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隔空斗法,礼部之议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辛亥。

申时初。

文楼。

朱元璋拿到奏本,已经过去半个时辰。

奏本上记录着,今日上午,端敬殿内,朱允熥问礼于杨成之事。

内容稠密,朱元璋看得眼晕。

他自起事以来,深感学问之重要性。

故此常年学习,不敢怠慢,唯恐被这帮饱学之士骗了去。

到如今,他不说才高八斗,好歹也算是学富五车。

臣子在奏本中弯弯绕绕的东西,他往往能很快明白。

除去先天敏锐的政治直觉外,他依靠更多的便是自己不错的学问。

可如今,看着这份奏本,朱元璋也深感头疼。

礼,他曾研究过,还亲自编纂了《孝慈录》,以定丧葬服饰之仪。

可现如今,看这份奏本,他依旧感觉到有些吃力。

好在他终究是心思灵泛聪慧之辈,读了数十遍,仔细思索之后,便又豁然开朗。

将奏本放置在桌案上,朱元璋心绪翻飞,已然是惊讶到了极点。

之前,他对于朱允熥敢于灵前质问,还只是一些小聪明的小打小闹的看法。

虽是机智有之,可终归是小道,做不得真,于治国,更是无多大用处。

可称得上是小小奇谋,却不够堂皇正大,能叫他心中泛起涟漪,但绝不至于惊骇。

可今日这道奏本中所记录之事,真叫他大开眼界。

礼仪之论,自古以来便多见于史书之中,这两个字,真就是被反反复复论说。

朱元璋心中明白,礼仪虽有诸多古籍定下详实记录,可真到用之时,那便是争论不休,往往会生出诸多变化来。

这些变化,可被称之为旧例,后人也循用之,以至于如同无限套娃,一层一层套了下来。

及至如今,礼学之学问,已经浩如烟海,各有道理,各有出处,想要从一而足,实在是困难。

因此,关于礼之研究,更像是一个擂台,并不一定要完全同于先贤。

只要能将他人辩倒,获得世人承认,那便是“礼”!

不同于奇谋,礼学毫无疑问是堂皇正道,朱元璋心中惊异的是,朱允熥小小年纪,竟然对此有如此深的了解。

若不是知道锦衣卫记录,向来准确,几无溢美滥造之词。

他还得怀疑,这是否是朱允熥串通了锦衣卫,精心编排出来给他看的纸上文章。

“这混小子越来越成才了,把这件事情故意说出来,就是给咱看的。”

朱元璋心中泛起了嘀咕,自从灵前被质问之后,他便清楚,这以往不起眼的朱允熥,可真是能折腾。

如果他假装没看见的话,恐怕下一次就不是朱允熥问礼于杨成乐。

怕是朱允熥还会搞出其他的幺蛾子来,总之就是要叫他知道这些事情。

之前在东宫安插下这些锦衣卫,原本是做耳目之用,不成想现如今反倒被朱允熥利用起来,成为了传声筒。

朱元璋大感无奈,眼下正值风口,总不能撤去这些锦衣卫,失了对东宫的掌控,怕是要出现一些不好的事情。

将心思压下,朱元璋拿出一道空白的奏本来,稍加思索,便将朱允熥所表达出来的意思,稍加变换,写在上面。

论礼,自有专业人士去论,这奏本中所说,他觉得没太多问题。

可并不代表,那帮靠“礼”活着的礼部官员,没有话讲。

先让他们通通气,争出个子丑寅卯来,他才好作出决定。

此事不小,绝不能头脑发热,不仅关乎到死去之人,还关系到活着的人的位次名分。

事死如事生,可还真就给他出了个难题。

“把这个送礼部去,叫他们好好地拆读,而后各抒己见,都上个奏疏来,咱不要千篇一律的东西。”

锦衣卫能够成为朱允熥的传声筒,那就不要怪他来一场隔空斗法了。

真金还需火炼,朱元璋也想瞧瞧,朱允熥到底是几成金。

……

礼部。

原本风平浪静的礼部,因一道奏本,顿时热闹起来。

“胡闹!简直是胡闹!”

怒声开口的是礼部右侍郎张智,此刻他手里举着送来的奏本,神情震怒,“这是谁上的疏?谁上的?好胆量啊,越过我和左侍郎,直接上奏,眼里还有没有法度,还有没有堂官?”

被叫到一起的礼部众官员噤若寒蝉,同时也分外不解,左右互相打量着。

许久,才有人壮着胆子开口:“右侍郎,这奏疏上写的什么?”

“哼!写的什么?”

张智冷冷一笑,“能掉脑袋的东西,还能是什么?你们中谁上的疏,敢作敢当,不要躲藏,这事情迟早能查到!”

他话落地,在场诸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满脸疑惑。

小半刻钟。

“右侍郎,我看此事是否有误会?近些时日大家都忙于太子殿下丧葬之仪,哪里有时间去上疏?”

“是啊,右侍郎,或许这并非是从我们这出去的。”

一时间,众人热闹起来,张智见状,眼眸微眯:“不是我们中的一人,谁还有这样的本事,对礼制钻研如此深?”

“会不会是翰林院的?他们中也有些钻研礼制,只是还没到礼部来,还在观政。”

张智闻言也冷静下来,将手中奏本放在桌上:“你们自拿去看,等左侍郎来。”

众人心中虽有不解,都凑了上来,将奏本在桌案上摊开,逐字逐句的看了下去。

很快,一众人面色纷纷一变,不少人倒吸着凉气,眼睛大睁着。

“这……这,果真是胆大包天!”

“我等不曾上此疏,定是有人故意为之。”

“糊涂!还会有人将自己脑袋也送上去不成?”

一时间,房间内又是喧哗声起。

在一旁观察着众人神色的张智喊了声:“肃静!看就看,不要七嘴八舌,成何体统!”

众人这才止了讨论,又去看奏本。

约莫有片刻,门外进来一人,张智一见,起身相迎。

“左侍郎,可曾探听到风声?”

来人是礼部左侍郎张衡,眼下礼部未曾定下尚书之职,以左侍郎为尊。

张衡摇了摇头:“未能探听到什么。”

“那可就难办了。”张智叹息一声。

“可将事情与众僚说了?”

“还不曾说,您老来吧。”

张衡点了点头,压了压手,道:“众同僚,这道奏本大家也都看过,陛下旨意,叫我们各抒己见,都要上奏疏,论一论其中礼制。”

……

……

注:

1、洪武二十四年春,丙辰,礼部试左侍郎张智,实授右侍郎,复以张衡为左侍郎,迁试右侍郎王起东为太常司丞。(《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之二百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