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邪魔乱道,叛徒永存

【可以说赵匡胤如此精妙老辣的布了3年的局,才真正意义上的解决掉了从中晚唐遗留下来的骄兵悍将之患,从而使中国历史走出了五代乱局,开辟了大宋的300年江山。】

【所以看到现现在,你再回到开头,你觉得一个杯酒释兵权就能解决问题?】

【你是不是也觉得可笑?】

【之前我讲赵匡胤说杯酒释兵权是假的,有多少人骂我呀,说我胡说八道,说我太年轻了,看不到杯酒释兵权的背后其实是赵匡胤硬实力的体现。】

【这就是典型的自作聪明,就自己凭空讲一个结论,然后自己给自己解释。】

【那在赵匡胤之前,唐宪宗、朱温、李存勖、柴荣,你告诉我哪个没有实力?】

【这个世界是很复杂的,有些问题还真不是单凭实力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你用到智慧。】

……

李纯、朱温、李存勖、柴荣四人纷纷望着天幕大怒。

什么意思?

骂我们蠢是不是?

若非天幕不是人,就凭这话他们非得把天幕五马分尸不可!

但他们又纷纷行动起来,连忙下令召集手下文臣,要把赵匡胤这套计谋复制借鉴过来。

虽然不能完全照搬,但此计本质还是离间计,因地制宜的改造他们还是会的。

虽然天幕是全华夏播放的,那些藩镇节度使和士兵也会看到,但他们完全不慌。

因为这是阳谋,即使被知道了,敌人也不得不从,必定会按照你设下的套路走,最后自取灭亡。

尤其这种利用人性弱点的阳谋最难防范,毕竟工贼在哪个年代都不会缺,世界上永远会有叛徒。

……

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时期

北伐契丹途中,已经连取瀛洲、莫州、易州的后周大军压境,士气如虹,下一步便准备收复幽州。

柴荣立于中军帐前,目光如炬,虎视北方,心中豪情万丈。

“契丹蛮夷,不足挂齿!看朕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十六州!”

然而就在这此时,天幕却突然讲到赵匡胤的事迹,柴荣大惊,这不是他的心腹爱将吗!

赵匡胤这小子后来居然称帝了?

莫非,我大周也步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的后尘?!

柴荣思绪如电,可天幕却不会停止。

天幕之上,光影交错,一幅幅画面如走马灯般掠过,最终定格在一位身着黄袍的将领身上。

那将领英姿勃发,眉宇间透露出一股不凡之气,正是他的心腹大将赵匡胤。

画面中的赵匡胤,正被众将士簇拥,黄袍加身,登基称帝,一副君临天下的气派。

柴荣见状,心中大惊,果然如此!

“嘎嘎嘎~”

他脸色瞬间阴沉如水,一双眼睛瞪的像铜铃一般,紧握着拳头怒喝道:“赵匡胤,你竟敢背叛我!”声音在军营中回荡,惊起一群飞鸟。

众将士见状,纷纷围拢过来,面露惊疑之色,他们不明所以,只知天幕所现,定是天启!

柴荣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的心情,他凝视着天幕,试图从中看出更多端倪。

只见天幕上的赵匡胤,正运筹帷幄,智勇双全,用计逐步解决困扰华夏近两百年的藩镇割据问题。

那画面中的赵匡胤,既威严又睿智,仿佛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柴荣看着这一幕,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复杂的情感。

他喃喃自语道:“赵匡胤啊赵匡胤,没想到你竟有如此手段,能解决令我也头疼无比的难题。

罢了,若你真能一统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也算是对得起这身黄袍了。”

此时,天幕上的画面已经转换,赵匡胤正端坐在龙椅上,处理着朝政,那模样俨然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柴荣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他既为赵匡胤的背叛感到愤怒,又为他的才能感到钦佩。

柴荣站在原地,目光深邃,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片刻后,他转过身来,对众将士说道:“天幕所现,或有天数。但吾等身为将士,当以国家为重,百姓为先。赵匡胤之事,日后自有定论。如今北伐在即,吾等当齐心协力,驱除鞑虏!”

“驱除鞑虏,克复中原!”

“天佑大周,天诛契丹!”

