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有十个儿子,其中六个早夭,一个因“放纵不谨”削了宗籍,一个过继给果亲王胤礼,剩下的两个是乾隆与和亲王弘昼。
乾隆名弘历,排行第四,为熹妃钮祜禄氏所生。和亲王排行第五,为裕妃耿氏所生。
雍正的正宫皇后乌拉纳喇氏,没有生下儿子。
乾隆是历史上最有福气的人物之一,生下来便颇受祖父与父亲喜欢,一辈子无忧无虑,当了整整六十年零几个月的太平皇帝,却一有机会便打仗,打了十次,虽不是次次打胜,倒都能挣到一些面子,终于很得意地自封为“十全老人”,把皇帝的位置赏给儿子嘉庆,过几年“太上皇”的瘾,实权仍旧操在自己之手。
比起雍正来,乾隆真是幸运得多。雍正有那么多面目狰狞的兄弟,而乾隆只有一个纨绔子弟式的和亲工弘昼,作为皇位的竞争者。
弘昼的母亲裕妃耿氏是汉人(可能是“汉军旗人”),出身无考,虽未必十分微贱,但也绝不是皇亲国戚。
乾隆的母亲熹妃钮祜[hu]禄氏,却是四品典仪官凌柱的女儿,颇称得上“大家闺秀”四字。钮祜禄氏产生过开国元勋额亦都、大将图尔格、大臣遏必隆、皇后(康熙的第二个正宫,谥为“孝昭仁皇后”)。
也有人说,乾隆并非雍正与熹妃钮祜禄氏所生,他的真正父母是陈阁老(世倌)及其夫人。这也不过是民间的一种传说而已。陈世倌是浙江海宁人,在康熙四十二年考中进士,改庶吉士,其后担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当了顺天学政,丁忧回家,在家住了两年,被召任内阁学士,于雍正二年出为山东巡抚。其后在乾隆朝中历升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在乾隆十三年被革职。乾隆骂他“卑琐”。到乾隆十六年,他再度入阁,于二十二年病死在任上。
依照现今所能有的材料,我们不能相信乾隆是陈世倌的儿子。乾隆诚然去过海宁观潮,也到了陈世倌的花园中去赏玩过,但不像是专诚拜见亲生父母的。
我想,这传说的来源,也许是由于另一位钮祜禄氏女子图尔格的女儿、郡王尼堪的幅晋,的的确确演过类似“狸描换太子”的活剧。这一位福晋自己不能生育,便借了家中一个老妈子的儿子冒功。这把戏其后被人戳穿,弄得许多人(包括图尔格的弟弟遏必隆)均受了处罚。
当时北京城内的大大小小人家,一定很对这件事感兴趣,便当作一件重大的社会新闻谈来谈去。淡得久了,传得远了,这新闻便变了质,走了样。于是,福晋钮祜禄氏变成了皇妃钮祜禄氏,尼堪变成了雍正,老妈子变成了陈阁老的夫人,老妈子的儿子变成了乾隆。
我这一种想法,也不过是一个假定。在没有找到证据以前,这个小小的假定也始终只是一个假定而已。
乾隆即位之时,虚岁二十五,实岁二十四(生于康熙五十年(1712年)),年纪还轻。雍正即位之时,虚岁四十五,实岁四十四,已经是饱经世故的中年人了。
就政治家应备的资格而论,雍正比乾隆高。然而乾隆是一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成见不多。因此之故,其初年的用人行政颇有可观。
在血统上,乾隆比康熙、雍正更远于汉,只有八分之一的汗血;在文化上,他是一个十足的汉人型君主。他喜欢作诗,喜欢写字。据说他一生写过十几万首诗;其中,有不少是别人代作的,但他自己能作,也是事实,不过作得无甚意境而已。他写的字,猛看像赵孟頫,细看也看不出有哪一点足以证明他生平所最想模仿的是董其昌。
然而雍正不杀曾静、张熙,并且特地编著了一部《大义觉迷录》,颁行全国,用“理论”来说服汉人。乾隆于即位不久,便在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将曾、张二人凌迟处死。其后,又把《大义觉迷录》全数收回,列为禁书,不仅是停止宣讲,而且不许人民私自抄存或阅读。在他当皇帝的六十年中,文字狱比康熙、雍正两朝多过若干倍,而且所惩治的对象绝无像吕留良之明明白白反清的著作,均只是一字一句触犯了他的忌讳而已。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东台举人徐述夔写过两句这样的诗:“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乾隆硬说这是“反清复明”,把徐述夔和已死的儿子徐怀祖戮尸,两个活着的孙子徐食田、徐食书砍头。刻诗时的两个校对人员与疏于防察的布政使陶易、幕僚陆炎,也砍头。
