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八百里加急

生在明朝的人对洪武都有特殊的情感,这个民族,这片大地,本来已经割裂,淮河以北,黄河以南,长江以南,都有了自己不同的文化,在文化认同上大家早已不像是一个民族了。

洪武帝当年喊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不是一句煽动洗脑的口号,而是这片土地所有百姓心心念念一百年的心声。

异族过来统治,把本地百姓当牛马,被蒙人、色目人打了不能还手,妻女抢走也状告无门,就算被他们杀了,开堂审理,一头驴就能换汉人和南人一条命。

而那些本地世家大族和宋朝遗留的官宦之家,根本不管百姓死活,一门心思给元朝廷当走狗,分享利益,共同压迫百姓。

终于战火四起,群雄割据,尸山血海里走出个朱元璋,嘴上喊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并且真的做到了。

被割走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重回怀抱,随着洪武帝一条条政策下行,南北开始大融合,多民族共处,文化大同。

戚继光很向往洪武朝和永乐朝政治清明、军事过硬的作风,因为在他生活的万历朝,所谓的五军都督府早已形同虚设。这个机构本来是让皇帝控制兵权的,但是土木之变后,被那位于侍郎给改了,兵权已经彻底不属于皇帝。

所以像他这样的武将,哪怕已经加封太子太保,位极人臣,照样被人从国家紧要防线上调到了长城当包工头。

万历身为皇帝是绝不会出这种馊主意的,戚继光打击海贸走私,充盈了朝廷国库,利国利民。

但触及了内阁和文官集团的利益。

这帮人根本不需要皇帝做主就能把他调离沿海。当然这只是开始,他知道自己最终的宿命是什么,不整死他,他们是不会罢休的。

所以。

很早他就想,他这种人只适合生在洪武朝。

路上,戚继光忍不住问道:

“朱大人,这是洪武几年?”

“二十五年。”

“懿文太子不在了?”戚继光恍然大悟,怪不得感觉宫里气氛这么压抑。

知道这一点对他很重要,方便判断局势。

以他对历史的了解,这一年是大明转折点,懿文太子朱标薨逝,储君之位落到皇长孙朱允炆头上,但朱允炆当年既不是朱标长子,也不是朱标嫡子,嫡长子是朱雄英,朱雄英死了加上朱允炆母妃吕氏被扶正为太子妃,朱允炆这才有了朱标嫡长子的名头。

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

招致蓝玉的不满,在蓝玉看来,朱允炆只是个庶子,即便被扶正也是冒牌,他的外甥孙朱允熥才是朱标跟常氏货真价实的嫡子。

没有理由放着嫡子不封,封一个庶子当储君。

后来历朝历代,民间颇有微词,对嫡子身份问题有争议,贵族尤其是皇族,嫡长子是个重大的传承问题。

嫡长子死了,必须尽快补上一个嫡长子。

那么补充的这个人选应该是谁呢,普遍认为是嫡次子,事实却不然,而是要看太子的正妃是谁,比如朱标正妃是常氏,但常氏早就被害死了,如果她活着,新的嫡长子就是朱允熥,朱允炆永远只是个庶子。

可是吕氏被扶正为太子妃,意味着她的儿子在名誉上从庶子变成嫡子,这就是名分,因为如果不承认朱允炆庶子变嫡子,就是不承认吕氏是太子妃。

这就跟朱棣一样,据考证朱棣也是庶子,可是史书上说老朱头五个儿子都是马皇后生的,不免让人怀疑,这五个儿子年龄如此相近,马皇后来得及生这么频繁?

