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神羲和与月神嫦娥

2021年10月14日,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羲和号”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太阳光球层、色球层等的特征和日珥等大气活动,以此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及其物理机制。作为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它的名字正是来自上古神话中的日神羲和。

在中国古代,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风俗。祭日和祭月分别祭拜的是日神和月神,而通常日神就是指羲和,月神则是指嫦娥。有关羲和与嫦娥的传说由来已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羲和与嫦娥的名字发生过多次变化。羲和在历史上曾被分成羲氏与和氏两个人,之后又演变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个人。嫦娥这个名字则在战国时期才出现,原本写作常仪或常羲,因为“娥”与“羲”在古音上是相通的。

F:\天文5000年 配图 备用 2022-2-27\1\1-3 羲和号太阳探测试验卫星.jpg

“羲和号”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关于羲和与常仪的传说很多。《史记》记载道:“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在黄帝时代,这两位似乎并不是神明,而是专门观测日月的天文学家。羲和是从事太阳观测,确定其运动方位的天文官;常仪是观测月亮的圆缺,从而确定十二月和阴阳合历的天文官。所以,后世才称羲和为日神,称常仪为月神。

在神话中,由于太阳为阳性,其人物特征就是男性;月亮为阴性,其人物也就成了女性。这是常仪转变成女性的思想依据,所以其名字也就演化成了带有女性特色的词语。

据古史中的记载,黄帝时有羲和,尧帝时也有羲和,羲和在神话中有多重身份。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曰:“羲和,日御也。”洪兴祖补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由此可知,这里将羲和当成为日神驾车的驭手,据说这辆车是由六条巨龙拉着的。

在屈原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认为羲和是为日神赶车的。屈原在《天问》中有这样一句话:“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羲和的鞭子还没来得及挥出,若木的花何以会发光?在传说中,若木生长于日入的地方。所以,在很长时间里,羲和就成了替日神驾驭车辆的大神,他赶着车子每天在空中来回奔波,产生了昼夜更替。

如果将羲和的故事继续回溯,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可以找到更为古怪的羲和。《山海经·大荒南经》说:“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也就是说,在东海以外,甘水之地,有一个国家叫作羲和。国中有一位女子也叫羲和,她正在甘水的深潭中给太阳沐浴。这位羲和是帝俊的妻子,她一共生了十个太阳。

《山海经》还说,在东海之外,又有一个黑齿国,国中有一个地方名为汤谷。这里生长着一棵扶桑树,是十个太阳沐浴的场所。太阳每天从东边出发,到了西方歇脚。在大地的东西两边,各有两棵大树,分别叫作扶桑和若木。人们称扶桑为“日出之所”,称若木为“日入之所”。

羲和女神养育着太阳,是为了让万物都能感受到温暖。通过太阳不断地东升西落,万物活动的规律得以建立,以帮助人们确定时间、制定历法来进行生产和工作。此外,她还给十个太阳安排了任务,让他们轮流在天上当值。所以,我们俗称的“一天”也就是“一日”,十个太阳轮转一次后,刚好就是一旬十天。

扶桑树耸立在大地的最东边,在黑齿国的北方,位于汤谷的深渊中。它的树干高达数千丈,直插云霄;根须蜿蜒,直达三泉。这原本是两株同根并生的大桑树,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长成了一体。两棵大树的枝叶相互交错,宛如两个巨人伸出手臂互相扶持一样,因此被称作“扶桑”。

F:\天文5000年 配图 备用 2022-2-27\1\1-3 羲和给太阳儿子洗澡(《山海经存》.jpg

《山海经存》中羲和给太阳儿子洗澡的场景。

从日神的驭手到太阳之母,我们不妨认为,在神话中,羲和就是掌管太阳的神。昼夜交替、寒来暑往都取决于太阳。自古以来,由于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先民们特别重视太阳的运转。《山海经》郭璞注引《启筮》:“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因此,羲和应该是管理太阳运行的大神。