任何人,凡是写出了“虏”字、“夷”字、“胡”字,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鄂尔泰的儿子鄂昌,写了一首《塞上吟》,称蒙古人为“胡儿”,被乾隆赐令自尽。正因为鄂昌自己是满人,乾隆更恨他“忘本”。
乾隆自己的汉文,可说是相当好,却在杀了鄂昌以后,严厉禁止“八旗满人”学习汉文。
站在清朝立场,那一位率领文武百官在南京出城向清军迎降的钱谦益,该是值得奖励与表彰的“一代大儒”了,却为了遗著之中对满洲语有所讥讽,触怒乾隆。乾隆下旨将他的《初学集》,《有学集》毁版;并且叫人写一部《贰臣传》,钱谦益列入其中,叙说钱谦益如何效忠于明,叫他遗臭万年。
乾隆不许汉人目清室为“夷狄”,同时又做出这样多的“自外于中国”的事,可谓矛盾之至。
雍正之很,雍正之大权独揽,自然很值得批评,然而雍正倒是心口如一地要做中国的一个好皇帝。乾隆呢,只想做一个“大皇帝”,把中国作为他的“大帝国”的一部分,而不是最高、最重要的部分,“满洲”才是最高、最重要的部分。
关于乾隆的私生活,民国以来的演义家“创作”很多,可惜多半是荒诞不经,信口乱扯。结果,所写的不是乾隆,倒是演义家自己。称这种演义家为历史小说家,实在是既侮辱了历史,也侮辱了小说。
乾隆标榜程、朱,他诚然在行为上距离程、朱的标准极远,但也绝不是荒淫得像隋炀帝那样的人。他不过是好旅行,爱山水,贪吃,也偶尔征歌选色。
他先后有两个皇后:一是富察氏,一是乌拉纳喇氏。富察氏生于乾隆二年(1737年),死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享年三十七岁,谥为孝贤皇后。她随从乾隆“南巡”,“崩于德州舟次”。究竟是否自杀,很值得考证。有人说她见到乾隆眷恋土娼,向乾隆苦谏,乾隆不听,反而骂了她一顿,她就一气而跳到了运河里去。在她死后,乾隆作了一篇《述悲赋》来悼念她,赋中也确有忏悔的句子:“聿当春而启辔,随予驾以东临。抱轻疾兮念众劳,促归程兮变故遭……切自尤兮不可追,论生平兮定于此,影与形兮难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
乌拉纳喇氏本是一个“侧福晋”,于乾隆即位以后封为“娴妃”,在孝贤皇后死后被升为皇贵妃,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为皇后。她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随乾隆“南巡”,到了杭州,在杭州“忤旨”。怎样“忤旨”,官方的材料不敢明说。我们不妨假定,也是为了劝乾隆早一点回京城去。这乌拉纳喇氏个性刚强,在忤了旨以后,又剪了她的美丽的头发(似乎是表示不再希冀乾隆的宠爱,或有心当尼姑)。乾隆听说她剪发,大怒,下旨叫她先回。到了第二年夏天,她郁郁而死。死时,乾隆吩咐:按照皇贵妃的例子治丧。当然更说不上作一篇什么赋来表示哀痛了。
乌拉纳喇氏死时,年纪多大,史无明文,总在四十几岁光景,渐至年老色衰之时。她不曾生下儿女。孝贤皇后却留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名叫永琏、永琮;女儿下嫁了色布腾巴尔珠尔。
另一个妃子姓魏,是汉人,被“抬(举)入满洲旗”,氏上加一个“佳”字,改姓魏佳氏。父亲是“内管领”魏清泰。她初进宫时,只是个贵人,其后升入“嫔”的一级,封为“令嫔”,不久又升为贵妃,封为“令贵妃”,乾隆三十年乌拉纳喇氏皇后失宠,她被升为“皇贵妃”。这时候,她的儿子永琰,年龄已是虚岁六岁。永琰其后做了皇帝(嘉庆),改名颙琰。
此外,尚有五位普通的贵妃,其中四位是汉人:高氏、苏氏、陆氏、金氏。在这四位之中,只有高氏一人来历分明,她是大学士高斌的女儿。其余的三人,无考。
一位满人贵妃,与孝贤皇后同姓,也是富察氏,不知是否为皇后的近亲。
这五人,除了陆氏以外,均是乾隆尚为皇子之时便娶了过来的,不像是来自江南的小家碧玉。史料说:陆氏抚育过嘉庆,嘉庆在继位以后对她特别好。嘉庆的母亲魏贵妃,死于乾隆四十年,那时候嘉庆已经有十六岁。
在若干其他的妃、嫔、贵人、常在等等之中,有汉人,也有满人。最重要的却是一位回人容妃和卓氏。她便是顶有名的“香妃”,容我在谈到平定回部之时再为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