那就存在一种可能,朱棣可能真是庶子。

还有说马皇后一个儿子都没有,老朱家的皇子都是庶子。

但这并不重要,因为老朱一句话就让这五个儿子变成马皇后的儿子,他们全都成了嫡子。

也就是你生来是庶子没关系,只要后来有了嫡子的名分那你就是嫡子。

只不过从此以后生母是生母,嫡母是嫡母。

同为武将,戚继光很理解蓝玉,以蓝玉的功劳和地位,如果自己外甥孙不能当皇帝,他的下场会很惨。

所以他生出反心是无可奈何的。

戚继光也能理解洪武帝的做法,放眼望去,朱允炆背后是文官集团,朱允熥背后是武将勋贵。

如今大明国泰民安,洪武帝当然想找个守成之君,而不是一个随时被武将拿捏的皇帝,朱允炆比朱允熥更合适。

想到这里,戚继光有些郁闷,怎么就偏偏来到洪武二十五年呢,洪武二十五年根本就没仗打,战火纷飞、南征北战才适合他。

一抬头,便来到了奉天殿。

戚继光略微失神,他从来没见过应天府皇宫,北平皇宫基本是完全仿照应天府皇宫,太和殿就是改了名的奉天殿。

但是太和殿跟奉天殿完全不能比,基座一样大,但是宫殿至少小了两圈。

据说是当年应天府皇宫把天下能找来的巨型金丝楠木都砍得差不得了,以至于永乐帝建造北平皇宫时缺少木材迫不得已变小的。

“天辅有德!海宇咸宁!圣躬万福!末将戚继光,参见洪武帝!”

戚继光走到石阶前,忽然大喊起来。

身边的朱长卿一脸无语,怎么感觉戚继光比海瑞还要崇拜老朱?

还没进门,还没见到人就喊上了。

“朱大人,陛下宣戚将军进殿。”

刘会走到朱长卿身边,轻声说道。

这里面的规矩刘会很懂,按说他可以直接站在丹墀上,冲石阶下的戚继光大喊一声就行。

可他刻意走下石阶,在朱长卿耳边说这番话。

表示他和别人都认同戚继光是朱长卿的人,应该由他带着面见圣上。

朱长卿自然乐意如此。

他把戚继光叫来,戚继光必须是他的人。

他并不是让戚继光过来为洪武朝打仗的,那是一方面,主要还是他的未来布局需要一员猛将。

说实话只要戚继光手下能有五万骑兵,他就敢在朝堂上跟老朱猛猛对着干。

这是他敢让洪武帝禅让的最大底气。

但也不能光凭崇祯在老朱面前夸过戚继光,老朱直接就重用,还是要让戚继光上战场表现一番。

“朱长卿,崇祯已经跟咱说了很多戚继光的故事,咱想听听你口中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老朱的手指不停敲打着龙椅,心情略有好转。

南征北战那么多年,接触过无数将领,也杀过无数将领,他一眼就看出戚继光是个强悍武将。

崇祯把他夸得如同擎天柱,不免让他有些怀疑,毕竟崇祯也是从史料上了解的。

朱长卿道:“戚将军的一生即便在华夏所有武将里都是璀璨夺目的,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他经常打出歼敌数百上千而己方无一死亡的战绩。”

“好。”

老朱沉默片刻,轻轻捋着胡须缓缓点头。

已经不需要说什么了,历史上有几个敢说自己百战百胜、未尝一败的。

“刘三吾、徐辉祖,你们觉得戚将军该担任什么职务?”

老朱问道。

刘三吾是文臣意见领袖,徐辉祖是中军都督府一把手,他们的建议可以直接决定戚继光在洪武朝的地位。

徐辉祖道:“陛下,中军都督府缺一同知。”

刘三吾还没说话,老朱就一锤定音:“那就去中军都督府暂任都督同知。”

刘三吾道:“陛下,戚将军刚来就担任这么高的职务,会不会不堪重负?”

朱长卿道:“他是一品武将加太子太保。”

刘三吾义正严词:“万历朝的一品武将罢了。”

朱长卿道:“你懂万历朝吗?两百年后的大明,军队吃空饷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一个号称八万的卫所,能随时拉出去打仗的精兵只有三千,戚继光在这种情况下自发组织乡勇练兵,打得那帮比朝廷正规军还勇猛的十万之众的走私集团节节败退,让他们不得不转成市舶司走正规渠道出海,为朝廷挽回了巨额的海贸税收,这是为大明续命的一品武将,这个含金量不比开国武将差。”

老朱再次一锤定音:“好,戚继光担任中军都督府同知。退朝。”

