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谣风议与汉唐社会(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李传军
- 4580字
- 2024-10-23 17:45:37
第一节 为政以德:对循吏和良吏的赞颂歌谣
赞美型的歌谣是汉唐时期民众对当政官僚统治者施行仁政和礼仪教化或在乱世中能够保全民众的赞美。这类歌谣,在史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两汉时期,这类歌谣尤其众多。比如《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汉惠帝时,曹参代萧何为相国。初,刘邦与萧何定天下,法令已经明具。及曹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之法。政治清净,社会安定。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1]《后汉书·张堪传》记载,光武帝时期,张堪为渔阳太守,他“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2]《后汉书·朱晖传》载,朱晖字文季,建武年间任临淮太守。他“好节概,有所拔用,皆厉行士。其诸报怨,以义犯率,皆为求其理,多得生济。其不义之囚,即时僵仆。吏人畏爱,为之歌曰:‘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吏畏其威,人怀其惠。’”[3]《后汉书·张霸传》记载,张霸永元中为会稽太守,“霸始到越,贼未解,郡界不宁,乃移书开购,明用信赏,贼遂束手归附,不烦士卒之力。童谣曰:‘弃我戟,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4]《后汉书·杜师传》记载:南阳太守杜师,政治清平,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5]《列异记》记载:司隶校尉上党鲍子都(即鲍宣),及其子永、其孙昱,在汉代都曾经任司隶。鲍氏子孙三代在京师任司隶校尉时,都经常乘一匹骢马。故京师歌之曰:“鲍氏骢,三入司隶再入公,马虽瘦,行步工。”[6]《华阳国志》记载:“阎宪,字孟度,成固人也,名知人。为绵竹令,以礼让为化,民莫敢犯。男子杜成夜行,得遗物一囊,中有锦二十五匹。求其主,还之,曰:‘县有明君,何敢负其化。’童谣歌曰:‘阎尹赋政,既明且昶。去苛去辟,动以礼让。’”[7]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连年战火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因此,能够在乱世保全民众的官员,便受到了民众的赞扬。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转换频繁,门阀擅权、吏治腐败和统治者之间的斗争及南北政权的征战也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社会灾难。在这种情况下,造福一方的良吏和廉吏更为难得,因此,当时民众对官僚统治者的赞美就寄寓了更多的政治期许和愿望。如《殷氏世传》记载:殷褒在曹魏时期为荥阳令:“广筑学馆,会集朋徒,民知礼让,乃歌之云:‘荥阳令,有异政。修立学校人易性,令我子弟耻讼争。’”[8]《晋书·王祥传》记载:“汉末遭乱,(王祥)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于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9]《陶氏家传》记载:“陶汪,晋咸康中为宣城内史,君从父猷,先为之,君到郡,乃招隐逸,广开学舍,以此教民,民有向方者,则辟为掾吏,百姓歌之曰:‘人当勤学得主簿,谁使为之陶明府。’”[10]南朝刘宋时期,丘仲孚以功迁山阴令,“居职甚有声称。百姓谣曰:‘二傅、沈、刘,不如一丘。’前世傅琰父子、沈宪、刘玄明相继宰山阴,并有政绩,言仲孚皆过之”[11]。《梁书·陆襄传》记载,梁大通七年(533),吴郡人陆襄出为鄱阳内史,“时邻郡豫章、安成等守宰,案治党与,因求贿货,皆不得其实,或有善人尽室离祸,惟襄郡部枉直无滥。民作歌曰:‘鲜于平后善恶分,民无枉死,赖有陆君。’又有彭李二家,先因忿争,遂相诬告,襄引入内室,不加责诮,但和言解喻之,二人感恩,深自咎悔,乃为设酒食,令其尽欢,酒罢,同载而还,因相亲厚。民又歌曰:‘陆君政,无怨家,斗既罢,仇共车。’在政六年,郡中大治”[12]。北朝时期,赵郡人李孝伯,在北魏道武帝时期任赵郡太守时:“令行禁止,劫盗奔窜。太宗嘉之。并州丁零,数为山东之害,知曾能得百姓死力,惮不入境。贼于常山界得一死鹿,谓赵郡地也,贼长责之,还令送鹿故处。邻郡为之谣曰:‘诈作赵郡鹿,犹胜常山粟。’”[13]《北齐书·郑述祖传》记载:“郑述祖,字恭文,荥阳开封人……初,述祖父为光州,于城南小山起斋亭,刻石为记。述祖时年九岁。及为刺史,往寻旧迹,得一破石,有铭云:‘中岳先生郑道昭之白云堂。’述祖对之呜咽,悲动群僚。有人入市盗布,其父怒曰:‘何忍欺人君!’执之以归首,述祖特原之。自是之后,境内无盗。人歌之曰:‘大郑公,小郑公,相去五十载,风教犹尚同。’”[14]
《隋书·于仲文传》记载,于仲文字次武,任安固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牛。后得一牛,两家俱认,州郡久不能决。益州长史韩伯隽曰:“于安固少聪察,可令决之。”仲文曰:“此易解耳。”“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始州刺史屈突尚,宇文护之党也,先坐事下狱,无敢绳者。仲文至郡穷治,遂竟其狱。蜀中为之语曰:‘明断无双有于公。不避强御有次武。’”[15]《旧唐书·李岘传》载:“(李)岘,乐善下士,少有吏干。以门荫入仕,累迁高陵令,政术知名。特迁万年令、河南少尹、魏郡太守。入为金吾将军,迁将作监,改京兆府尹,所在皆著声绩。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其为政得人心如此。”[16]