汉代画像石中的扶桑树和太阳神鸟。

以上所说的都是神话中的羲和,事实上在上古史中,羲和还时常以历史人物的面貌出现。这样,日神羲和也就成了人间管理天文的官员。《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里的羲、和被当成两个大家族,负责观象和授时。这两个家族的两对兄弟被分配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负责观测鸟、火、虚、昴四仲中星,以此来判断四季。《尚书·尧典》还说:“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可见,羲氏与和氏家族也掌管历法,负责每年的置闰工作,责任重大。

《史记·历书》也说:“(尧帝)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则阴阳调,风雨节,茂气至,民无夭疫。”羲和是上古帝王身边的天文官,不仅尧帝设立“羲和之官”,此后的舜和禹也都继承了这个传统。

另外,夏朝的天文官也被称为羲和。《史记·夏本纪》说:“帝仲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据此记载,羲和是一位历官,主要负责测定季节和确定日期。羲和整天沉湎于饮酒,废时乱日,致使日食不能及时报告,于是仲康派胤侯出征讨伐羲和。为了讨伐羲和,还要派出一名大将出征,可见当时羲和的势力不容小觑。

总的来说,在上古传说中,从黄帝到尧舜,再到夏代,羲和都是天文官。所以,也难怪王莽一登基就将太史令这个职位改成了“羲和”,也算是托古改制了。《汉书·律历志》和《后汉书·律历志》都记载有“羲和刘歆,典领条奏”等事。敬授民时是古代帝王最为重要的政事,每一个朝代都会设立天文官,因此在远古的各个时期几乎都有关于羲和的记载。

在神话传说中,日神羲和驾着龙车来到西边的天极之后,就将天上的事务交给月神常羲来掌管。那么,常羲又是什么来头呢?其实,常羲的传说与羲和很相似。《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道:“大荒之中,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常羲和羲和一样,同样是天帝帝俊的妻子,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常羲却生了十二个月亮。

常羲是月亮之母,她同样给月亮们排序,让她们轮流在夜晚当值,对应的时长是一个月。每当十二个姐妹都完成工作之后,大家发现天空又回到了之前的样子。于是,人们就将这样一个循环的周期定为一个太阴年。所以,关于十二个月亮的传说可能源自一年有十二个朔望月。

F:\天文5000年 配图 备用 2022-2-27\1\1-3 《钦定书经图说》羲和沉湎于酒和胤侯出征讨伐羲和.jpg

《钦定书经图说》中羲和沉湎于饮酒和胤侯出征讨伐羲和的场景。

在周代的金文中,人们将“朏”(新月刚开始有亮光)到初三(新月比较明显)称为“初吉”,寓意为对月亮的迎接。顺此往前推,就能找出“朔日”,即阴历每月的初一。在周代的时候,“告朔”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这里指的都是一个阴历年,也就是十二个朔望月,这也是用来祭祀的一个周期。甲骨文中的“年”就是“稔”,代表庄稼的丰收。如果将一个阴历年(也就是十二个朔望月)与太阳的一个回归年(365天)对应起来,就需要用闰法来调和了。

另外,十二进制也是一种专门的进位法,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基础。在殷商以前,十二地支就已经出现了,所以甲骨文中有以天干配地支的六十日作为一甲子的纪日法。干支纪日法能够记录较长的时间周期,是一种方便的计数方法,最晚自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开始连续纪日,至今都不曾间断过,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悠久的纪日法了。

后来,就像神话中日神转义为负责观测天象的天文官羲和一样,生了月亮的女神常羲也转义成了“占月”的常仪。不过,“占月”对于历法的制定来说,其重要性并没有“占日”那么大,所以常仪的出现就远不及羲和那么频繁。随着常仪的特征更加女性化,于是常仪又转变成了月神嫦娥,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

F:\天文5000年 配图 备用 2022-2-27\1\嫦娥奔月 南阳西关 (河南 中国画像石全集).jpg

“嫦娥奔月”画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