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与特色技术实用手册
- 胡世平 杨毅华主编
- 1863字
- 2024-09-05 11:03:53
第二节 穴位敷贴技术
穴位敷贴技术
穴位敷贴技术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调成糊状,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敷贴于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缓解临床不适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护理目标
解除或缓解各种疮疡疔肿、跌打损伤、慢性咳喘、慢性腹泻等病证的临床症状。
二、操作重点步骤
1.评估患者病情、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贴药部位的皮肤情况、心理状况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2.根据贴药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贴药部位,必要时盖上毛毯,或用屏风遮挡。
3.再次核对所有药物,清洁局部皮肤,必要时剔去毛发(范围大于贴药的面积);换药的患者,揭去原来的药贴,若有药膏痕迹,可用松节油等擦拭。
4.根据病情,取专用穴位贴或封包胶布(大小遵医嘱),将药糊均匀地置于穴位贴或封包胶布中心。
5.敷药时间根据病情而定。1岁以内贴1小时,2岁以上贴2~4小时,或遵医嘱。如敷贴过程中有皮肤发红发痒,可适当减少敷贴时间。
6.发疱疗法6~8小时后皮肤逐渐起疱,待水疱胀满后,正确处理水疱。贴敷药膏时,若周围皮肤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出现发红、水疱、丘疹、瘙痒等,应取下药膏,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7.记录患者发疱局部的效果及处理措施。
三、护理结局
1.患者/家属对所做的解释和护理操作表示满意。
2.贴药方法正确。
3.达到预期目标及效果。
4.疮疡控制,痈肿消散,跌打损伤、慢性咳嗽、慢性腹泻等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5.治疗效果、异常情况及时得到观察、反馈和记录。
四、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一)烫伤
发生原因:药物作用,药物需要加热或掺有麝香等辛香药物。临床表现:疼痛,局部发红、起大小不等的水疱。
预防及处理:如果灸后局部起小疱,涂上少量万花油,可自行吸收。大者可按烫伤处理,待局部消毒后用灭菌针头刺破水疱下沿,将其液体挤干,外涂烫伤膏,并盖上消毒纱布。
(二)感染
发生原因:由于发疱后处理不规范或者患者自行刺破,水疱破裂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创面有脓液。
预防及处理:待水疱胀满后,经常规消毒,用无菌注射器在水疱下方抽出液体,用碘伏消毒针眼,盖上无菌纱布。
五、相关链接
天灸贴药
1.定义:是将具有中医特色的子午流注时间治疗与特定中药相结合,取特定穴位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
2.适应证:天灸贴药对巩固治疗效果,增强机体功能和抗病毒能力非常有利,特别是对过敏性鼻炎、哮喘、虚证感冒、慢性结肠炎、虚寒胃痛、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3.注意事项: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属正常现象,如贴药时间过长引起水疱,应避免搔破感染,必要时涂烫伤软膏,治疗期间,忌食易化脓的食物,如牛肉、烧鹅、鸭、鸡、虾、花生、芋头等。
六、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
穴位敷贴技术操作流程
续表
穴位敷贴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续表
七、操作案例
(一)案例
熊某,女,41岁,中医诊断“胃脘痛”,主诉“反复上腹痛3年,加重1天”。体格检查:T 36.0℃,P 87次/分,R 20次/分,BP 129/81mmHg,患者精神欠佳,上腹部疼痛,腹胀,时有头晕,无反酸,纳眠差,大小便正常。平素饮食不调,损伤脾胃,运化无力,气机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舌淡暗,苔薄白,有齿印,脉沉。入院后医生开具医嘱:大中药封包(脾胃贴)贴于中脘处,每日1次。
(二)评估
(三)计划
1.人
(1)护士:患者配合程度高,此项操作由考核合格的护士完成。
(2)患者:操作前需协助取平卧位,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敷贴的部位选择在上脘、中脘、下脘,根据患者的疼痛部位选择。同时告知患者关注敷贴后的感受,有无烧灼感及皮肤瘙痒。
2.机:使用床帘遮挡,保护患者隐私。
3.料:选用治疗盘;无纺敷料根据部位大小选择型号;药膏用2~8℃冷藏保存,现配现用,配制完好并在有效期内;无菌纱块(清洁皮肤用)包装完好在有效期内;消毒用物在有效期内。
4.法:操作中严格落实患者身份识别与三查七对制度,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及穴位敷贴操作流程。
5.环:病室安静、整洁,注意关闭门窗,启用防跌倒、防烫伤警示标识,治疗单清晰并按相关规定执行签名。
6.测:观察贴药部位的情况,有无烧灼感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四)实施
见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
(五)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及家属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穴位敷贴所需的治疗时间。
2.告知患者在敷贴期间减少活动,以免引起脱落,贴药时间以4~6小时为宜。
3.贴药后仔细观察局部反应,如疼痛、瘙痒应取下药贴。
4.患者属寒证,药膏应加热外敷或者配合温灸。
5.局部贴药后,局部皮肤可出现药物颜色沉着或污染衣物。
(六)提问
1.患者出现水疱后应如何处理?
2.穴位敷贴的治疗时间为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