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风起云涌

大周皇室子弟之中,单论权谋手段,太子最为出类拔萃,这没有任何疑问。

而这位这些年在金陵城,暗地谋划皇宫,明面上则是在养士。

豢养门客,许多清流士大夫都会做,也都做的不差。

可太子所养的士,没有一个文人,尽数都是江湖武夫,其中更是有几位境界相当不错的修士。

眼前这一位在大周江湖上都可排进前十的老马夫,据说武道境界便已然深不可测。

北静王和太子要起事,在于两点。

御林军是要尽数在太子统领之下。

诸多大臣当晚只能困于自家府邸,不能出声。

前者需要北静王在军中的威信,后者则是需要这些江湖高手甚至山上修士的修为道行。

这两点,太子几乎都已经做得极好。

现如今只需要等温宰相离开金陵城。

这位在大周庙堂上矗立数十年,见过三代大周皇帝的老大人实在是威望太高,若是出来搅局,太子此事绝不可能成。

他与北静王其实私下里聊过,也想过先杀了这位矗立在大周庙堂数十年的中书令,可相比起他们,老中书令似乎更善于养士。

这么些年不管何人来刺杀,这位老中书令始终能够安然无恙,这让庙堂上许多与老中书令敌对的重臣都咬牙切齿。

如今的皇帝刚刚登基,还未彻底稳固朝堂局势的时候,就曾有一位姓钱的户部官员挪用了国库银两多达二十万两,用于聘请高手暗杀温思远。

传闻那人纵横江湖二十年,接过无数桩刺杀事件,从未失手。

可即便是他亲自出手,仍旧死在了温府里。

第二天这人的尸体便被从温府里随意扔出来,那位温宰相当天甚至还一脸笑容去的上了朝。

如何不骇人。

因此没人愿意愿意轻易招惹温思远。

这位老大人实在是压在所有庙堂重臣头上的一片乌云。

现如今这片乌云终于要飘离众人头顶,自然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轻松。

可在北静王来看,温思远一日没有走出金陵,便一日不能说胜券在握。

看着马夫背影的北静王叹了口气,低声喃喃道:“温宰相啊温宰相,您究竟在想些什么?”

.....................................

.....................................

“太子究竟在想些什么?”

在北静王轻声呢喃的同时,另外一位身穿蟒袍的中年男人正坐在自己王府内的书房里,也是皱紧了眉头。

这位一向无心于权势的义忠亲王,在皇帝陛下登基之后的这么些年中,从未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实际上并非如同外界传言的那般,是怕皇帝陛下忌惮,所以才假装碌碌无为。

而是义忠亲王,真的对那个位置没有任何想法。

不争而已。

书房位置朝向不好,因此在外面天气算不上好的情况下,这间书房往往在大白天就要点灯,以往这些事情都是王府下人来做的,下人之中有个丫鬟,亲王称她为点灯丫鬟,以往便是由她来负责此事。

今日,有变数。

那位一直在王府里过的小心翼翼,不招惹别人,也不怎么与人结交的丫鬟昨夜投井了。

尸首今日捞出的时候,已经有些难看。

义忠亲王得到消息之后,没有多说,只是让人买了一口好棺材,便不再理会这件事。

按理说这丫鬟每日来书房替义忠亲王点灯,应当是王府内除去老管家之外最能频繁接触到亲王的人,服侍了义忠亲王这么长时间,义忠亲王理应对她有些其他情绪才是。

很可惜,没有。

义忠亲王似乎对这件事漠不关心。

不过书房里没了点灯丫鬟,总归会有其他人来替义忠亲王点灯。

尤其是在这样晦暗不明的日子里。

今日来替义忠亲王点灯的人是王妃。

那位家世不差,义忠亲王明媒正娶的王妃。

随意穿了一身红裙的王妃点灯之时,便听到义忠亲王那一句揣摩太子的言语,手一抖,差点连火折子都滚落到了地上。

义忠亲王好似不知道王妃就在房间里,继续骂道:“太子现在恐怕整日里想的都是是那个位子,真是荒谬绝伦,本已经是太子了,老老实实安心等着,那位子总有一天是你的,也不知急什么,更何况现如今的大周什么样子他不知道?非要让大周亡国,自己去做那短命君王才觉得有意思?还有北静王,一个沙场武人便老老实实带兵打仗就好了,非要掺和这些狗屁倒灶的破事。”

虽说是在骂人,但义忠亲王的嘴里却没有吐出来任何一个脏字。

王妃静静站在一旁,不时看向亲王。

她容貌生的极美,当年便是被人说成金陵第一美人,不知道有多少达官贵人想着要娶她,可最后为何被亲王得以娶为正妃,原因倒是也简单,那便是这位亲王年轻之时,除去有大周皇室子弟这么个身份之外,还有金陵第一美男的说法。

第一美男娶第一美人,理所应当,不仅金陵百姓想看到这桩婚事的发生,就连皇帝陛下也愿意。

王妃身后是张家,是大周建国之初便跟着太祖皇帝一路走来的骨鲠忠臣,跟着大周在风风雨雨之中仍旧矗立在朝堂上。

王妃的父亲张赫,至今仍旧是大周的户部尚书,手握一国钱粮,在朝堂上的威望,可谓是除去温思远之外,别无他人能够比拟。

只不过即便是家世显赫,可到了王妃这一代,仍旧出了大问题。

张尚书娶妻一人,纳妾六人,整整七人除去生出王妃一个女儿之外,便就只有一位天生残疾的儿子。

依着这么个情况,等到张尚书辞官归隐之后,张家就算是再有人在朝堂上,也不会是出自长房了。

长房从大周建国之初便一直把持着家主大权的局面显然便要从此改写。

张尚书虽说是饱读诗书的读书人,但在这个问题上,仍旧看不开。

而那位皇帝陛下也不愿意张家动荡。

因此才有了亲王迎娶王妃这件事。

张尚书乐见其成,毕竟有亲王作为长房的女婿,以后就算是长房再不济,也不可能被人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