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运动治疗的应用范围

运动治疗的技术内容丰富,项目众多,其对于各种疾病的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肺系统疾病、儿童疾病和老年疾病等。

一、运动治疗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康复可干预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颈痛,下腰痛,肩部疾病,骨性关节炎,骨折,肌腱病变如髌腱炎和跟腱炎,韧带损伤如踝扭伤等。

(一)颈痛

由于长期姿势不良,过度负荷或者是退化、外伤等因素可致颈椎椎间盘变性、突出,或引起颈椎关节的僵硬、错位等,导致肌肉紧张或者神经受压,出现颈痛和活动受限甚至是牵涉痛等症状。合适的运动能够减轻脊柱的负荷,改善局部循环,缓解关节僵硬或错位和肌紧张,恢复颈部的力量和稳定性,最终改善颈痛和重建颈椎功能。

(二)下腰痛

下腰痛指腰骶部区域的疼痛或者不适,或伴有下肢放射症状。其病因学复杂,可能由于腰椎小关节紊乱,椎间盘退变或移位,神经受压和骶髂关节障碍。运动治疗是下腰痛临床干预的重要方法,包括牵伸训练、活动度训练、核心训练等,最终达到改善腰椎核心稳定,减轻腰椎负荷,缓解疼痛和重建功能的目的。

(三)肩部疾病

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包括肩周炎和肩袖损伤。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的慢性炎症,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表现为肩部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通过运动治疗能够防止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防止肌肉萎缩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肩袖损伤是由于疲劳、退化或运动外伤所导致的肩袖肌肉的撕裂或断裂,临床表现为主动活动受限,做抗阻运动时出现疼痛以及肩峰撞击综合征。在恢复期进行正确的运动治疗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肌肉力量,增加关节稳定性和增强运动控制能力。

(四)骨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是由于年龄老化、反复创伤、感染或其他因素引起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和骨赘形成的慢性骨关节疾病,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甚至关节畸形,好发于髋、膝关节。运动治疗对于骨性关节炎的康复至关重要,不仅能够减轻疼痛,改善肌力,恢复关节功能,还能提高整体生活质量,避免其他疾病发生。部分严重的骨性关节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关节置换,手术后的运动康复同样不可或缺。

(五)骨折

骨折是外力或内在因素导致骨骼在解剖学上的连续性中段的状态。运动治疗的目的是在骨折临床治疗过程中恢复局部和整体功能状态,防止和减少骨折相关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尽早使患者重返正常生活。

(六)肌腱病变

肌腱病变是指由于运动负荷增加,肌肉过度使用、反复牵拉引起肌腱退行性病变,表现为损伤区域用力时反复发生慢性疼痛,可出现在拇伸肌腱、腕伸肌腱、臀中肌腱、髌腱和跟腱等。通过选择低速、离心收缩的运动,能够减轻肌腱负荷,促进炎症吸收,改善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

(七)韧带损伤

运动过程中韧带被牵拉超过其限度时,就可能出现韧带撕裂或断裂,如踝关节扭伤、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等。韧带撕裂的患者在急性期处理后,应该及时进行力量训练和稳定性训练,增加肌肉控制和关节稳定性,避免发生二次损伤。

二、运动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康复可干预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

(一)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也称为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并且持续时间超过24h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与脑部病变部位相关,可能出现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异常运动模式,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始进行康复治疗,早期的运动康复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预防并发症和促进肢体功能恢复。运动治疗的过程应该遵循神经系统发育的原则,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二)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意外、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因素导致的脊髓神经损伤,会导致感觉运动障碍、二便障碍、呼吸循环障碍等。脊髓休克期过后患者可能出现损伤平面以下的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等。运动治疗的目标在于通过功能训练、适应性训练等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促进患者重返工作和社会生活。具体的运动治疗内容包括斜床站立训练、坐位平衡训练、体位转移训练和肌肉牵伸训练等。

(三)周围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成分的结构和功能障碍。周围神经损伤后,该神经所支配的靶组织功能障碍,运动成分可表现为肌力下降、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和肌张力降低,导致患者的功能性活动障碍。早期运动治疗的目的主要为保持关节的功能位,维持完整的关节活动度范围和预防肌肉萎缩。恢复期应根据患者的损伤部位和残存肌力进行力量训练,促进肌力和肌耐力的提高,改善患者的整体功能。

(四)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运动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还包括应用于帕金森病、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等。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增强患者的活动能力、预防并发症,从而改善功能性活动障碍。

三、运动治疗在心肺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心肺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其他如心力衰竭、肺炎等。

(一)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腔狭窄或阻塞,以及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运动能使心血管系统产生适应性变化,提高心肌有氧代谢能力,增强机体运动耐量、耐力和骨骼肌的肌力,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危险性分级制订合适的运动处方,以免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临床上可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日常生活活动受限和运动耐量下降。运动康复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提高患者整体的功能水平,规律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和体力活动训练能减少呼吸困难,增加肌力和肌耐力(外周肌肉和呼吸肌),增加运动耐量,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促进运动习惯的养成。

(三)其他心肺系统疾病

运动治疗还能提升患者的心肺功能及运动耐量,降低炎症的发生率,减缓疾病的进程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适用于非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肺炎、肺不张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四、运动治疗在儿童疾病中的应用

运动治疗可干预的儿童疾病包括各型脑瘫、脑外伤、脑炎恢复期、脊髓损伤、脑发育不良、先天性斜颈、臂丛神经损伤及其他与运动障碍相关的遗传代谢性疾病。

小儿脑瘫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婴儿出生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小儿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主要包括运动发育落后,主动活动减少,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及姿势异常。脑瘫应当尽早发现,尽早治疗。运动康复能促进患儿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应按小儿运动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循序渐进地促使小儿开展正确运动。

五、运动治疗在老年疾病中的应用

随年龄渐长,机体衰老会引起器官的退行性变化,加之原有慢性疾病或并发症的影响,老年人会出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老年疾病可表现为运动能力降低如肌萎缩、步态不稳、易跌倒,还有本体感觉下降,以及认知行为障碍等。运动治疗能有效地减缓老年人因衰老所导致的功能下降,恢复病残老年人的各种功能障碍,改善活动能力,增强步行稳定性,提升心肺耐力等。运动康复也能改善其整体健康状态,最大限度地实现老年人的自主独立,改善其生存质量。

(王伟铭 王于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