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文上

大体第一

【题解】

所谓“大体”,指的是为君之道的体统、纲领。赵蕤认为,知贤而善任,是一国君主为政理国的大体所在。要做到这一点,君主就必须分清君、臣之间职责的不同:君主的职责在于“设官分职”“委任责成”,而臣子的职责在于负责具体的职事。此外,君主还必须“好谋无倦”,“宽以得众”乃至“含垢藏疾”,这样,才能“君守其道”而“官知其事”,尽得贤才之用。

《大体》篇所提出的知贤善任的主张,成为《长短经》非常重要的一个纲领。此后的《任长》《品目》直至《论士》诸篇,都紧密地围绕着这一纲领,并进一步在如何观人,如何委任责成等问题上,展开了方法论层面的探讨。这也使得《大体》篇在《长短经》全书的理论体系中,占据了一个相当核心的地位。

臣闻老子曰(1):“以政理国(2),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荀卿曰(3):“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4);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傅子曰(5):“士大夫分职而听(6),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7),则天子拱己而正矣(8)。”何以明其然耶?当尧之时(9),舜为司徒(10),契为司马(11),禹为司空(12),后稷为田畴(13),夔为乐正(14),倕为工师(15),伯夷为祑宗(16),皋陶为理官(17),益掌驱禽(18)。尧不能为一焉,奚以为君?而九子者为臣,其故何也?尧知九赋之事(19),使九子各授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注释】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亦称“老聃”,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

(2)以政理国:以下至“以无事取天下”三句,出自今本《老子》第五十七章。政,通“正”,正常的手段。今本《老子》第五十七章作“以正治国”。

(3)荀卿:即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人避宣帝讳,称“孙卿”。战国末年著名的思想家。著有《荀子》。

(4)官人:选取人才给以适当官职。《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

(5)傅子:即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于诗擅长乐府。著作有《傅子》,原有一百二十卷,宋时已大部散佚。明人辑有《傅鹑觚集》。

(6)士大夫分职而听:以下至“则天子拱己而正矣”,又见于《荀子·王霸》:“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已。”有可能是《傅子》引用了《荀子》,赵蕤又据之转引。分职而听,治理各自的职事。《荀子·王霸》杨倞注:“听,治也。”

(7)总方:总领各方事务。《荀子·王霸》杨倞注:“总,领也。”

(8)拱己:垂拱。指无为而治。《荀子·王霸》作“共己”,杨倞注:“共,读为‘恭’,或读为‘拱’。垂拱而已也。”

(9)当尧之时:以下至“尧遂乘成功以王天下”,出自《说苑·君道》,文字有所不同。尧,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帝喾之子,号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曾命羲和掌管时令,制定历法。咨询四岳,选舜为其继任人。

(10)舜: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名重华,号有虞氏,瞽叟之子,史称“虞舜”,以孝道闻名。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尧去世后继位。司徒:掌管土地与教化的官职。向宗鲁《说苑校证》:“《书·尧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郑注云:‘五典,五教也,盖试以司徒之职。’”

(11)契(xiè)为司马:契,子姓。帝喾之子,母为简狄。相传契为简狄吞玄鸟卵所生。传说中商的始祖。司马,掌管军事的官职。按,《尚书·尧典》《史记·殷本纪》皆记载契在舜时担任司徒,掌管教化,与此处记载不同。

(12)禹为司空:禹,姒姓,名文命,鲧之子,夏后氏部落领袖。以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相传曾铸造九鼎,又曾克平三苗之乱。司空,掌管水土营建的官职。

(13)后稷(jì):姬姓,名弃,周人的始祖。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名“弃”。善于种植粮食作物,被舜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号曰“后稷”。田畴:掌管农业的官职。

(14)夔(kuí):尧、舜时的乐官。乐正:古时乐官之长。

(15)倕(chuí):尧、舜时的巧匠。《尚书·尧典》作“垂”。工师:古时百工之长。

(16)伯夷:尧、舜的臣子,负责掌管礼仪祭祀。祑(zhì)宗:《尚书·尧典》《说苑·君道》作“秩宗”。秩宗,古代掌宗庙祭祀的官。祑,指祭祀中的顺序。

(17)皋陶(gāo yáo):舜时的司法官。理官:古代治狱之官。

(18)益:舜时的大臣,担任过虞(古代掌管山林川泽之官)。《尚书·尧典》:“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驱禽:驱逐禽兽,正是虞官的执掌。