都督同知是武将跃龙门的一个跳板,戚继光只要在这个职位上不出差错,很快就会晋升。

一晃十几日过去。

太子朱标陵寝的建造已经在收尾。

整个京城都在为太子下葬准备着。

这是大明第一次国丧。

自然煞有介事。

在这十几天里,戚继光逐渐适应了中军都督府的工作。

最大的感触就是权力极大。

万历朝的中军都督府形同虚设。

洪武朝的中军都督府权势滔天。

根据朝廷的授意,戚继光可以选一支队伍练兵。

戚继光二话不说去了南京卫,挑了五千将士。

昼夜不停地在郊外训练。

戚继光对自己的定位一如从前,忠于大明,忠于皇帝,朱长卿在他心里只排第三。

他知道自己是朱长卿的人,整个朝堂都这么认为,都把他当成朱长卿的人,尽管他都督府同知是二品武将,朱长卿只是三品文官。

武将和文官是有天然立场的。

所以戚继光完全不像海瑞那样,天天跟朱长卿黏在一起。

戚继光天天在练兵,基本不跟朱长卿见面。

今日午朝。

戚继光从始至终都站在蓝玉身后。

比起朱长卿,他对蓝玉的兴趣更大。

尽管蓝玉最后成了逆臣,但丝毫不妨碍他的辉煌形象。

同为武将,戚继光当然懂蓝玉的分量。

对此,朱长卿没有任何意见。

戚继光的立场暂时有偏差是正常的,他也有办法把戚继光拉拢过来,只是时候不到罢了。

午朝的议题还是围绕太子下葬、祭天和西南之乱。

胡贵妃和东察合台仿佛被遗忘一样。

从来没有人提起。

就在午朝过半时,一匹快马在驿道上飞速狂奔。

驿卒一路跑死了六匹马,已经是浑身泥土、四肢僵硬,整个人趴在马背上。

马背上插着朝廷加急特有的旗帜,迎风招展。

过往车辆和路人纷纷避让。

丝毫不敢耽搁他路程。

有人怀疑过八百里加急带有明显的旗帜,行经山野为什么不怕被匪徒劫道,毕竟是八百里快件,都是朝廷大事,这种信息肯定可以卖大钱。

那是因为凡是劫过道的,九族甚至恨不得祖宗十八代都给杀光。

所以驿卒可以单人单骑、白天黑夜驰骋在山林旷野,无人敢拦。

如眼前这位,路程中无论大小,排泄物都在马背上解决。

只要看他带汤挂水一路滴滴答答的,不用说这就是最紧急的,比八百里还急。

他直奔皇宫西华门附近的中军都督府。

到得门前,一头扑下来,栽倒在地,手里高举信件,双眼通红一句话说不出来,摇晃着手里铁箍火封的竹筒直掉眼泪。

侍卫看一眼竹筒,扯着嗓子用尽力气高呼:“西北八百里加急!快!报给徐将军!”

八个守卫赶紧上来搀扶。

驿卒一身尿骚、屎臭味,但没有任何人嫌弃他,亲人一样抱在怀里,扶着他往都督府去了。

中军都督府的人比谁都明白,一旦驿卒吃喝拉撒都在马背上,说明出了天大的事。

一丝一毫都耽误不得。

徐辉祖这些天日日当值,从来没有离开岗位。

听到西北加急,赶紧出来。

展开信件一看,徐辉祖虎躯一震,大步如风朝奉天殿去了。

司礼监太监从未见过徐辉祖如此慌张,再看他手里提着八百里加急的竹筒,赶紧一溜小跑在前引路。

宫女和太监纷纷避让两旁。

这边动静早就吸引了奉天殿里的大太监刘会,他站在丹墀上,问道:“徐大将军,出什么事了?”

徐辉祖将竹筒交给他,站在殿外丹墀上等候。

刘会禀报给老朱。

进殿后,只见老朱早已怒目圆睁,一把将信件扔在地上:“这群白眼狼,竟敢公然犯边!”

随后,刘会将战报内容宣读了一遍。

然后群臣才知道犯边是顾及颜面的说法,据信件上战报来看,东察合台跟大明已经正面交火一次,在大明境内。

东察合台一支铁鹞骑兵作战神勇,大获全胜。

当然不排除西北边防军较弱,在大明整体的北防策略中,大同宣府的兵力是最强的,和应天府的南京卫一样,都是大明的王牌军。其次才是蓟州和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