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开工

提完意见,李大国没多做停留,转身返回南山村。

陈庄工厂,或者应该叫陈庄新工业区属于杜俊彦的主场,李大国不想喧宾夺主,削弱老同学的权威。

不过临行前,他还是提醒杜俊彦晚上需要组织骨干参加培训,另外他也交代了一下捐赠、空调厂筹建以及在上五村之外招工的事,杜俊彦也都一一记下。

返回南山村,李大国叫着秦文静、范建军匆忙吃了口晚饭,便仓促赶到大队院准备开课。

夜校其实在夏国的各个社队早就有了,它的全名叫“政zhi夜校”,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社员参加学习最高指示、最新指示、最新政策、文化科技等等。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上五村的村民,尤其是在工厂和工地上劳作的工人,早就意识到了知识匮乏带来的无知,通知的,没通知的全都来了。

刘剑锋的侦察营也来了好几百人。

大队院显然装不下近两千人的学员,不得已,培训地点改在了戏楼院,还临时加装了大喇叭。

李大国的首堂讲座是有关力学入门以及常用的传动机械。

考虑到大多数学员的文化都不高,李大国并没有过多的讲述理论性知识,而是用最通俗的大白话讲解各种力以及它的应用。

水力、风力、电力、内燃机,李大国每讲解一个知识点,就以举例的方式讲授和这种力有关的应用,进而讲到相关的机械,最后再引申到机械原理。

他这种讲法浅显易懂,而且非常实用,大都是有关村民们平时劳作的,所有人都听的聚精会神。

就连大字不识几个的上岁数的村民也能听懂个大概。

课程结束后,好多人还真像是学生一样,围着李大国不停的问东问西,询问有关平时工作中的不解之处。

很显然,这种讲法非常有效果,一堂课下来,几乎所有人都意犹未尽。

“没看出来,你小子讲的还挺不错。”

秦文静听了也深有感触,她准备明天的课也照着李大国的方式来。

“小意思。”

李大国自信的回答,上一世他怎么说也是桃李遍天下的名师,这种入门课,对他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

“大国师叔,你刚才讲水力的时候,重点提到了水力发电,还说未来的夏国会兴建一批水电站,我就在想,如果把六道沟的水坝放大数倍,是不是可以用于大型水电站的设计?”

范建军是典型的闷油瓶性子,平时人狠话不多。

没想到他居然也在认真听李大国的课,而且还能举一反三的联想到六道沟的水坝。

“这是自然。”

李大国也没藏着掖着,如果六道沟的水坝设计能给眼前这两人一些设计灵感,那也是对夏国的基建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转眼又是新的一天。

在刘剑锋的部队全程护送下,夏培晓带领电研所的首批科研人员终于来到了南山村。

第一批人员不多,只有三十人。

这其中电机研发团队就占了二十人,梁正泽的大项目还等着无刷电机投产呢,他实在等不起了。

另外十人,有三人是夏培晓的学生,其他三人则是来自汪守忠的冀北半导体厂,还有两人,一个是之前李大国见过的邱国军,另一个也是个年轻人叫杨援朝,后世大名鼎鼎的XCDOS的开发者。

当然现在他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线电厂工人。

堂堂一个大型的半导体厂只派了三名骨干,不用想也知道,汪守忠根本不看好电研所的研究,或者说他有私心,担心电研所的自主研发,会影响到他所主张的技术引进。

果不其然,李大国问过之后便知道,即便是三名技术人员也都不是核心的,他们全都是因为不受待见,被排挤到南山村的。

好在这三人全是当时设计集成电路的骨干,这令李大国稍感庆幸。

“夏教授,你们不远千里过来,暂时却只能住简易房,实在太不好意思了。”

李大国将研发团队的人带到西河滩的简易房门口,内疚的说到。

原本他是准备了一批农家院,可惜全被洪水冲塌了,不得已,他最近才召集工人临时建造了两排简易房。

简易房只是普通的红砖房,里面的白灰墙都还没干透,而且设施也很是简陋,一间房内,除了两张床,两张桌子,一扇衣柜,几乎空无一物。

床上用品和洗漱用品也是刘剑锋临时从部队调配的,总之就是大写的两个字:差劲。

“不碍的,重要的是得尽快启动工作。”

夏培晓是典型的科研性格,只要能正常的搞研究就行,她对其它的东西没太多要求。

而且,这些天她已经反复研究过国内外的各类资料了。

正如上次讨论的那样,米国已经在轰轰烈烈的进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市场化了,夏国再不奋起直追,要不了多久就会处处被掣肘。

“那各位同事就先稍作安顿吧,半小时后,咱们去在建的电研所转一圈。”

李大国招呼大家挑选宿舍,安顿行李。

大约过了多半小时,他这才临时叫过来七八辆拖拉机,载着所有的科研人员,驶向六道沟的工地。

“这里环境不错啊!”