(19)九赋:九种不同的职务。《说苑·君道》作“九职”。

【译文】

我听闻老子说:“以正常的手段治国,以非常的手段用兵,以清静无为取得天下。”荀子说:“君主,是以选贤任能为才能的人;普通人,是以完成自己职能为才能的人。”傅玄说:“士大夫各守其职,诸侯各守其土,三公总揽各方事务进行讨论,则天子可以垂拱而治。”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在尧的时候,舜做司徒,契做司马,禹做司空,后稷做田官,夔做乐正,倕做工师,伯夷做秩宗,皋陶做理官,益负责驱赶禽兽。这些职务,尧一件都做不了,凭什么成了君主?而这九个人成为尧的臣子,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尧知晓这九种职务的执掌,让这九个人分别负责具体的职责,他们都能胜任,各自完成自己的使命。尧也凭借着他们的功绩得以统治天下。

汉高帝曰(1):“夫运筹策于帏幄之中(2),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3)。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4),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5)。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6)。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人物志(7):“夫一官之任(8)以一味协五味(9)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10)故臣以自任为能君以能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所以不同故能君众能也(11)。”故曰:知人者(12),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无形者(13),物之君也;无端者(14),事之本也。鼓不预五音而为五音主(15),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理事之主(16)。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来矣。

【注释】

(1)汉高帝曰:以下至“此吾所以有天下也”,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汉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字季,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人。西汉开国君主。

(2)运筹策:制定策略。筹策,古代计算时所用的算筹。此指谋划。帏幄(wéi wò):指天子的决策之处或军帅的帐幕。

(3)子房:即张良,相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人。祖与父都是韩国大臣。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关)狙击秦始皇,未中。后归刘邦,成为其重要的谋士。

(4)饷馈:指军粮。

(5)萧何:沛县(今属江苏)人。汉初大臣。秦朝末年辅佐刘邦起义。起义军入咸阳,他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楚汉战争中,荐韩信为大将,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后封酂侯。

(6)韩信:淮阴(今江苏淮安淮阴区西南)人。西汉著名军事家。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曾受胯下之辱。秦末参加项羽部队,因不受重用,改投刘邦,被拜为大将军,在楚汉战争中立下了极大的功勋。

(7)《人物志》:三国魏刘劭撰,三卷十二篇。书中对人物才性的本源、类别、所宜以及鉴别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按,《长短经》中大量引用《人物志》中的文字,而且在理论体系上,也对《人物志》多有借鉴。

(8)夫一官之任:以下至“故能君众能也”,出自《人物志·材能》,有删节。

(9)以一味协五味:以一种味道调和五种味道。五味,酸、苦、辛、咸、甘。《人物志·材能》刘昞注:“盐人调盐,醯人调醯,则五味成矣。譬梓里治材,土官治墙,则厦屋成。”

(10)以无味和五味:以无味的水来调和五味。《人物志·材能》刘昞注:“水以无味,故五味得其和。犹君体平淡,则百官施其用。”

(11)所以不同,故能君众能也:《人物志·材理》作“所能不同,故能君众材也”,译文从之。君,主宰,统御。

(12)知人者:以下至“臣道也”,出自《说苑·君道》。

(13)无形者:以下至“事之本也”,出自《战国策·齐策四·齐宣王见颜斶》。无形,没有形体。

(14)无端:没有起点,没有端绪。

(15)鼓不预五音:以下至“有自来矣”,出自《申子·大体》。《申子》原书已佚,本段又见于《群书治要》卷三十六所引《大体》。不预五音,不在五音之内。五音,古代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即宫、商、角、徵、羽。

