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风骨气节 陕西密事

皇太极看着前面的来使,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不知道这人怎么就不怕他,甚至脸上也没有任何畏惧的样子,而刚才他已经看出来了这人就是一个没卵的太监。

可是他不明白这种人不应该是贪生怕死之辈吗?太监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受到歧视的群体,他们多是奸臣,从秦赵高开始就很少出现大义凛然的太监。

现在的情况是一个太监说话有礼,并且咄咄逼人,他们看见了两个字气节。

很可笑吧,很多读书人身上缺少的气节,武将身上缺失的无惧在一个太监身上显露出来。

他们沉默了,因为他们被说服了,女真本就是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恶劣环境,他们敬重强者,这个强者不止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

“本可汗答应你们的议和条件,这就退兵。”

明使恭敬行礼,“可汗止戈息兵之意定会让两国百姓感念。”

“贵使客气。”

“不知范某能否请你到大金做官,可汗用人不分贵贱,只看才能。”

“不了,陈某净身入宫本就让家中蒙羞,若是背弃神州,我自己都会看不起自己了。”

这话让范文程脸色通红,此事是他的缺陷,虽然他只想施展抱负,不因他人的话而轻易动摇心志,但羞耻之心还是有的。

“那就不留贵使了。”

“告辞。”

“此次议和不留书面盟约,双方只装作不知。”

袁崇焕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很沉默,因为他知道如果之前没有输的这么惨就不会有此次议和了,全是他的错。

旁边是陛下的密信,让他领兵五万议和后入草原实战练兵,他知道这是陛下没放弃他。

孙承宗走了进来,看到他这个样子也是叹息,“此次之事不止是你的过错,也有我的,我以前自认为大修堡垒就能牵制对方的骑兵,可是有什么用,堡垒不能动,对方可以绕过去劫掠,陛下说的很对,只有彻底的消灭对方才能让其不蹦哒。”

“崇焕明白,我这就听从陛下的诏令,密入草原。”

“嗯,这样也好,新兵如果不经历实战,那永远都是新兵,可建奴骑兵太强了,草原人比起来稍微弱一些,可以用作练兵之用。”

“孙大人,袁崇焕明白了。”

卢象升接到让他暂时署理辽东兵事的密令,并且是带着自己的部下一起,虽然有些不舍草原的自由与广阔,但还是下令东进。

他也得知袁崇焕领兵五万入草原的消息明白了以后辽东的防守要靠自己了。

一万人要守辽东,也不是一件易事。

许显纯最近发现本岛和九州之地出现了很多的武士,他们在聚集,如果所料没错,应该是幕府反应过来了。

不过看人数只是小股规模,也不是什么威胁,四国置府设县是大明以后得对外国策,如何防守,如何归化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这么快就给丢了,他们这群人就该去喂鱼了。

郑芝龙明白他们的任务已经结束,目前除了安抚当地的百姓,就是集合军队,军事管理只能在特殊时期用,其他时候还是要交给当地。

“将军不必如此着急集合兵马。”

听了他的话郑芝龙很疑惑,“怎么说?”

“陛下不一定会召回四国的将士。”

“可是这里毕竟有四万多人,还有一万多朝鲜将士,恐怕不会如我们想的那样。”

杨吉也觉得这是件难事,朝鲜联合出兵,结果大明得了四国,朝鲜除了对马,然后就是损兵两万,搁哪里也说不过去。

他们想错了,朱由检没有为这事烦,因为他早就已经想好了,在倭国北方有一个群岛到时给他们,正好罗斯人也探索到了西伯利亚,他也需要有人来拖延对方。

就是千岛群岛,这时候还叫虾夷群岛,他准备将北海道也就是虾夷岛的北边给朝鲜,而南边设立大明虾夷府,这一切就要等毛文龙的书信。

毛文龙接到书信并没有立即行动,信中说只需要一千五人就足够占领虾夷,他是相信的,再说这件事的起因是因为下关丢失,朝鲜只得了对马,一方面是为了给朝鲜一个交代,另外一方面是为了在倭岛北方建立一个军事跳板。

“孔有德,本帅命你率领三千人前往虾夷岛,务必成功。”

孔有德没有任何犹豫,三千人足够作战占据虾夷了,这件事成功也是大功一件。

而这件事除了朱由检,王承恩,毛文龙,孔有德之外竟然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人知道,朝廷的臣子成天只看着内部,哪有闲心管这些。

黄得功和周遇吉练兵的地方是从大同一直到漠北,朝廷只提供一个月底的粮草,意味着接下来他们都要自己筹措了,粮草在哪里,圣旨里写了自行筹措。

他们在京师时间也久了,了解陛下的性子,陛下说的练兵就是以实战来淘汰弱者,留下的都是能够生存的强者。

袁崇焕划分的区域就是东部草原一部,这些容易补充粮草,环境也比草原深处好很多。

不仅如此,朱由检还发了一封密信去了陕西,孙传庭也该动一动了,让他将潼关以西的地方都清理一遍。

孙传庭接到书信立刻明白了皇帝的意思,陕西可以动手了,不仅如此,河套,陇西都是在其范围内的。

“李若涟,你立刻领两万人马按名单拿人,查抄家财,三成分予百姓,三成充作军资,四成严加看管,粮食也如此来。”

“是,大人。”

此前他已经借助各地造反的流民已经将部分士绅解决了,现在剩下的都是拥有私人武装的人,陛下的意思很明白,不仅要毁灭其精神,还要毁灭其信仰。

陕西对外宣称的募兵数量是十一万人左右,但陛下与自己清楚,陕西从前朝就是战乱频发,又加上灾荒之年,募兵人数早就达到二十万之重,而他们并不是单纯的新兵,那些谋反的流寇就是磨砺他们的工具,在陇西靠近青海的地方,十万人马早就进入草原积累实战经验。

陛下曾言,陕西之兵轻易不动,动必成为主力。

为了不负皇恩,他自筹粮草,那些士绅的仓库粮草就是他的目的,反正那些士绅也不是什么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