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形而上学动物

思想的起源问题给想象动物界增添了两个奇特的动物。一个是在十八世纪中叶想象出来的,另一个晚了一个世纪。

第一个是孔狄亚克(1)的“感觉雕像”。笛卡儿信奉天赋观念论,孔狄亚克为了反驳他,想象出一座大理石雕像,结构形状就像人的身体,宿居其中的灵魂从未有过感觉或思考。孔狄亚克开始给雕像一种感觉:嗅觉,也许这是所有感觉中最不复杂的一种。茉莉花香气是这座雕像生平的开始;有段时间,这个宇宙里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气味,确切地说,这气味就是宇宙,过段时间,换成玫瑰香气,再后来换成康乃馨香气。在雕像的意识中只有唯一的气味,于是有了注意力;当刺激消失以后气味延续,就有了记忆;当一种现在的印象跟一种过去的印象占据了雕像的注意力,就有了比较;雕像辨别出印象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就有了判断;比较和判断再次发生,就有了思考;愉快的回忆比不愉快的印象更为强烈,就有了想象。理解力生成以后,出现了意志力:爱和恨(吸引和厌恶)、希望和恐惧。经历了多次状况,雕像有了数的抽象概念;有了康乃馨香气的概念和曾经的茉莉花香气的概念,有了自我的概念。

作者后来又赋予他假想的人听觉、味觉、视觉,最后赋予它触觉。这最后一种感觉向它揭示了空间的存在,在这个空间里,它存在于一个身体之中;在此阶段前,它所认为的声音、气味、颜色,都只是它的意识的简单变更或修正。

刚才提到的这则寓言,题目叫《感觉论》,一七五四年出版;为加以说明,我们参考了布雷耶(2)的《哲学史》第二卷。

另一个因认知问题而产生的造物,是洛采(3)的“假想动物”。它比那个闻玫瑰香气、最后变成人类的雕像还要孤单,这动物在皮肤上只有一个可移动的感知点,就在它的触角的顶端。正如看到的那样,其构成禁止它同时具有多种感觉。洛采认为,感觉触角的接收和发射能力,足以使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动物发现外部世界(不求助康德的“范畴”)并且区别静态物体和动态物体。这一想象后来得到费英格(4)的赞赏,洛采是把它记录在自己一八五二年出版的著作《医学心理学》中。


(1) 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1715—1780),法国哲学家、心理学家、逻辑学家。

(2) Emile Bréhier(1876—1952),法国哲学家,著有七卷本《哲学史》。

(3) Rudolf Hermann Lotze(1817—1881),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

(4) Hans Vaihinger(1852—1933),德国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