(16)五官:分掌政事的五种高级官职。《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

【译文】

汉高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提供粮饷,保证粮道的畅通,我比不上萧何。统领上百万的军队,野战一定胜利,攻城一定成功,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便是我能拥有天下的原因。”《人物志》说:“一个官职的任务,如同以一种味道来协和五味;一个国家的政务,如同以无味的水来调和五味。所以臣子以承担自身的职责为能力,君主以能够委任人才为能力;臣子以能够进言为能力,君主以能够听取进言为能力;臣子以身体力行为能力,君主以能够施行赏罚为能力。君主与臣子的所能不同,所以君主能够掌握利用众多的人材。”所以说:知人善任,是君王之道;知道具体的职事,是臣子之道。没有形体的东西,是事物的主宰;没有端绪的东西,是事物的根本。鼓不在五音之列,却是五音的主宰;懂得为君之道的君主,不从事于五官的具体职务,却是治国理政的主宰。君主恪守自己的道,官员熟悉自己的事务,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先王知其如此也(1),故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议曰《淮南子:“巧匠为宫室(2)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功已就矣而不知规矩准绳而赏巧匠宫室已不知巧匠而皆曰某君某王之宫室也。”孙卿曰:“夫人主欲得善射中微(3)则莫若使羿(4)欲得善御致远则莫若使王良(5)欲得调一天下则莫若聪明君子矣其用智甚简其为事不劳而功名甚大。”此能用非其有如己有者也

【注释】

(1)先王知其如此也:以下至“通乎君道者也”,出自《吕氏春秋·似顺论·分职》。

(2)巧匠为宫室:以下至“而皆曰某君某王之宫室也”一段,不见于今本《淮南子》中,而见于《吕氏春秋·似顺论·分职》。周斌《长短经校正与研究》:“《淮南子》当是《吕氏春秋》之误。”《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以道家思想为主,又糅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家思想,属于杂家著作。

(3)夫人主欲得善射中微:以下至“而功名甚大”,出自《荀子·王霸》,文字略有异同。中微,射中微小的目标。

(4)羿(yì):古代神话传说中善射的人。赵翼《陔余丛考·羿奡非夏时人》谓黄帝、帝喾、尧、夏时皆有名羿而善射者,是羿为善射者之通名。

(5)王良:春秋时善于驾驭车马的人。

【译文】

先王知晓这个道理,所以使用非自己所有的东西就像自己拥有一样,这便是通晓了为君之道。评论道:《吕氏春秋·分职》篇说:“巧匠建造宫室,画圆一定用圆规,画方一定用曲尺,找平取直一定要用水准和墨线。事情完成之后,主人不知道圆规、曲尺、水准、墨线这些工具,而是赏赐巧匠。宫室建好之后,人们不知道巧匠的功劳,而都说这是某位君王的宫殿。”荀子说:“君主如果想得到射箭精准的人才,则没有比羿更好的了;君主如果想得到善于驾车远行的人才,则没有比王良更好的了;君主如果想协调、统一天下,则没有比明察事理的君子更好的了。君主所用的智谋非常简单,做事不会劳累,而所取得的功劳名声却非常大。”这便是能够使用非自己所有的东西就像自己拥有的一样。

人主不通主道者则不然(1),自为之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议曰申子(2):“君知其道也(3)臣知其事也十言十当百言百当者(4)人臣之事也非人君之道也。”尸子云(5):“人臣者(6)以进贤为功也君者以用贤为功也。”贾谊云(7):“臣闻圣主言问其臣而不自造事(8)故使人臣得必尽其愚忠惟陛下财幸(9)。”由是言之夫君不能司契委任而妒贤恶能(10)取败之道也

【注释】

(1)人主不通主道者则不然:以下至“国家之所以危”,《吕氏春秋·似顺论·分职》作:“人主之不通主道者则不然。自为人则不能,任贤者则恶之,与不肖者议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引毕沅曰“‘自为人’,疑是‘自为之’”。按,《吕氏春秋》的原意,指不明为君之道的君主,既缺乏自行处理政务的能力,又不能委任贤才,最终导致国家危亡。与《长短经》在此处的表达有所不同。

(2)申子:战国时法家人物申不害。其著作《申子》,内容多刑名权术之学,已散佚,《群书治要》卷三十六辑录其《大体》一篇。

(3)君知其道也:以下至“非人君之道也”一段,出自《申子·大体》。

(4)十言十当、百言百当:意谓每次讨论具体事宜都很得当。

(5)尸子:战国时尸佼。其著作《尸子》,已散佚,《群书治要》卷三十六辑录其《劝学》《贵言》《四仪》等十三篇。清汪继培有辑本。

(6)人臣者:以下至“以用贤为功也”,见于《群书治要》卷三十六所引《尸子·发蒙》。

(7)贾谊: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有《吊屈原赋》《鸟赋》和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等名作。