“……”

众将士闻言,纷纷热血回应。

柴荣看着众将士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挥动马鞭,高声喊道:“出征,收复燕云!”

……

【这也就是为什么赵方胤可以成为宋太祖,而你却只能在网上没完没了的跟我抬这种杠。】

【其实在这之前,不止一位网友想让我讲赵匡胤了。】

【然后大家的话术也很一致啊,都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宋太祖是否不配合前三个并列?】

【这我就不下结论了。】

【只是我想说,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好把它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评论,否则就是耍流氓。】

【一个历史人物的影响力,以我之见最多往后延二三十年,再往后就跟他没关系了。】

【就比如说孔子说是儒家思想2000年,可那2000年的儒家思想真的是孔子本人的思想吗?】

【不是吧?不过是借壳上世,假托孔子之名搞得自己的思想罢了。】

……

春秋

周游列国途中

孔子望着天幕瞳孔地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看到了什么?

天幕说“儒家思想两千年,可两千年的儒家思想真的是孔子的吗?”

这令他又喜又惧。

喜的是后世认同儒家思想,沿用了两千年,惧的是两千年的儒家思想恐怕已经被扭曲的面目全非,已非自己的初衷。

他不由想到了自己在鲁国任职大司寇时诛杀少正卯,少正卯死前说的话。

“今日我虽死,但我的弟子门徒们都还活着,而你,终有一天也会死!”

“在你死后,这世间的正邪善恶,就没有人能辨别真伪!”

“到那个时候,我叫我的门徒们,进入你的门下,穿你的儒袍,着你的儒冠,篡改你的典籍,修改你的文字,曲解你的道理,破坏你定下的法度,叫这世间所有的人,都来信奉和读我的书,用我的道理,做我今日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而一切罪孽都将加于你身!”

孔子念及此处,悲从心来,仰天长叹:“无怪后世生乱乎。邪魔乱道,周礼已逝,吾理已逝!诛朝中贼易,诛人心贼难。后世之罪皆我之过也,我是千古罪人啊!!”

“呜呼~悲哉~”

两行清泪不由自他沟壑纵横的脸上淌下。

泪水如同一汪溪水经过干裂的荒田,经过了,却没有滋养它。

终究,终究还是如此吗?

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他为之奔走的一切,到头终究成为一场空谈了吗?

那他如今周游列国还有什么意义?

罢了罢了,我便归隐田园,做一普通的教书夫子吧。

我本陬邑失怙,天下与我何加焉?

想通这一切,孔子哑然失笑,沙哑着嗓子对众弟子说道:“尔等散去吧,周礼救不了天下,儒家也救不了天下,仁义已死,礼崩乐坏,人心险恶,覆水难收,你们各自散去,自谋出路吧,为师,也累了~”

众弟子自然也不是蠢人,早就想明白天幕所说的意思,而孔子诛少正卯时,他们很多人也在场,自然也联想到了少正卯遗言,一个个都失魂落魄,呆若木鸡,彷佛灵魂被抽干了一样。

“咚!”

颜回跪在地上,声音哽咽,眼中满是绝望与不舍:“夫子,可您曾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虽知前路艰难,却愿随您一同点燃这份火光。如今,难道真要放弃这传承千年的理想,让周礼与儒者之道就此消逝吗?弟子不甘,弟子不愿啊!”

孔子望着颜回,这位最令他得意的弟子,眼中闪过难言的复杂情绪,为师都已放弃,你又何必苦苦纠缠呢?

他缓缓摇头,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回儿,为师亦心有不甘,但世事无常,人力有时而穷。儒者之道,重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若这世间之人,心已不古,意已不诚,纵有万般学问,又何以治之?

为师希望你们能明白,真正的儒者,不在于形式上的传承,而在于内心的坚守与对仁义礼智信的追求。只要世上尚有崇尚仁义之人,那儒家就不会真正消失。”

此时,其他弟子也陆续回过神来,子路性情直率忠厚,第一个站出来,虽然心中同样沉重,却仍试图振奋士气:

“夫子,我们虽不能改变所有人的想法,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光,就能照亮一部分人前行的路。您常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弟子愿做那固穷之君子,哪怕前路再难,也要将儒家之道坚持下去!”

