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篇 宅兹中国,何以中国

天下:中国与“天下之中”

我们都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是我们国家的名称。在历史上,自秦汉以后,统一的中央王朝也经常以“中国”自称。不过,作为“民族国家”这一概念的“中国”仅仅是现代知识的产物。在此之前,“中国”更多地是一个地理、文化与政治的概念。那么上下五千年,我们的“中国”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传世文献中,“中国”一词最早出自《尚书》,其中的《梓材篇》说道:“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这句话是周公教导康叔如何治理殷商故地的训诰之词,意思是“上天既已将中国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给先王,今王也只有施行德政来和悦、教导那些受了迷惑的殷民,以此来完成先王所受的使命”。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何尊.jpg

何尊,1963年陕西宝鸡贾村塬出土,西周早期青铜器,藏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中国”一词最早的文物证据是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何尊,其底部铸有12行122字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该铭文记载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大意是说成王五年四月,成王就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祭奠武王。武王灭商之后告祭于天,以此为天下的中心来管理民众。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何尊内底上所刻的铭文.jpg

“宅兹中国”铭文。剥离外表的锈迹,透过历史的沧桑,何尊展露出深藏的一颗“中国心”。铭文右起第七列前四字即“宅兹中国”,这是“中国”一词今天所见最早的文字记录。

《尚书》和《诗经》中所谓的“中国”实际上包含多种意思,不仅指地理上的“天下之中”,也指当时最高的文明程度和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而这一切都与我们的天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的本义是居于天下中间区域的意思,而古代的“地中”观念其实与圭表测影和天文宇宙论密切相关。“地中”这一观念在中国古代十分重要,中央之国是政治文化中心,四方都来臣服。因此,古代建都时,首先要辨正方位,所选的位置应该为“地中”才行。然而,“地中”又如何来确定呢?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地球呈球形,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成为天下的中心。周公在营建成周洛阳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此天下之中。”于是,何尊中就有了“宅兹中国”的说法。但是,一个地方要被认定为中心,还需要某种特殊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支撑,而古时候确定“地中”的方法就是圭表测影。何尊铭文的“中”,从金文的字形来看,很可能就是指日影测量。在殷商卜辞中,也常有“立中”一词。一些学者认为这就是圭表测影,“中”就是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杆子,用来确定方位和季节。

圭表测影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方法,考古学家在4000多年前的陶寺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根带有刻度的漆杆,有研究认为这就是用来测日影的。圭表的发现说明,在很早的时候,测日影就对建立国家政权有重要意义,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地中”的位置。传说周公曾测量表影,以求得“地中”的位置。对此,《周礼》记载有“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测量结果表明“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也就是说《周礼》中给出的数据为夏至日正午影长一尺五寸。此处是天地之所合、四时之所交、风雨之所会、阴阳之所和之地,在这样的地方建都乃是建国之根本。《吕氏春秋》也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这里的国是都城的意思,这是大一统之前人们对首都定位的基本思路。

据《周礼》所述,其相应的日影观测年代为西周初年,观测地点为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告成镇。时至今日,在登封告成镇观星台南面仍有周公测景台的遗址,相传是周公立表测影之地。

L:\【【中国古天文(撰写任务)】】\AAA 【书稿撰写】\0\土中毖祀图 钦定书经图说.jpg

《钦定书经图说》中的“土中毖祀图”,其中提到以土圭之法测日影以求地中。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周公测景台.jpg

周公测景台。2008年,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等作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周公测景台其实就是一座圭表,其起源可能与“髀”有关。《周髀算经》说:“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髀”作为测日影的工具,它的起源也是非常早的。

按照中国先民的宇宙观念,在不同时代,“地中”的概念也有所不同。盖天说认为“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地域性的差别由表影的长度所决定。浑天说将“地中”转变为一个地方性概念,即利用浑仪进行天文观测的地点。《周礼》说:“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这个地点应指洛邑、阳城一带,此处日影不长不短,刚好符合要求。浑天学家张衡在《东京赋》中曾这样描述洛阳:“昔先王之经邑也,掩观九隩,靡地不营。土圭测景,不缩不盈。总风雨之所交,然后以建王城。”因此,“地中”这个位置并非随意选择的,而是要有政治上的权威和历史根据的。

由此看来,“中”本来用于描述地理位置,后来逐渐附带上了文化和政治的含义,表现出超越“四方”的优越地位。《荀子》说:“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欧阳修在《正统论》中也说:“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也就是说,在天下中心统治天下,是王道所必需的。“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这种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思维方式,并对中国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你也许会感到奇怪,夏、商、周是三个不同部族主宰的年代,竟然都被视为中国;元、明、清是三个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权,也被认为是中国。除了地理和政治的概念之外,“中国”还是一种超越种族的文化概念。所谓的“宅兹中国”,除了“定居”天下之中之意外,还有一层恪守“中国”文化的含义。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从未间断地延续到现在的古老文明,其他早期文明包括古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等,都相继湮灭和陨落。唯独华夏文明,从夏到商,发展至周,然后经过汉唐,发展出中华文明。中国与华夏合称“中华”,华夏之地即为“中国”。

中华文明的历程如长江黄河般绵延不绝,其根源在于高度的文明发展水平和深刻的文化认同。文明程度高的就被认同是“中国”,低的就不是,而科技文明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曾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水平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特别是中国文明在将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类实践需要方面要比西方高明得多。

文明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声誉,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过去和现在,决定着民众的自尊和自信,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在人类历史上,科技与文明一直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文明是一个整体,那么科技就是文明的内核。在很大程度上,科技的高下直接决定着文明水平的高低,拥有多发达的科技就拥有多灿烂的文明。当然,科技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其文化背景,与文化有着很紧密的联系,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会孕育出不同的科技和思维方式。

对于中国人来说,天文学在历史上曾经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在古代的天、算、农、医四大科学中,天文学担负着“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重要任务,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在古代中国,天文学也与政治(特别是皇权)紧密相关,甚至长期被供奉成官方“正统”之学。

在出土和传世的天文文物中,既有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器具,也有可以“窥天”的国之重器,它们向我们展示着古人的智慧及其探索未知事物的执着。中国古代典籍中保存着最为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这些都是古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科学的星图、精致的仪器、精确的历法、深邃的思想以及无穷的想象力,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古代天文中都有我们可以汲取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