前和学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大纲等,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学生应提前复习旧内容,预习新内容;教师在开始授课前,先告知学生学习目的,采取复习旧内容、播放影片等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在最佳状态下学习。根据练习律,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恒心与毅力,鼓励和要求学生多加练习,例如各项护理操作,以达到娴熟的程度。根据效果律,教师还应该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加强巡视,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错误,缩短学生练习的时间;对于掌握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增强学习效果。
运用经典条件学习理论,可以帮助学生避免或消除某些已经形成的有碍于学习的条件反射,建立积极的条件反射。例如,学生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学习,无法掌握该门学科的内容,教师可通过反复提供令学生愉悦的刺激,如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视频,使学生逐步出现积极的学习行为,进而通过视频内容而记住所学内容。同样,护理教师也可运用该理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行为。例如,学生学习静脉穿刺时,最初难免会感到紧张,临床教师经过耐心细致的解释与沟通后,筛选血管条件好,亲切、大度的患者,争取让学生穿刺成功。即使穿刺失败,也不会对学生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肯定学生的学习与努力,可增加学生临床实习的安全感与价值感,产生渴望临床实践的积极态度和行为。
(三)正确应用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可用于护理教育的许多方面。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护理教师应该及时并积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反馈。例如,通过对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给予表扬、奖励等正强化,使学生继续保持该行为。通过塑造技术,使学生习得诸如慎独、无菌操作等良好观念及行为。正强化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充实与快乐。在护理教育中要尽量使用正强化,避免负强化,尤其是惩罚。另外,鉴于不同的强化程序,可导致不同的习得速度、反应速度和消退速度,教师也可利用不同的强化程序,例如,定期考核(固定间隔强化)或不定期小测验(变化间隔强化),促使学生持续学习,提高教学的效果。
然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过于强调学习的外部环境作用,忽略了影响学习的许多内部因素,如认知、情感、个性特征等,使得这一学习理论的运用有很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