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孩子讲三国演义(平装版)
- 赵卓筠
- 1910字
- 2024-09-09 15:37:01
导读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小说,在中国几乎尽人皆知,但它并不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演义”二字已经写明。什么是“演义”?“演义”是古代小说的体裁,是以一些历史事迹、民间传说等材料为基础改编而成的故事。要搞清楚真实历史和《三国演义》的关系,只需要了解四个时间点:
其一,历史上曹操、刘备等人实际上是活跃在东汉末年,曹丕、刘备、孙权相继称帝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国。魏国占据中原,通常被视为正统,但魏国并未统一天下,直到晋朝一统天下,三国时期结束。因此,所谓的三国时期,相当一部分是包含在东汉末年,还包括在魏晋时期。
其二,西晋时期,陈寿编写的《三国志》中记载了历史上魏、蜀、吴三国是怎样建立、怎样灭亡的。这是相对真实地记录历史,此类内容被称为正史。
其三,宋朝时期,民间开始出现一些话本,内容多是人们口耳相传的关羽、曹操等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根据正史加工、改编的,夹杂着民间传说、野史故事,并不等于真实的历史。
其四,宋朝灭亡之后,又过了大约一百年,明朝初年,一个叫罗贯中的人收集了很多民间故事,据此写出了一部小说,叫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大量引用了《三国志》这部正史中的内容,并且进行了修改。比如,人物之间的智谋争斗、谋士们精彩的对话,都是《三国志》所写的,《三国演义》将它们改编、讲述了一遍:孙权与刘备联盟,主要决策人是孙权、周瑜、鲁肃,但《三国演义》写成了主要靠诸葛亮的个人才智;周瑜原本是个性情宽厚的英杰,在《三国演义》中却有“三气周瑜”的桥段,也是为了突出诸葛亮而贬低了周瑜;而所谓的“草船借箭”,《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吴历》记载这是孙权做的事情,但《三国演义》改成了诸葛亮;董卓麾下大将华雄其实是孙坚杀的,但《三国演义》改成了关羽“温酒斩华雄”。诸如此类,还需读者小心辨别,千万不要误将故事当历史、当学问。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是故事部分:以现存毛本《三国演义》为底本进行缩写、改写。
第二是解读与鉴赏部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揭晓藏于故事背后的历史知识、人物特点等,解析政治、权谋、军事、文化等,旨在引导读者进行思辨性思考。这也是这套“经典名著鉴赏解读系列”的重点。
第三是“人物小传”部分:由于《三国演义》大量引用了《三国志》,且七分真、三分假,真假混杂,难以分辨,为了避免让少年读者错将演义小说中的人物信息当作真实历史去记忆,本书的“人物小传”部分内容是以《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为依据给主要人物作传,并附分析解读,并不以小说《三国演义》为依据。小传部分分为“东汉末年”“诸侯割据”“三国鼎立”“三分归晋”四个部分,对应历史上的四个时期,希望能帮助读者厘清历史发展规律与“三国”的前因后果。
第四是附录部分:节选了多位名家对《三国演义》的品评,供读者了解、参考。
第五是“主要人物系谱图”,将随书附赠给读者。
写给少年读者的注释:
1.关于“东汉”:所谓东汉,通俗来讲,可以理解为汉朝的后半段。秦朝灭亡之后,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朝,定都长安。汉朝历经二百余年之后,诸多社会矛盾越发激烈,刘姓皇族的威望日益下降,朝政大权逐渐落入外戚权贵王莽的手中。最终,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新朝仅仅存在了十五年,便被推翻。刘秀重新一统天下,恢复国号为“汉”,定都洛阳。后来,人们便将王莽篡汉之前的汉朝称为“前汉”,之后的汉朝称为“后汉”(《后汉书》也正是因此而得名)。又因为洛阳在西安的东面,人们也将王莽篡汉之前的汉朝称为“西汉”,之后的称为“东汉”。三国故事的开端,就是东汉末年。
2.关于“大将军”一职:古往今来,人们常将军队高层将领称为“大将军”。但在汉朝,“大将军”是一个官职。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征讨匈奴,他开创了集军权、政权于一身的“大司马大将军”一职,这是国家的最高军事统帅,权位高于太尉。废立皇帝的霍光与篡汉自立的王莽都是大司马大将军。在东汉末年,何进也是大将军。
3.关于“军阀”:在本书的解读内容中,指以军事力量割据地盘,把持政权,势力雄厚的阵营和代表。比如,东汉末年的袁绍、吕布等人,都算是军阀。
4.关于“士族”与“世族”:士族,指东汉时期在地主阶级中逐渐形成的豪门大姓,这些人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享有特权;世族,泛指世代显赫的家族。
5.关于“江东”:在秦汉、三国时期,以安徽长江两岸划分,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被称为“江东”。由于东汉末年吴国尚未建立,因此本书中将孙氏建国之前的政权代称为“江东”。
6.关于“巴蜀”:原本是古时候的部族名,秦国吞并巴、蜀之后,设立巴郡、蜀郡。汉朝时,巴郡、蜀郡被划分进益州范围内。这片地区也被泛称为“巴蜀之地”,在如今的四川盆地及附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