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117.张家兄弟拜访

杨廷和坐着等随从给自己的伤口换药,杨慎在旁边待着。

看到京中官员在王鏊的带领下使用正德炉,杨慎有些着急。

说实话,自己明年要再次参加科考,如果父亲执意不用正德炉的话,自己会不会给王鏊,李东阳这些留下不好的印象。

“父亲,还是用起来,家里有现成的,如果我不合群,明年科举担心……”

听到儿子的担心,杨廷和根本不理。

以杨慎的一身才学,再怎么瞎考,到时候也是能得前三,即便进不了前三,也有其他办法,同样平步青云。

自己的资历在这儿,那个假的还敢不帮自己?

何必担心这些。

还特意用正德炉?来显示自己的合群?

其实没有必要!

杨廷和完全能看到杨慎往后的前途,特清晰明了。

杨慎却不这么想。

自己的同窗都在用。

用一用,怎么了。

京中近来卖的煤也便宜。

再者,他听说,正德炉就是为这种煤准备的,没有味道。

因此,又是大道理又是劝说。

正好王氏领着大夫进来,听到杨慎跟杨廷和的对话,也劝说杨廷和用。

杨慎对王氏投去感激的目光。

杨廷和对于这个能在宫里跟皇后拉近关系的儿媳,还颇欣赏,心里有些动摇:“既如此,那就试一试吧。”

但是他不会用正德炉。

从四川回来,就只听说过。

一直都是处于瞧不上,不实用的态度。

杨慎整天只知道读书,也没有用过这种炉子的经验。

杨府里下人将落满灰尘的“正德炉”搬出来到杨廷和书房,父子二人围着研究。

圆形,中间有个洞,还有铁盖子,下面是个柱体支撑着,有出灰的地方。

做工有些瑕疵。

“父亲,这个炉子,是寿宁侯送来的。”

杨慎说道。

书房外面,管家进来,对杨廷和行礼:“老爷,寿宁侯跟建昌侯前来拜访。”

他们两来干什么?

杨廷和有些奇怪。

张鹤龄跟张延龄空手而来,脸上笑嘻嘻的,主要是上次听太后的话,跟朝臣走动。

结果自己炉子送了,杨廷和回京,却批评他们张家不该把西山的地退还给朝廷挖矿。

没有做好皇帝舅舅该有的长辈样子,让皇帝派人挖龙脉,于是狠狠的参了他们。

两个人觉得,杨家收了自己的炉子,却还参自己,什么东西,要好好的问问杨廷和!

兄弟二人到来,张鹤龄看到他们送的炉子没有被用过,瞬间就明白是怎么回事。

合着没用炉子。

难怪弹劾他们。

张延龄进屋便准备质问,于是声音很大的道:“杨学士!”

看到弟弟“大声”,张鹤龄连忙变脸,笑嘻嘻的:“介夫兄,我带延龄来看看你。”

张延龄有些懵,兄长不是说要来找杨廷和算账,怎么进门突然笑嘻嘻的,搞的他一头雾水,但又不好多问,只得跟在兄长旁边坐着。

杨廷和虽然不喜欢张家兄弟。

可上门都是客。

待客之道不能差。

张鹤龄喝着茶,试探道:“这炉子好啊,用起来整个大厅都是暖和舒服的,你们怎么不用起来。”

杨慎自然不能说父亲不用炉子是因为要对抗皇帝挖西山。

“不知道怎么用。”杨廷和快速的回答:“正在研究,寿宁侯便过来了。”

张鹤龄十分热心肠,指着杨家管事:“杨管事!生火。”

杨管事看眼杨慎跟杨廷和父子二人。

杨廷和道:“生火。”

炉子的火升起来了,杨慎特意让放在杨廷和的书房。

因为自己父亲晚上读书,总是到很晚。

张鹤龄拿过煤块,按照他们他们家里烧木柴的方式放进去。

炉子着了,烟有些呛。

杨廷和道:“你们平日里就是这么用的?”

张延龄看了眼,他们家里用的是木柴。

因为兄长说,皇帝不让他们分杯羹,他们就不买西山煤,派人到自家山头砍柴用,特省钱。

但是这种勤俭的秘诀,自然不能向外人传授,免的他们学会后更加富裕。

张延龄不喜欢别人家过的比他好。

“就是这么用的。”张鹤龄坐在那里:“过会儿烟就没有了,王家为了这个还特意搭管子,在门窗上面开洞,破坏家具,我们这个就挺好的。”

张延龄道:“我们给李阁送的就是这个。”

人类,天生慕强。

听说李东阳在用,还不错,杨廷和平日里又佩服李东阳,于是点点头,让人往里面加了煤。

张鹤龄随即又借机会,在杨廷和面前哭诉自己无奈,哭诉自己很笨不知道西山的事情。

杨廷和当然要安抚几句,说自己只是气愤,京畿重地,怎么能胡乱挖山,破坏龙脉。

古人对于风水很看重,杨廷和就是这样。

张鹤龄点点头,又给杨廷和添了些火苗:“这件事,陛下肯定不会的,我觉得是王守仁,这家伙现在跟陛下离的近,整天给陛下想些坏点子。”

总之,皇帝是被蛊惑的。

张鹤龄不傻,要是兔崽子被骂惨了,对他们张家没好处。

不管什么时候,祸都要就甩给别人背,否则被皇帝知道他们在背后编排,会抄家的。

张家二兄弟絮絮叨叨说了很多的事情。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太后很欣赏杨廷和,希望他们二人多跟杨家走动。

其实杨廷和很明白原因。

张家兄弟以前做错事,被弘治爷护着,文人士子拿他们没有什么办法。

现在,皇帝不太护着他们,一帮大臣时不时就会上个本子弹劾张家兄弟。

这种情势下,太后自然会让他们多跟自己来往,往后能够给他们说几句话。

所以两个出了名的吝啬鬼能够送自己炉子,也算是下了血本。

杨廷和对于这种“巴结”心理也很舒畅,这表明自己有地位,太后都看重他。

火炉的煤炭渐渐燃烧,张鹤龄离开杨家时,还特意又让杨慎差人多加煤炭,这样整个书房到了天亮都是热的。

杨廷和让人送走张家兄弟,就回到书房研究炉子。

不得不说,炉子做的确实很是巧妙,杨廷和都忍不住称赞。

想到自己明天早朝,要问问竖子为什么把王琼调回京,选乐工做秀女的事,继续写奏本。

书房特别温暖,让杨廷和忍不住想睡觉,甚至有些手脚发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