(8)臣闻圣主言问其臣而不自造事:以下至“惟陛下财幸”,出自《汉书·贾谊传》。

(9)财幸:裁纳。《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财’与‘裁’同。裁择而幸从其言。”或曰为稍稍采纳之意。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财,犹少也。唯陛下财幸者,唯陛下少幸从之,犹下文言愿陛下少留计也。”似更通顺,译文从之。

(10)司契:原指掌握契据,此处喻指掌握法则、法度。《文选·左思〈魏都赋〉》:“上垂拱而司契,下缘督而自劝。”李周翰注:“上则垂衣拱手,执法契以御天下。”

【译文】

不通晓为君之道的君主则不这样,亲力亲为而不能任用贤才,不能任用贤才则遭到贤者的厌恶,这便是君主功名受损,国家陷于危亡的原因。评论道:申子说:“君主要知道他的为君之道,臣子要知道他的具体职责。十言、百言每言必当,这是臣子的责任,而不是为君之道。”尸子说:“臣子,以推荐贤人为功劳;君主,以任用贤人为功绩。”贾谊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咨询他的臣子而不自作主张,故而能令臣子竭忠尽力,希望陛下能稍稍留意我的话。”这样说来,如果君主不能掌握法度、委任贤人,却嫉贤妒能,这便是自取败亡之道。

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财(1),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悦服,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竞劝,通乎用非其有也。议曰孙卿云:“修礼者王(2)为政者强取人者安(3)聚敛者亡故王者富人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4)是谓上溢下(5)。”又曰:“天子不言多少(6)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失。”(7)周厉王好利(8)近荣公(9)芮良夫谏曰(10):“王室其将卑乎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其害多矣(11)天地百物皆将取焉(12)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其能久乎?”后厉王果败魏文侯御廪灾(13)素服避正殿群臣皆哭(14)公子成父趋入(15)贺曰:“臣闻天子藏于四海诸侯藏于境内非其所藏不有火灾必有人患幸无人患不亦善乎!”孔子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16)?”周谚有言曰:“囊漏储中(17)。”由此言之(18)夫圣王以其地封以其财赏不与人争利乃能通于主道用非其有者也

【注释】

(1)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财:以下至“通乎用非其有也”,出自《吕氏春秋·似顺论·分职》,引用时略有删节。汤,商汤,商朝的开国之君。夏朝末年,起兵讨伐夏桀,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北)之战中一举灭夏,建立了商朝。武,周武王,姬姓,名发,周文王之子。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之战中打败了商军,建立了周朝。

(2)修礼者王:以下至“是谓上溢下漏”,出自《荀子·王制》。

(3)取人:《荀子·王制》作“取民”,赵蕤避李世民讳改“民”为“人”。取民,获得民心。杨倞注:“取民谓得民心。”或曰“取民”意为治民。王先谦《集解》引俞樾曰:“杨注以取民为得民心,于义甚晦,殆非也。老子曰:‘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河上公注曰:‘取,治也。’此‘取’字亦当训‘治’。取民,言治民也。”亦通。

(4)筐箧(qiè):用竹枝等编制的狭长形箱子。杨倞注:“筐箧,藏布帛者也。”

(5)是谓上溢下漏:《荀子·王制》原文作:“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意谓国家的箱柜、仓库都充满了,而百姓却非常贫穷,这便是所谓的上富而下贫。溢,满出。漏,干涸。王先谦《集解》引王引之曰:“溢,满也。漏之言漉也,字或作‘盝’‘’。《尔雅》曰:‘盝,涸竭也。’《方言》曰:‘,涸也。’‘漉,极也。’……上溢而下漏,即是上富而下贫。”

(6)天子不言多少:以下至“大夫不言得失”,出自《荀子·大略》。

(7)昔者:以下至“后厉王果败”,出自《国语·周语上》。

(8)周厉王:姬姓,名胡,西周天子。任用荣夷公执政,剥削聚敛,并命令卫巫监视“国人”,杀死议论他的人,引起反抗。前841年“国人”发难,他逃奔到彘(今山西霍州),十四年后死于此。

(9)荣公:《国语·周语上》作“荣夷公”。荣夷公,周厉王大臣。荣,国名。夷,谥号。荣夷公为周厉王卿士,实行专利,引起“国人”反抗。《墨子·所染》《吕氏春秋·仲春·当染》作“荣夷终”。

