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侯国府衙里。
一间偏殿内,黄震、李容、潘进已经等候多时,他们频频询问旁边的张五。
“国相什么时候过来?”
对此,张五只是摇头。
“主家肩扛着偌大个侯国,要忙活的政务多着咧。”
以前临湘侯相还只是负责境内的政务事宜,如今多了三千屯田客,自然也要抓一抓这军务。
张五只负责将三人通知到府衙。
“安心等候就是。”
又过一会。
几人听到殿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后,纷纷侧目。
终于见到了进门的周仪。
“我等拜见......”
话没说完,周仪便已抬手打断。
“不必多礼,长话短说。”
他来到中间位置坐定,开口叮嘱:“从今日开始,本相欲将三千兵马分为三部。”
“黄震为左部千夫长,李容为中部千夫长,潘进为右部千夫长,统御三部兵马,听候军令。”
这年代的军中军衔最低是伍长,随后到什长、百夫长、千夫长,再往上就是校尉了。
周仪是骠骑将军步骘麾下属官,将以领军校尉身份,带领这三千兵马北上武昌汇合。
现在是候命状态。
“唯。”
“我等谢国相提携之恩。”
三人面色一喜,当即领命。
屯田军里有三十多位百夫长呢,三人被周仪看好,晋升千夫长,共同管理着三十余名百夫长,也算是熬出头了。
“你们现在回去继续训练将士,二月之后抓紧时间春耕,本相估计着用不了多久,部队就要往北开拨了。”
周仪叮嘱三人,让他们回去抓紧时间训练,同时做好春耕前的准备。
在送走三人之后,周仪又看向张五。
“五啊,你跟随本相办事,也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吧?”
他问张五。
“禀主家,已有四百八十九天。”
张五郑重说道。
自己从嘉禾元年八月初就成为周仪名下佃户,一直跟随周仪办事,到今日是嘉禾三年正月上旬。
四百八十九个日日夜夜过去了。
周仪闻言大笑,张五亦笑,主仆二人其乐融融。
“本相刚才忙活着的事,便是将你的佃户身份革除,恢复正民之身。”
作为临湘侯相,周仪这点权力还是有的。
张五听闻之后,大喜过望,连忙匍匐身子,向周仪叩首谢恩。
“张五,谢主家厚恩。”
成为佃户很容易,但是想要摆脱佃户身份,对于寻常人来说,难于登天。
经过自己的努力,张五恢复了正民之身,如何不喜?
“五啊,你已经不是佃户了,就不必再喊本相主家,跟他们一样,称呼临湘侯相即可。”
周仪提醒张五。
但张五却非常执拗地说道:“一日为主家,一生为主家!”
当年张五以流民身份,追随周仪成为佃户,只为了有一口饭吃。
这四百多天来,周仪教导了张五很多本事,统兵、指挥、识字、统筹等等。
正常情况下,以张五的身份,是永远不可能接触这些本领的。
他对周仪的感激之情,极为深刻,轻易动摇不了。
周仪见此,没有多说什么,他好生安抚张五,说目前这些成就,不过才刚刚开始。
“往后咱们都有机会功标青史,名传万世。”
听到这话,张五更加肃然起敬。
“若如此,五便有另开族谱的资格,当将主家名字写在第一页第一句,世世代代铭记于心,以报主家恩情。”
这是张五的真实想法。
周仪:“......”
嘉禾三年正月的日子过得飞快。
周仪的身影来回出现在临湘府衙和城外屯田客营地里。
一边操劳着政务,一边掌管着军务,忙碌而又充实。
吏民无不称赞。
“当今临湘侯相比起前临湘侯相郭君,有过之无不及呀。”
“马上就要到今年春耕了,又到录事犁大展神威的时刻。”
“自打录事犁出现后,莫说是人,耕牛都松了一口气。”
“临湘侯国今时今日,可都是新国相一手撑起来的。”
“据传长沙、零陵、武陵、桂阳等郡地界,各县都已开始发放录事犁,今年秋收,荆南地区定将一片形势大好。”
一阵阵讨论声中,二月初,临湘侯相周仪时不时出现在临湘侯国治下十二个乡的田间地头,亲自询问春耕情况。
谁家缺人,谁家缺犁,谁家缺牛,周仪都尽数安排上。
他将自己的五十名心腹部曲带在身边,协助各地春耕犁地。
“农耕乃国之根本,勿要懈怠。”
劝课农桑本是各地各乡劝农掾该办的事,周仪也跟着做了。
自从殷连担任录事掾兼府库掾后,都乡富贵里的劝农掾换人了,换成了周仪名下的佃户王六。
王六这段时间以来,跟着里魁兼临湘地图绘制员曾三学了些许本领,也识得了几个文字。
最先学会写的就是主家周仪的名字。
劝农掾王六在都乡富贵里号召各家乡民春耕之际,碰到了巡查过来的主家周仪。
“六,听说你最近务于求学了?”
周仪笑道。
以前曾三向周仪汇报过,说王六不喜学习,只爱体力劳动。
王六挠了挠头,说道:“咱不能给主家丢脸,嘿嘿。”
对于王六的态度改变,周仪很欣慰。
还赠送了他一首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用于勉励王六,再接再厉。
“王六谢主家赐诗。”
他表示自己一定会在农忙闲暇之余,刻苦学习,争取早日掌握更多的知识,为主家办更大的事。
嘉禾三年,二月中旬。
临湘侯国到处都是一幅幅田园春耕场景,临湘侯相周仪则收到了骠骑将军步骘的信件。
信件里步骘要求周仪整军备战,做好出发准备,因为西边蜀军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已经开始北伐了!
而吴军这边,至尊孙权定下的北伐日子是今年五月。
中间隔开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
“蜀军北伐,为何不选择和吴军齐头并进,双管齐下?”
周仪顿时皱眉。
他仔细思考,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的联合北伐,似乎每一次都不是同时进行的。
难道这是惯例了?
周仪思索之际,一位故人从隔壁豫章返回,借道长沙折返武昌。
正是太常义子潘虑。
潘虑给周仪带来了不少内幕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