子贡则显得更加深沉,他走到孔子身旁,轻声说道:“夫子,学生以为,我儒家之道之所以能在后世流传两千年,正是因为对道德的追求与包容。

儒家或许在流传过程中有所变形,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有一日能拨乱反正,恢复儒家之真谛。学生愿随夫子,继续弘扬儒道,哪怕只是一星微火,亦可燎原。”

众弟子闻言纷纷点头,望着孔子,眼中重燃起了希冀的光芒。

“是啊,夫子,我们不辞辛劳跟随您,不就是为了传播儒道,恢复周礼,你怎能先一步弃我们而去啊!”

“夫子,带领大家走完这一回吧!”

“夫子若去,苍生奈何?”

孔子见众弟子纷纷劝言挽留,一颗灰败的心也稍感宽慰,这些弟子都是他培养出来的火种,焚尽这堕落乱世的火种啊。

他轻抚胡须,眼中闪着名为希望的光芒,语气再次坚定起来:“尔等既有此心,为师亦感欣慰。记住,真正的学问,不在于外在的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平静。无论未来如何,都要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克己复礼,方不负儒者之名。”

“子路,启程,去卫国!”

“啪!”

“驾!”

“好嘞,夫子坐稳了。”

……

【同理,赵匡胤死后宋朝的弱势,我觉得不能说赵匡胤完全没责任。】

【但至少这个责任我觉得可以说道,说道的。】

【就是比如说重文轻武啊。】

【我刚才也描述了五代十国就是这么个时代,武人的地位过高了,高的有点溢出来了。】

【反而是文人而不值钱。所以站在赵匡胤当时的视角来看,他重文抑武错了吗?】

【你武将地位过高了,是压一压,你文人地位太低了,我提一提。】

【按他本人的意思,那他肯定不是说要重文轻武,而是文武并重。】

【所以在宋初,太祖太宗时期,宋朝武将的地位并不比文官地位低,甚至因为经常打仗,他们还相对受重视。】

【是到了宋真宗之后啊,国家大体上安宁下来,才慢慢发展为文尊武卑。】

〈泰山:什么玩意,别来啊![狗头][狗头]〉

〈泰山:我脏了[狗头]〉

〈这位更是重量级,打赢了还赔钱的属实前无古人了[滑稽]〉

【而这肯定不是赵匡胤当年能想到的。】

【在我看来,赵匡胤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很好的完成了历史交给他的任务。】

【他带着中国人走出了长达200多年的骄兵悍将困局,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治时代。】

【纵然不是sss级神君,但杀入前十作为ss级的帝王还是绰绰有余的吧?】

……

明朝.太祖时期

朱元璋和太子朱标正在处理政务,见天幕对赵匡胤做出总结,重新消失不见。

朱元璋看罢,不禁点头称赞,对一旁朱标说道:“宋太祖赵匡胤,确实是一代豪杰。平藩镇而一天下,终结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乱世,为天下苍生带来太平。

虽然不知道这sss是和ss是啥意思,但应该是种评分等级吧?天幕都说赵匡胤能入历代帝王前十,倒也算有几分道理。”

伏案理政的朱标抬头恭维道:“父皇所言极是。宋太祖赵匡胤,颇有仁心。他得天下而不杀功臣,文官谏言亦不杀之,实乃难得。且宋太祖重视文教,改革科举,使得天下士子得以施展才华,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才有后来宋朝之文盛。如此作为,确实算得上一代明君。”

朱元璋闻言,微微一笑:“标儿,你如此夸赞那宋太祖,那与为父相比,他又如何?”

朱标想了想,自是知道朱元璋所想,遂道:“父皇与宋太祖,皆是千古难遇的明君。

但父皇驱除鞑虏,结束400年南北分裂,一统天下,建立大明,可谓再造中华。其后更是开创洪武之治,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库充盈,功绩之大可谓远迈汉唐。相比之下,宋太祖虽也有诸多功绩,但终究还是稍逊一筹。”

朱元璋听了朱标的话,心中甚是满意。他拍了拍朱标的肩膀,道:“标儿,你能如此看待,为父很是欣慰。但切记,为君者,当以天下苍生为重,不可有丝毫懈怠。

赵匡胤虽好,但他也有不足之处,终宋一朝虽无强臣悍将,但过分打压武将却也丢了血性。

你的仁慈宽厚,勤政爱民,为父是看在眼里的,但我大明天子,却不能忘了江山是如何得来的,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感到朱元璋深情流露的训诫,朱标重重点头:“儿臣明白,江山难得更难守,儿臣必定谨记父皇教诲。”

......