(10)芮(ruì)良夫:周厉王大臣。芮,国名。徐元诰《国语集解》:“良夫食采于芮,故曰‘芮良夫’。芮,今山西芮城。”

(11)害:指带来的怨恨。《国语·周语上》韦昭注:“害,谓恶害荣公者多也。”

(12)天地百物皆将取焉:意谓天地生成万物,而百姓皆将取而用之,所以不能由某人独占其利。《国语·周语上》韦昭注:“天地成百物,民皆将取用之,何可专其利也。”

(13)魏文侯御廪灾:以下至“不亦善乎”,出自《说苑·反质》,文字有所不同。情节类似的故事,还见于《韩诗外传》卷十,主角为晋平公与公子晏。魏文侯,名斯,战国初年魏国君主。周威烈王时与韩、赵同列为诸侯。在位时任用贤良,励精图治,使得魏国的国势日渐强大。御廪,诸侯的珍宝库。《说苑·反质》:“魏文侯作色不悦,曰:‘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

(14)群臣皆哭:《说苑·反质》作“群臣皆素服而吊”。

(15)公子成父:魏文侯大臣,具体事迹不详。趋:古代的一种礼节,以碎步疾行表示敬意。

(1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出自《论语·颜渊》。

(17)囊漏储中:贾谊《新书·春秋》引作“周谚曰:囊漏贮(盛米器,大于囊)中”,谓粮食从小器漏入大器,其实并未漏掉。常以喻实际利益并未外流。

(18)由此言之:以下至“是用非其有者也”,出自《吕氏春秋·似顺论·分职》。

【译文】

商汤、周武王一日之内便完全占有了夏朝、商朝的财富,以前朝的土地分封诸侯,天下没有人敢不表示悦服,以前朝的财富进行赏赐,天下人都争相效力,这便是通晓了利用非自己所有的东西的道理。评论道:荀子说:“修行礼义者能够称王,善于治理政务者能够强大,得到民心者能够安定,聚敛财富者则会灭亡。所以行王道的君主令百姓富裕,行霸道的君主令士人富裕,仅能免于灭亡的国家令大夫富裕,即将灭亡的国家充实自己的箱子与仓库,这就是所谓的上富而下贫。”又说:“天子不计较财富的多少,诸侯不计较有利还是有害,大夫不计较得到还是失去。”以前,周厉王喜欢敛财,宠幸荣公。芮良夫进谏道:“王室将要衰微了吧?荣公喜好独占利益而不知大难临头。利,是由各种物质所产生的,是由天地所承载的。假如要独占它,会带来非常多的怨恨。天地生成万物,人们都要取用,如何能够独占利益呢?所惹怒的人非常多,却不防备由此而来的大难,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君主,难道可以持久吗?”之后,周厉王果然被放逐。魏文侯的宝库失火,魏文侯穿着素色的衣服避开正殿,群臣都痛哭。公子成父快步而入,庆贺道:“我听说天子的宝物收藏于天下,诸侯的宝物收藏于国境之内。藏的地方不恰当,不发生火灾,就一定会有人祸。如今幸亏没有人祸,这岂不是好事吗!”孔子说:“百姓富足了,君主哪里会不富足?”周代的谚语说:“袋子漏了,粮食只会落到更大的容器中。”如此说来,圣明的王者以土地分封诸侯,以财物赏赐臣下,不与民众争利,如此便能通晓为君之道,这是利用非自己所有的东西。

故称:“设官分职(1),君之体也;委任责成,君之体也;好谋无倦,君之体也;宽以得众,君之体也;含垢藏疾(2),君之体也。君有君人之体,其臣畏而爱之。”此帝王所以成业也。

【注释】

(1)设官分职:此下至“其臣畏而爱之”,出自杜恕《体论》。《体论》原书已佚,本段又见于《群书治要》卷四十八所引《体论》。

(2)含垢藏疾:指君主能够容忍耻辱,并包容臣下的过错。《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译文】

所以说:“设立官职,划分职权,是做君主的大体;委任官员,责求成功,是做君主的大体;擅长谋划而不倦怠,是做君主的大体;以宽容取得大众的拥戴,是做君主的大体;容忍耻辱,包容缺陷,是做君主的大体。”君主具备了统治人民的大体,臣子对其既畏惧又敬爱。”这便是帝王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