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年,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通货膨胀及能源危机等深刻影响着世界,全球地缘政治环境动荡多变,对全球石油流通行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及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打破了全球油气市场均衡,地缘政治格局及大国竞争关系加剧;欧洲遭遇高通货膨胀和能源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加剧了欧洲多国局势动荡;中美关系面临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对抗与阻遏成为常态。

2022年,自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以来,部分国家通货膨胀压力不断扩大,同时在乌克兰危机以及大国博弈影响下,能源价格暴涨,部分国家通货膨胀达到21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2022年全球平均通货膨胀率约为9%,全球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增长8.8%。美国遭遇了40年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同比涨幅在6月达到9.1%的峰值后,一直保持在7%以上高位,持续“高烧”的通胀使得经济承压。2022年12月,欧元区通胀率9.2%,能源价格同比上涨25.5%,全年平均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率高达27.8%。新冠疫情、粮食和能源危机、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引发的全球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存在,各国经济都被全球通胀所扰动。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仅3.4%,美国经济仅增长2.0%,欧元区经济增长3.5%。

2022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9956万桶/天,同比增长2.5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国家和非OECD国家石油产量均小幅增加,OECD国家石油产量3071万桶/天,同比增长1.19%,非OECD国家石油产量3246万桶/天,同比增长0.59%。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22》,预计2030年前全球能源需求每年将增长约0.8%,将几乎全部由可再生能源满足。2022年,欧盟对俄罗斯海运石油产品限价机制正式生效,七国集团和澳大利亚也采取同样限价措施,美西方继2022年12月对俄海运石油出口设置60美元/桶价格上限后,再次对俄海运石油产品实施100美元/桶和45美元/桶价格上限。能源危机背景下,国际油价经历爆发式上升与持续、小幅回落,总体呈高位震荡态势,布伦特原油期货年均价格98.86美元/桶,同比上涨39.34%,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est Texas Intermediate,WTI)期货年均价格94.33美元/桶,同比上涨38.7%。

2022年,中国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有效实施稳经济的政策措施,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持续优化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从严格封控逐步走向放开,中国经济逐渐恢复,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突破121万亿元,同比增长3.0%。2022年中国成品油市场政策频出,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了石油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了成品油市场有序运行。

2022年,中国炼油能力延续增长态势,“减油增化”及油品质量升级的进程不断加快,“双碳”目标下炼油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中国炼油能力达到9.37亿吨,同比增长1.30%,位居世界第一,全年加工量6.76亿吨,同比下降3.4%;成品油产量3.66亿吨,同比增长3.2%。多方因素叠加共振令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波动趋势,国内成品油批发价格先涨后跌,上涨明显。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中国消费和生产活动逐步恢复正常,成品油市场总体需求呈现增长趋势,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成品油消费量3.45亿吨,同比增长0.9%,其中,汽油同比下降4.6%,柴油同比增长11.8%,航空煤油同比下降32.4%;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全年成品油消费3.33亿吨,同比增长5.1%,汽油同比下降4.5%,柴油同比增长24%,航空煤油同比下降39%。由于统计口径不一,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考虑了库存影响,导致数据有所差异,但总体的趋势保持一致,本书在分析成品油产销量时,使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持续推进增储上产,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油气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增强能源治理效能;坚持立足国内保安全,共赢推进能源对外合作。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爆发式增长,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渗透率上升至25.6%。

2023年,世界经济将进一步复苏,原油需求复苏将达到新冠疫情前水平。受“双碳”影响,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及其伙伴]通过减产协议,国际油价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波动。尽管美西方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政策,应对全球通货膨胀、优化基础设施、缓解运输“阻点”、应对供应“断点”,但长期布局难解现实困境,供应链危机在2023年仍将持续。在综合分析各种预测依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国际油价仍有上涨空间,2023年全年油价将在70~90美元/桶波动,布伦特全年平均80~85美元/桶。2023年,中国原油产量将继续呈现稳中有进的特征,总产量有望冲击2.1亿吨。中国将会进一步淘汰200万吨/年及以下的炼油装置,有利于整个炼油结构的持续优化,预计炼油产能增加至10.8亿吨/年,成品油产量或在3.98亿吨,同比增长8.74%左右,成品油表观消费量或可达到3.62亿吨,同比增长8.71%左右。2023年中国经济将大幅增长,成品油市场整体环境将迎来利好,成品油市场总体需求将稳中有升。此外,中国将继续加强“一带一路”合作,推动全球化进程,继续深化油气市场改革,对全球油气行业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是一部全面分析和研究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现状并对趋势予以展望的行业年度报告,由中国石油流通协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完成,按年度向全社会公开出版发行,此《蓝皮书》已是第六年出版。《蓝皮书》共分三大部分:宏观环境及重要事件对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分析、国内外石油市场现状、石油流通行业展望和中国石油流通行业现存的主要问题。第一部分宏观环境及重要事件对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分析,主要分析国内外宏观环境及重要事件对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的影响,包括国际宏观环境及重要事件对世界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分析和国内宏观环境及重要事件对中国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分析等;第二部分国内外石油市场现状,从产业整体发展角度重点分析国内外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现状,包括国际石油市场现状、国内石油流通行业现状;第三部分石油流通行业展望,从原油市场、成品油市场、炼油行业等角度对国内石油流通行业进行展望预测。