“看得出来,房子盖的也很漂亮。”

“这座人工湖修的可真漂亮。”

“……”

虽说南山村到处显得欣欣向荣,但是看到那简陋的简易房,科研人员的内心之中多少还是有些失落的。

可这会儿看到了热火朝天的工地,所有人又来了兴致。

“东侧正在建设的是行政楼,西侧和它对应的是单身公寓,这两栋楼入冬前便可以交付了,辛苦各位再忍耐两个月就好。”

听完李大国的介绍,科研人员不禁好奇的进入单身公寓的楼房想提前看个究竟,果不其然,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上五村的村民,大家最关心的首当其冲就是住宿问题。

“大国,每间公寓几个人住啊?”

好多人都是首次了解电研所的工程,他们看到公寓奇怪的布局难免有所好奇。

“每间公寓大概五十平,一个人使用。后面那排刚建出地面的是双职工公寓,有家室或者工作满三年的都可以申请,每套大概一百五十平。”

“我去!~”

李大国介绍完,在场的科研人员发出一阵感慨。

五十平的公寓就住一个人,这也太奢侈了,还有那双职工公寓,居然有一百五十平,这要是在原单位,院长也不过就这待遇。

这个年代的人对后世的地理位置,地段什么的还不太敏感,他们更关心的是家有多大。

毕竟在城市里,七八成的人住的全都是筒子楼。

就算是双职工,也不过是多分一间宿舍,连厨房都没有,厕所也是公用的。

他们刚看过了,那所谓的双职工公寓,光是厕所就留了三个。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要在卧室里也建个厕所呢,以后它不臭吗。

“好了,工地咱也看到了,咱就在这儿开个会吧。”

夏培晓马上进入了工作状态,她准备在六道沟的水坝上召开电研所筹建以来的第一次员工会。

李大国当然不能让大家席地而坐。

他招呼了一声,一群工人便搬过来几十个马扎以及几张矮桌。

负责后勤的几名妇女,还端过来几十只大碗,为每人倒上了一碗酸枣叶煮的茶水。

条件可以差点,但是细节不能落下,这是李大国的一贯风格。

他这种做法,还是换来了夏培晓赞许的目光。

“我们电机组需要马上开展工作,为此我们需要一间厂房,一批设备。”

电机研发组的组长朱晓东首先说出了自己的需求,来之前梁正泽给他们下了死命令,两周之内造出样机,阳历新年之前,务必装配到那个保密的大项目。

“办公室可以临时用简易房那里的,厂房陈庄的工厂有,可以给你们腾出来一间,那里机床、车床都是齐全的,缺什么我安排人采购,采购不到我尽快向上面申请。”

李大国也想抓紧开始电机研究,身下这座水坝还缺发电机组呢。

“那我没问题了。”李大国的回答让朱晓东很是满意。

“哥,各位领导,你们吃点酸枣和花生。”

夏培晓刚想发言,李二民带着几个半大孩子从工地上蹿了过来,他们端着几碗洗干净的酸枣、花生,摆在了桌子上。

李大国摸了摸弟弟的脑袋,他带着孩子们又腼腆的跑开了。

“边吃边聊。”李大国示意了一下,询问冀北半导体厂的骨干:“当时你们是怎么研发集成电路的?”

“八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半导体厂的这名骨干叫汤定远,曾经也是堂堂的留米专家,他乐呵呵的说出了半个字之后,便讲述起了之前研发集成电路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一无资料,二无图纸,实验设备也是一穷二白,国家物质供应极度匮乏,但好在大家的精神非常充实。

当时没有专业的制版工艺,绘图就直接用普通计算纸(毫米方格纸),然后用针刺在绘图纸上,再用墨水描成黑白图形。

从图纸到硅片需要大比例缩小,当时没有专业的精缩设备,初缩用的是普通的制版相机,精缩则是拆了显微镜之后自己改进的精缩机。

感光片用的是自己制作的柯罗甸板(棉胶湿板)和“超微粒干板”。

……

汤定远滔滔不绝的讲述着曾经设计集成电路的经历,边上他的两名老伙计还时不时的从旁补充。

“我记得当时咱设计的第一个集成电路有6个晶体管吧?”汤定远询问身旁的沈志刚。

“6个晶体管、7个电阻和6个电容共19个元件。”沈志刚清楚的报出了数字,每一块芯片全都是他的心血,这些数字差不了。

“咱设计的最后一块芯片,好像是集成了1149个元器件吧?”汤定远接着问到。

“对,错不了,可惜这些芯片最后都锁在实验室了。”

说到这里,几人不禁摇头叹息。

“这么说,哪怕是没有高精尖的设备,咱们也能研制出集成一千多个晶体管的集成电路?”

李大国不禁大为惊喜,没想到汪守忠送人头给他送来三个大宝贝。

他最喜欢的就是和自己一样的动手能力强的伙伴,没想到眼前这三人和自己差不多,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居然能造出几乎媲美4004的集成电路。

如果有了这三个元老的加入,电研所初期完全可以先尽快设计第一款芯片的电路图,图形设计完之后先生产几款微处理器,再通过夏培晓的分布式与并行技术,搞一款多处理器的个人计算机。

有了第一款计算机,接下来就能反复迭代,提升性能了。赶超老米说不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