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15更)发行公债,赈灾筹粮的方法
- 诸葛亮三顾茅庐请我出山
- 贰凤
- 2182字
- 2024-07-16 19:00:09
就在刚才,赢子夜通过借钱的例子,向秦太鑫进行解释时,诸葛亮何其聪明的人,他已经全想明白了这整个事情——
这种【借】,的确并不是真的借,但却又是真的在【借】。
这种借法,借的其实是时间。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为自己争取时间。
它不仅协调了整个市面上的资源,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还为自己争取到了进一步去获取资源的时间。
虽然通过调用资源,是在原来的资源总额里打转,但是,却能解决自己当前的问题。
而为自己争取到的时间,却能让自己想办法把这个“窟窿”给补上。
这里的资源,只是从钱,变成了“粮食”而已。
轰!!
诸葛亮突然感到,仿佛有什么东西,从天灵盖中直灌而下,让自己整个人的灵魂都感到通畅了。
他只觉得,自己现在,此刻,仿佛如醍醐灌顶一般。
整个事情,全部清晰了。
赢子夜的这种方法,其实诸葛亮此前也有往这个方向考虑过,不过他在进展到第一步的时候,就思考不下去了。
这其实就是钱庄的思维。
三国时期,已经出现了钱庄的雏形,虽然朝廷没有开设“钱庄”,但是糜氏兄弟的糜竺,却在蜀地经营过一段时间的钱庄。
当时的确是可以让老百姓存钱,然后约定利息,再然后糜竺拿这个钱,去做生意挪为他用。
后来做的生意失败,信誉受损,老百姓要求兑付,很快糜竺的钱庄就经营不下去了,宣告倒闭。
后来糜芳背叛关羽,糜竺把自己绑了来到刘备身前谢罪,刘备虽然饶恕了他,但几年后,糜竺就郁郁而终了。
人们都称糜竺贪得无厌,坑害老百姓的钱财,罪有应得。
这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效仿糜竺开过钱庄了。
关于如何调配当前蜀地的粮食资源,诸葛亮也是思考到这一步,就进展不下去了。
而现在,赢子夜再一次将自己的思路给打开。
诸葛亮聪明过人,他只要有一点的引子,就知道该怎么去做。
这个事情,他迅速的在心中盘算着,接下来该如何去操作【借粮】的事宜。
不过很快,他似乎就有卡壳了。
赢子夜提供的是一个大方向,但真要实施起来,却是一件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诸葛亮将目光投向坐在自己身边的其余四人。
杨仪姜维皆是面色惊愕,蒋琬和费祎,同样也是神情紧张。
他们面面相觑,谁也没有做声,只是用眼神交流着思想。
诸葛亮先是点了点头,又再度摇了摇头。
表明的意思很简单,这个事情,理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真要操作,却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规划和纲领,才能完成。
毕竟当前的蜀地百姓,这么多,如何尽可能的在短时间内通过借粮的方式,调配粮食资源,这是一个通天的难题。
诸葛亮等五人,皆是面面相觑,谁也没有说话,但是彼此的眼神,已经将他们的内心情愫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们同时都是点了点头,别的不说,先认真听一听,赢子夜接下来的具体实施方案,是怎样的,看这件事情,到底是否可行。
秦太鑫自然成了诸葛亮的嘴替。
他知道,在暗室之中的诸葛亮这会儿,应该是在考虑什么问题。
他都觉得这个方案和理论可行,那么对于诸葛丞相来说,难道会看不出来?!
但是如何去行,却是一门学问。
需要做出规划,如何执行,需要什么人配合执行,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于是,在极度的震惊之余,秦太鑫再度的面露愁色。
他看向赢子夜道:“子夜,你把当年糜氏兄弟糜竺,经验钱庄的思维,化用到了这里,用于借粮,老夫看来,这真的是神来之笔,堪称绝妙的方案,这个事情,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在现在的这个节骨眼上,可能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只是老夫尚有一事不明,如果我们确定了这种向民间借粮,约定到期支付利息的方式,来解决当前的粮食危机和赈灾问题,那么,我们当如何去做?”
“第一步该干什么?接下来又该如何?我们如何去执行这个方案?”
“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毕竟理论是理论,如果禁不起现实的考验,那么它也不能成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秦太鑫的话音落下,在暗室之中的诸葛亮,神情紧张的握了握拳。
在过来的时候,诸葛亮虽然只是和秦太鑫打了一个照面,却并未针对今日之事过于深入的沟通,但是秦太鑫,却能将自己想说的,完整无缺的表达出来,这不失为自己最看重的蜀地大儒。
诸葛亮百思不得其解,赢子夜的这个方案,该如何去实施下去。
而躲在门外听着这一切的秦洛兮,同样也是在刚才的欣喜之后,迅速的皱起了眉头。
她也在想,这个事情,这个方案,该如何去做,才能达到效果。
毕竟就算你去借,约定了利息,但是百姓不买账怎样?
你总不能强借吧?
这必然是需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且还必须得到百姓的认可和支持,并帮助你推广,这个事情,才能进展下去。
也才有可能,在一两个月之内,达到筹粮赈灾的目的。
否则,光空有理论,实践验证不了,也是百搭啊。
因此,虽然秦洛兮整个心,已经放下半块了,但是,因为考虑到后续的复杂,她依旧是觉得,这个事情,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她依旧是,对赢子夜有所担忧。
“秦老的忧虑,其实我早已经想到了,而且,这个事情,是可以执行的……”
赢子夜的话语,再度的悠悠传出,声音不是特别恢弘,却是自信满满,铿锵有力:
“我们,当以朝廷的名义,发行一种‘赈灾公债’,百姓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认购这种‘赈灾公债’,这一份公债,需要约定好利息,并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兑付。”
“在当前的赈灾期间,百姓只能以粮食来认购这一份公债,如果以后条件允许了,没有灾情了,他们也可以通过金钱来认购。”
“我们需要,给于每一个认购这一份公债的百姓,颁发一个认购凭证,且能够让子孙后代继承,这和当年糜竺在蜀地开始的‘钱庄’存钱差不多,只是这一份公债,乃是朝廷以自身的信誉作为担保,而朝廷,永远不会倒闭,不会像糜竺那样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