《蓝皮书》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年鉴,也不是以大块文字和数据图表堆积为主的学术论文组合,而是以上年度分析和本年度展望为基本特征的行业发展报告。宏观环境及重要事件对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分析、国内外石油市场现状和石油流通行业展望三部分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互补性,各部分在编写上独立成篇,因此读者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分别阅读。《蓝皮书》以文字分析为主,辅以必要的数据和图表,文字描述力求言简意赅,分析和展望力求具有逻辑性、高度性、概括性和权威性,分析结论力求对相关部门和油气企业的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性。

《蓝皮书》的作者主要来自中国石油流通协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及多家能源央企销售公司等,该作者团队长期从事石油流通行业的发展研究,具有国内一流和一线的行业专业基础。作者团队本着促进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的良好愿望,除从行业发展整体上分析外,还对有关行业热点问题提出看法和观点,希望能引起社会关注和讨论。作者团队通过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试图使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现状,尽可能客观地总结行业规律、分析发展趋势。《蓝皮书》具有较强的可信度、权威性和时效性,对于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蓝皮书编写分工如下:

行业环境与政策篇:薛淑莲、杨卫东、郭风、邢阳、张心馨。

炼油与国内供给篇:马郑玮、杨荔、荆璐瑶、富雨芊、丁熠达、吴楠。

成品油市场需求与进出口篇:方红、李瑾、王超群、裴钰、王秋莉、刘畅、陈淑娜、曾露。

成品油价格与批发市场篇:刘力、赵振、毕希、褚方静、石红玲、曹峰。

航煤、石油焦与燃料油篇:赵振、胡启迪、杨济宁、周昕洁、郭敬薇、胡东欧、钟化鑫。

成品油仓储与物流篇:齐明、杨济宁、任媛谙、季潇、汪茹梦、袁瑞、董丹丹。

加油站建设与经营篇:冯晓丽、孟思琦、邓钰暄、郭肖月、李慧、王百照、单建明、田海杰、薛云、魏诗惠、倪好。

数字化转型与新能源汽车篇:于楠、万波、廖云星、贺美、孙悦。

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展望篇:薛淑莲、马郑玮、方红、刘力、齐明、冯晓丽、赵振、于楠。

专题:新冠疫情冲击下中国炼化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及化解路径(郭风,王佳程);“双碳”背景下炼化企业“油转化”发展研究(胡启迪);“双碳”目标下成品油行业发展与思考(于楠,孙仁金,孙悦,贺美);成品油行业信息披露优化研究(赵振);“双碳”背景下成品油消费结构变化及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李明辉,方红);成品油销售企业新能源转型研究(万波,孙彬,吴子华,郭召);2022年中国船供油市场回顾及2023年展望(田明);2022年中国石油焦现状与2023年展望(曾伟)。

附录:毕希、胡启迪。

孙仁金、董秀成、邸建凯和许斌统领蓝皮书的框架设计,并负责组织全书编写;于楠负责稿件收集和统稿工作;孙仁金、董秀成、邸建凯和许斌负责蓝皮书最终统撰与核定工作;中国石油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邸建凯、董秀成、孙仁金、许斌、丁志敏、王能全、张建才、刘贵洲、白俊、刘小丽、韩雪岭、肖铁岩、王旭东、柯晓明、景春梅、张留成等专家进行了书稿审定工作。特别感谢中国经济出版社李祥柱、李玄璇编辑对本书的鼎力支持。本书撰写过程还得到了众多专家及机构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委会

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