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引经据典,意外之喜

这话听着客气,实则用心险恶。

幼学是什么?

初入学的孩童才读的玩意儿。

诸如《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读物,便是幼学的核心。

幼学的意义,在于让孩童能够识记汉字,读懂音律。

显贵人家,对于教育向来重视。

早慧孩童,五岁识字,七岁通六经大义,十三岁年纪,吟诗作对信手拈来。

即便是蠢笨些的,到了十三岁,也能粗通经典,通晓经意。

讲读官这番话看似为朱允熥考虑,实则将其贬低为不学孩童。

如此年纪,这分明就是明嘲暗讽,指责他不学无术。

好比工作多年的你回家吃席,上了礼金写了名字。

临到安排座位之时,主家直接将你安排同小孩那桌。

便是你生性乐观,不在意这些,可在其他人眼中,这可是大大的丢份,失了颜面。

讲读官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其用心险恶,昭然若揭。

在场众人,无不是饱读诗书之辈。

此言外之意,都心知肚明。

眼下,众人全都静静地看着朱允熥,等待他如何反应。

怯懦失阵自然不可。

刚来大本堂,就吃如此一个下马威,真要去了幼学,于他今后发展大为不利。

朱允炆都能和讲读官谈经论道了,你还在幼学读一些蒙学读物。

这其中差距,朱元璋知道,怕是要直接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以身份压人更不行。

身份尊贵者,更应该爱惜羽毛。

这是属于自身的政治资源。

如此小事,就拿身份压人。

即便对方迫于权势,低下头颅,心中自然不服。

旁人见了,面上不说,心中也会有其他想法。

无能且无担当者,才会动不动拿出身份来。

恰如那一句“我爸是李刚”,嘴脸丑陋,跃然纸上。

为今之计,只有让讲读官收回这一句话,方可成行。

朱允熥脑海中思绪急转,只几个呼吸,便笑着问道:“先生教训的是,学生往日的确迁延怠慢,未曾常来大本堂聆听诸位先生教诲,如今父王猝然薨逝,学生幡然醒悟。”

“诸位先生皆为饱学鸿儒,于大本堂中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有武侯鞠躬尽瘁之心,学生既感且佩,心中更是愧疚不安。”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往日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学生往后,必当勤勉读书,凿石取玉,不懈以求。不负祖父皇帝陛下翘首企足、期颐之寿,亦不负诸位先生金针度人、琢玉成器之心。”

他如此咬文嚼字,恨不得一句之中悉数皆是成语典故,为的便是加以弥补,营造出胸中有墨的印象。

至于他所说的话,简单理解就是时候认错的三板斧。

先诚恳认错,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再稍加吹捧,减少对方心中不满。

最后则是展望未来,作出承诺,下次一定不会再犯。

其中,态度诚恳,言辞恳切,神情到位,才是重点。

朱允熥引经据典,咬文嚼字,则是为接下来所说做上一点铺垫。

若是干巴巴说出来,接下来的话可就没底气说了。

如他所料,一番话下来,一众讲读官神色之间都有惊色。

不学无术的孩童他们见过,其表现也是心中有数,无外乎吞吞吐吐,谈吐毫无可取之处。

然朱允熥这一番话,可称得上是谈吐不凡,仓促之间,国子监书生,恐怕都没这么利落的口条。

若是这都是不学无术之人,那么什么才能够叫饱学之士?

出面质疑的讲读官心说糟糕,心中正思索话术回答,朱允熥已然发问。

“先生训斥,学生感激,惭愧的是,学生还不知道先生姓名。”

“微臣新进翰林院庶吉士杨成。”

知晓姓名,也算是拉近一点关系,朱允熥开始发难:

“学生请问杨先生,如何评判一个人的学问品格?”

杨成心下一凛,他怎么不知道这是朱允熥对其责问之开始。

此刻,他心底有些后悔,不该听黄子澄之言,贸然出来刁难。

骑虎难下,杨成只得回答:“这些自有成例,举孝廉、科举制,都能够评判一个人学问品格。”

朱允熥:“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圣人曾言‘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杨先生方才责问学生,言辞之中,颇为严厉,此举虽是谆谆之心,然是否未风先雨,妄下断言?”

杨成听得前两句,已经是方寸大乱,心中甚是惊慌。

圣人之言都搬出来了,这是要将他贬入十八层地狱之中,再狠狠的踩上几脚。

不过他心中虽慌乱,可还是有几分养气功夫在身上,强撑着继续听。

末了那句一出,杨成敏锐的意识到,朱允熥在这置人死地的话中,还藏了一份生机。

他顺杆而上,抓着这一份契机,定了定神,无需朱允熥多说什么,回答道:

“雏凤清声,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微臣以年取人,失之不实,以迹取人,失之不真。”

“微臣言语偏颇,狂悖犯上,心内惶惶,还望殿下宽恕微臣不敬之罪。”

说着,杨成撩袍下跪行叩头礼,姿态放的极低。

他心里清楚,若是朱允熥咬住这一点不放,那他少说得治一个不敬之罪。

真要是治罪,怕是前途尽毁,十数年苦读毁于一旦。

此刻,他心底已是对黄子澄骂的狗血淋头,这坑货,说的什么荒唐之语。

眼前这位,哪里像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如此学识,分明能同他们坐而论道。

对于朱允熥,他则是心内感激,若不是这一点契机在,今日之事,恐怕难以善了。

只是契机虽有,朱允熥能否原谅,他心中没底,就看接下来朱允熥所说了。

态度到位,危机自解,朱允熥也没有一棒子给杨成打死的想法。

他还不想弄出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之局面来,忙上前扶起杨成。

“杨先生言重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王方能从善如流。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杨先生能面刺我之过错,可见忠之至也。勿要多言,快快请起。”

一番话下来,杨成感动的落泪,言语之中多有哽咽:“殿下,臣有罪。”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杨先生何罪之有,日后还需杨先生多多指教。”

“殿下仁慈,臣不胜惶恐之至。”

杨成抹了抹眼泪,“殿下若有差遣,微臣定当俯首听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