《旧唐书·颜师古传》记载了颜师古的叔父颜游秦为官时,抚恤境内,敬让大行,百姓对他的品行和功绩的歌颂曰:“廉州颜有道,性行同庄老。爱人如赤子,不杀非时草。”[17]《旧唐书·薛大鼎传》记载唐高宗永徽元年,薛大鼎为沧州刺史,界内有无棣河,隋末填废。大鼎奏开之,引鱼盐于海。百姓歌之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18]薛大鼎重新开通了隋末被填废的无棣河,使一条废弃的河道重新通航行船,以舟楫之利替代了昔日艰苦的徒步跋涉,把沧海里的鱼盐之利带给人民,于是沧州百姓以歌谣赞扬他的惠政。
高宗武则天当政时期,特别是武则天当朝时期,固然以任用酷吏、翦除宗室、酷虐大臣闻名于后世,但如果我们仔细收集梳理那个时期的歌谣风议,就会发现,也有一部分歌谣是赞美武则天时期的官员,赞扬其发现、拔擢的人才的。
《旧唐书·卢从愿传》载:“高宗时裴行俭、马载为吏部,最为称职。及是,从愿与李朝隐同时典选,亦有美誉。时人称曰:吏部前有马、裴,后有卢、李。”[19]按吏部选举是建立国家官僚体系的基础,史载裴行俭“咸亨初,官名复旧,改为吏部侍郎,与李敬玄为贰,同时典选十余年,甚有能名,时人称为裴、李。行俭始设长名姓历榜,引铨注法,又定州县升降、官资高下,以为故事”[20]。按《新唐书·选举志》记载:“高宗总章二年,司列少常伯裴行俭始设长名榜,引铨注法,复定州县升降为八等,其三京、五府、都护、都督府,悉有差次,量官资授之。其后李敬玄为少常伯,委事于员外郎张仁祎,仁祎又造姓历,改状样、铨历等程式,而铨总之法密矣……(武后)务收人心,士无贤不肖,多所进奖。长安二年,举人授拾遗、补阙、御史、著作佐郎、大理评事、卫佐凡百余人。明年,引见风俗使,举人悉授试官,高者至凤阁舍人、给事中,次员外郎、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21]可见,武则天时期,对人才选拔是广揽博收的,大规模地不拘一格地选拔官吏,是对旧官僚系统的一种整体性更新,既为其擅权专政服务,也为盛唐时期的国家治理奠定了人才基础。
武则天善于拔擢人才,还有张嘉贞为例证。据《新唐书·张嘉贞传》载:“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事有未决,病之,问吏曰:‘若颇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贞对。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后曰:‘朕宁无一官自进贤邪?’召嘉贞见内殿;以帘自鄣。嘉贞仪止秀伟,奏对偘偘,后异之……诏上帘,引拜监察御史,擢循宪司勋郎中,酬其得人。”[22]张嘉贞其人为官为人如何呢?其本传记载:“嘉贞性简疏,与人不疑,内旷如也,或时以此失。有嗜进者,汲引之,能以恩终始。所荐中书舍人苗延嗣、吕太一,考功员外郎员嘉静,殿中侍御史崔训,皆位清要,日与议政事。故当时语曰:‘令君四俊,苗、吕、崔、员。’……嘉贞虽贵,不立田园。有劝之者,答曰:‘吾尝相国矣,未死,岂有饥寒忧?若以谴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23]
《旧唐书·郝处俊传》载:“处俊性俭素,土木形骸,自参综朝政,每与上言议,必引经籍以应对,多有匡益,甚得大臣之体。侍中、平恩公许圉师,即处俊之舅,早同州里,俱宦达于时。又其乡人田氏、彭氏,以殖货见称。有彭志筠,显庆中,上表请以家绢布二万段助军,诏受其绢万匹,特授奉议郎,仍布告天下。故江、淮间语曰:‘贵如许、郝,富若田、彭。’”[24]这一方面记载郝处俊作风朴素,行止得体,另一方面也说明高宗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发达,涌现了很多富可敌国的大商人,手工业也很发达。
《大唐新语》记载了一个笑谈:“李义府尝赋诗曰:‘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乃为诗曰:‘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人谓之谚曰:‘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25]虽是笑谈,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李义府当时享有名士的美名,所作诗歌文辞俱佳,所以才被人剽窃改编。
《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谓苏武、李陵也。”[26]这是唐代学者对宋之问、沈佺期的称赞,认为他们所作的诗,可以声名并列,与汉代名臣苏武与李陵的齐名相似。“比肩”,指声望、地位相等,这里指沈、宋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可以比肩齐名。按沈佺期(约656——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人,唐代著名诗人。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沈佺期、宋之问享誉诗坛的时候,也正值武则天当政的时候。
《太平广记·画二》记载:“阎立本:唐太宗朝,官位至重,与兄立德齐名。尝奉诏写太宗真容,后有佳手,传写于玄都观东殿前间,以镇九五冈之气,犹可以仰神武之英威也。立德创《职贡图》,异方人物,诡怪之状。立本画国王粉本在人间。昔南北两朝名手,不足过也……有《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等图,亦辉映前古……俗传慈恩画功臣,杂手成色,不见其踪。其人物鞍马、冠冕车服,皆神也……太宗尝与侍臣泛春苑,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太宗击赏数四,诏座者为咏,召阎立本写之。阁外传呼云:‘画师阎立本。’时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临池侧,手挥丹青,不堪愧赧……至高宗朝,阎立本为右丞相,姜恪以边将立功为左相。又以年饥,放国子学生归,又限令史通一经。时人为之语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台令史明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