唐朝.太宗时期

太极宫内,李世民、长孙皇后与太子李承乾三人,处理完朝政后,围坐于大殿一侧,品茶论史,教导李承乾着治国之道。

天幕缓缓降下,其上显现出对赵匡胤的总结与评价,言辞间既有赞誉,亦有反思。

李世民看完天幕,感慨道:“宋祖赵匡胤,确实可为一代雄主。能终结藩镇乱世,一统天下,难怪后世人认为其功绩足以与朕及秦皇汉武并列。

然则,天幕所言,宋朝因惧五代武人乱政之风,矫枉过正,重文轻武,致使国势渐弱,指望真可为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长孙皇后目光温柔,附和道:“陛下所言极是。从古至今,兴衰更替,自有其规律。

这宋祖开创宋朝,本意或在于平衡文武,然时移世易,后世子孙未能坚守其初心,以致文尊武卑,国势日衰,我大唐也要记住这教训,不可重蹈覆辙。

不过,从宋祖的治国理念中,臣妾也不难看出他对于文治的重视,这或许是他能够开创太平盛世的重要原因,我大唐或可学习一二,广纳贤才。”

李承乾在一旁思索,他抬头望向李世民,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父皇,儿臣有一事不明。宋太祖虽重文轻武,但其文治究竟有何独到之处,竟能让天幕如此夸赞?儿臣斗胆,想请父皇指点一二。”

李世民闻言有些尴尬,这他哪知道怎么回事,天幕又没说赵匡胤怎么执政的,只得强道:“所谓文治,不过是广兴教化。

为君者,若能推行教化,广纳贤才,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使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百姓富足,便可称为明君了。

宋太祖的文治再独特,也不过实在这些这些螺狮壳里做道场,万变不离其宗。”

李承乾做恍然大悟状,拱手道:“儿臣受教了。”

长孙皇后坐在一旁看的捂嘴轻笑。

……

北宋.太祖时期

天牢内,赵匡胤面如锅底,看着天幕心情差到极点,天幕放完,他也算是明白了。

自己死后,二弟赵光义登基了,赵光义还算有些血性,起码还带兵打仗了。

可赵光义的后代就是软蛋,离谱到他都相信这是正常人能做出来的?

打赢了敌人还赔钱?而且彻底重文抑武,压制武将,导致大宋军力逐渐变弱,最后被的只剩半壁江山,成为后人嘴中的南宋,彻底偏安一隅。

赵匡胤越想越气,自己好好的大宋,就被赵光义和他的后人搞成这样,恨不得灭他九族啊!

“啊!”

他一鞭子抽到昏死的赵光义身上,对一旁的潘美下令道:“仲询,将赵光义的后代全部抓来陪他们老子!这群害人害国的孽种,千万不能放出去!”

……

秦朝

嬴政驾车正从琅琊返回咸阳,看着天幕不屑一笑:“就这也敢和朕并列?因噎废食,自废武功,徒留笑柄尔,怪不得最后被人打的只剩半壁江山。”

一旁车上的李斯恭维道:“陛下圣明,我大秦以耕战立国,以法治国,君臣上下一心,岂是那后世宋朝能比的。”

“哈哈,这是自然,我大秦岂是那宋朝可比?如今朕得无始大帝福德,日夜祭拜,定可让我大秦功业更加辉煌!

朕定要让我大秦的威名,传遍四海,让后世子孙都铭记朕的功绩!”嬴政豪情万丈地说道。

……

清朝.乾隆时期

乾隆爷端坐乾清宫光明正大牌匾之下,看着天幕弹幕所说的泰山,心中难受异常。

可恶的赵恒,你什么档次也配封禅泰山?

朕的十一全武功啊,就这么没了!

活该你宋朝皇陵被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