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道家修行,“听息”“观光”(求收藏求追读)
- 西游:人在方寸山,加入聊天群
- 老老炮儿
- 2122字
- 2024-09-25 00:01:06
“不错,正是逆修,你既已知何为丹道,为师也能放宽心了。”
菩提祖师微微颔首,显然对于楚昊的回答很是满意,又从袖中取出一卷小册子。
“这是为师在丹道上的一些心得,你且拿好了,对你修行也有些助力。”
“多谢师父赐法,师父大恩,弟子永世不忘!”
楚昊叩首一拜,便恭敬的上前从菩提祖师手中接过小册子,再度作揖拜谢,便告辞离开了。
待楚昊离去后,菩提祖师面露一丝欣慰。
“这个小家伙,倒是交了些不错的朋友。”
“难怪往日入睡时,我会有疑似‘走火’的现象。”
房间内,楚昊翻开菩提祖师给自己的小册子,只是粗略一看,就不禁感慨起来。
往日,他初踏修行,有时夜晚入睡,闭上眼睛调整呼吸后,心中却总是若有若无,隐约缠绕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烦躁热意,甚至会便会生出冷热麻痒等等幻象。
也就是‘八触’
后来胡师兄知晓自己身体不适,便说是自己修炼不顺,走火入魔,还特地为自己开了些药来调治。
之后自己每日服用黄连、绿豆消火,不敢再胡乱入静,也就没有了走火入魔的现象。
现在楚昊拾人牙慧,从菩提祖师的丹道心得中,方才知晓了自己当初“走火”的缘故。
炼气时火候不够,精气上逆,煽动心火。
恍兮惚兮,其中有道。
所谓“火候”,用丹道来解释,便是心念为‘火’,气息为‘候’。
意守丹田之时,心念若失之过轻,气息便会浅薄,那便是火候不足;心念若失之过重,气息便会粗浊,那便是火候太过。
这是炼丹之大忌。
丹道的修行,在静坐修炼之时,讲究的是心念‘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既不能强行排空一切心念,亦不能沉浸于某一念中。
任由心念自由流淌而不生执着,才是真正炉火纯青的‘火候’。
“唯止方能止众止,不牵挂于有,亦不牵挂于无。”
楚昊面露沉思,又心念“若有若无”,任由心念自由流淌。
这便是“入静”。
入静的修行,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
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
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
丹书云:“身不动曰炼精,心不动曰炼炁,意不动曰炼神。”
可见丹道的入静修行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包揽无遗,成为一部性命双修之大法。
对没啥跟脚的后天生灵而言,往往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
楚昊带着疑惑,继续翻开小册子,很快便是找到了“入静”两大法门。
第一个法门乃是“听息”。
《南华经》有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息”法门,说的通俗易懂,便是由“耳听”至“心听”、“气听”,最终“止于符”,进入“心斋”的境界。
楚昊也干脆依样画葫芦,照着小册子上的摘要,盘膝打坐,双手放于腹部,仔细凝听自己的呼吸,而心中勿起一念,也不必仔细分辨呼吸的轻重缓急,任由气息自由流动。
同时,呼吸也极有讲究。
先要“通鹊桥”,舌抵上腭即舌尖抵上齿龈,舌头中部拱起轻抵上腭,如此可沟通任督二脉,使全身经络接通,上下之气通畅。
再要“辨清浊”,吸气时轻轻入气,胸部中丹田气海自然膨胀,腹部下丹田气海自然收缩,吸入天地清气;呼吸时则鼓起腹部而放松中丹田,吐出自身浊气。
如此来回一次,才算一回“呼吸”。
呼吸数十上百次后,楚昊渐觉身体安定不动,心息相依,杂念全无,四肢百骸兀然犹如木石。
再呼吸数百次,楚昊脑中连“呼吸”个念头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唯有双眼似垂非垂,目光似观非观,并非是困倦欲睡,而是神思若有若无,定于眼前。
身心入静之后,楚昊的两目之光也被收回,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在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伴随着心神微微放于祖窍,不知过了多久,楚昊忽觉眼前白光渐起。
那点点白光,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似乎由外而来。
楚昊心神稍微照摄之,待到白光稍稍凝定,便将真意以心神照于白光之中。
良久后,星星点点的白光仿若萤火,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
凝聚成一个规整却模糊的白圈,约莫有三寸五许,却时聚时散,难以固定……
“嗯?怎么是清晨了?”
待楚昊再度次睁开眼睛,觉得静中只过了短短一刹那,发现一缕晨曦的阳光透过纸窗洒落在脸上,一声鸡鸣在耳边响起。
自己还盘膝而坐,双手放于腹部,稍稍活动四肢,只觉周身说不出的轻松适意。
感情自己“观光”的同时,不知不觉间,竟然忘记了时间流逝。
“这观光,可真不是个容易的活。”
目光落在面前桌案上的小册子,楚昊叹了口气。
入静的两大法门,除了“听息”,便是“观光”。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
在地仙界的诸多道统中,“观光”之法,往往是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
而炼气士观光,就是为了炼性。
吾人之性,原为虚空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
因此这是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
性之根,在于两目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
初先静坐片时,用前面所讲“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之光收回,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在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观祖窍之法,是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在这里进入魔境,不自觉察。须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
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