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决心已定 一页名将

“微臣斗胆敢问陛下有多大的决心。”

朱由检看着眼前的人,心里很是佩服,能够面不改色反问皇帝的臣子并不多,能够遇到是君王的幸事。

“为何有此一问?”

徐光启跪倒在地,“陛下以为臣说的这些问题只是京营的吗?普天之下大明军中皆是如此。”

朱由检听了浑身发冷,他知道这些问题,史书上记得清清楚楚,可是他下意识的忘了,从古到今改革靠的底牌是什么?是军队,如今是整个大明军中腐败不堪,他有些怕了。

徐光启还跪在地上,上一次离开京城他就明白了大明病了,不是某个地方出现的问题,而是所有人,所有方面皆是如此,所以心灰意冷的离开了,可谁能想到新皇会召他进京,给了他希望。

他不这个希望会变成失望,也在期冀着这个年轻的君王能够创造奇迹。

朱由检还在思考,权倾朝野的严嵩便是因为动军制触碰了勋贵的底线,最后快速下台的,如今他若是点头有可能不用等到十七年后挂歪脖子树了。

他抬头看着下面的徐光启,这个决定比之前那一百多名官员的事情还要棘手。

他多么想摇头,去他妈的建奴,去他妈的贪官,流民,混个十七年然后出海,这辈子就过去了。

可是他不能摇头,每每低头读过近代民族的屈辱史就义愤填膺,而这一切来自于大航海时代的落后,无数次想若是穿越肯定会日月所照皆是汉土,让华夏的旗帜飘扬在七大洲,四大洋,而不是现在的纠结,犹豫。

王承恩能够看出朱由检的情况,但他没有办法,这个十几岁就登上帝位的人必须要适应这一切。

“好”一个字透了出来,也传进了两人的耳朵。

徐光启猛的抬头,眼睛里充斥着希望的光。

朱由检站了起来,扶起他再次说道“好,朕以大明天子的身份将此事拜托徐爱卿,上苍可鉴。”

“臣,徐光启领旨。”

徐光启庄重严肃的看向自己的君王。

“朕推荐一个人李邦华,他对京营的看法与你相同,出现的一切问题都交给朕。”

“是,陛下。”

待他下去,朱由检又想了一会儿才开口,“召李邦华回朝。”

这人目前没在京师,在他不肯与阉党苟同之后就被革除了官籍,他也就回老家了,不然今日是一定要立马见一见此人的。

“拿笔墨。”

他准备将史书上记载忠诚于大明的官员都记下来,以免忘记。

“孙承宗,文武双全的辅佐之臣,归隐后抗清全族战死。”

“卢象升,文武双全的抗清名将,战死。”

“史可法,扬州保卫战,战死。”

“孙传庭,明末名将,潼关之战战死,死而明亡。”

……

一个个皆是大明为国为民的人,也是他它的救命稻草,历史上崇祯有幸遇到这么多贤良之臣,却因为急于求成,为人多疑,都没有信任到最后,国亡而君死,忠臣祭江山。

还有很多没有记在史书的普通人,他们对抗建奴散尽家财,虽然失败却也可敬。

“王大伴,将这些人都召进宫里,就说是朕要找他们。”

王承恩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但也明白此事很重要,在徐大人离开后突然写的名单,可能涉及重要的事情。

看到纸上面第一个名字愣住了,“陛下。这孙承宗孙大人已经在近几年的路上了,与此同时还有袁崇焕袁大人也已经派人去传旨了。”

朱由检这才想起来,前几天他已经令人将这两位复用了,现在应该还没接到消息。

“去辽东的人你派人盯住了,不要让押送的人在路上做什么事情,一定要确保他们安全到达辽东,到了后也别让人为难,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的人怎么能浪费呢?就在当地建学堂,让他们去教书。”

王承恩心里都笑开花了,自家这位主子有时候挺有乐趣的。

不过还是说出了心中的忧虑,“陛下,要是建奴拉拢他们,难免不会有人动心。”

朱由检听了这话笑了起来,“王大伴,你不说朕都忘了,如果有建奴的人拉拢他们,让人不要为难,务必让其安全到达建奴的地方。”

“这是为何?奴婢不是很明白。”

“此次发配的都是些什么人,虽然身居高位,却都是些酒囊饭袋,不能为朝廷建言献策,也不能沙场征战,就会高呼大仁大义的口号,这种人如果被皇太极重用,不需要做什么,他们就能挖空建奴的根基。”

王承恩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事他还是头一次听说可以这么理解。

“陛下英明。”

朱由检也很乐,这一招还是跟电视里面学的,唐太宗用奸佞小人赵德言打入突厥,对方给颉利可汗建议削弱其他部落的权利,加强中央集权,结果水土不服,导致突厥四分五裂。

这部剧他看了很多次,里面很多治国的建议到千年后还是有用的。

想到这个他想起一件事,那就是曲阜孔家,不是因为孔家世修降表的事,而是那个叫孔有德的人,这人后来将大明的火器都带着投降了建奴,着实可恨。

“王大伴,你让锦衣卫去辽东或者山东登,莱等州找一个叫孔有德的人。”

“陛下,此人也要召见吗?”

朱由检摇了摇头,“不,杀了他。”

王承恩刚要点头就明白过来,不适应要召见而是直接杀了,上次陛下让杀的人是孙之懈,不知道原因,但陛下要杀人也不需要原因,都是锦衣卫东厂西厂的人干的。

“是陛下,臣这就让人去暗杀孔有德。”

朱由检点了点头,“还有让人监视之前名单上的府上,防止他们转移贪来的财物。”

“陛下,已经让人盯着了,不止是京师就连他们的老家,外置的宅子都有人盯着。”

朱由检知道王承恩做事周全,人也忠心,就不再追问了。

“让陈经纶和工部接触一下,让他们要一批种植用的农具,等到了明年在京城的庄子上也都种上甘薯。”

“陛下,这事陈大人已经让人来说过了,陛下曾说满足陈大人的事情都要满足,所以奴婢就给拨了银子。”

朱由检听了他的话点了点头,“以后也按照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