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炼钢

“都远离,这反应很激烈。”

炼铁成功,接下来就是炼钢。

大明的炼钢技术还要分两步走,首先将炼好的生铁放入另一个炒炉中搅拌,同时吹入空气,使其炼成熟铁(碳含量极低)。接着让熟铁和生铁混合,生产出含碳量适合的钢铁。

但因为生铁中碳含量有高有低,所以生产出来的钢只是钢,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都有,有时候还会因为把控不稳生产出较低碳含量的生铁,并不能百分百炼钢成功。

朱雄英并不知道具体的炼钢工艺,无法按照后世的工艺炼钢,只能利用当下的工艺改进,好在他脑子里有修仙世界的知识,这里面有炼器的知识。

按照炼器的方法,朱雄英首先做了实验,选择生铁、熟铁和钢材各做几个试验,找到了炼钢的方法。

选用熟铁,然后放入一定量的灵石捶打,配合石灰石作溶剂,就能产出高质量的钢材,而且灵石用量不同可以稳定控制钢中的碳含量。

这其实和渗碳工艺差不多,原理同样是在熟铁中加入碳来改变碳含量。

同时又因为灵石的特性,会改善钢材的品质,使其更优秀。

有了这个成功的经历,后续炼钢就简单了。

首先炼生铁,再炼熟铁,最后加灵石。

生铁工艺有现成的,稍微改进下就行了,熟铁倒是需要大幅改进。原本熟铁工艺需要人工搅拌,效率低下,搅拌工死亡率极高,一般用死囚、战俘,不适合大规模炼制。

刚开始朱雄英没有头绪,有了鼓风机后发现了方法。

以前炒钢用风箱吹风,风断断续续没看出来,有了连续的风加入,工匠们发现不需要搅拌铁水也会剧烈反应,甚至不需要再另外加热。

于是工匠手工打了一个大鼓风机,配合大炒炉,果然试验很成功,而且炼熟铁速度飞快,就是当时用的冷风,熟铁有好有坏,并没有成功,加上火窑热风就成功了。

此外炼熟铁不比一次性炼钢,不需要掌控钢水中的碳含量,不需要精确控制各种变量,只要吹到不再反应,直接把所有碳吹光就行,大大降低工艺难度。

同时让生铁原材料的碳含量不再有具体需求,什么生铁都能炼。这也让炼生铁的工艺难度相对降低,大量使用木炭不再是问题。

炼熟铁成功了,倒是炼钢有些麻烦。

若直接在炼熟铁的炉子里加入灵石,无法确保灵石混合均匀,容易使上层碳含量太高、底部碳含量太低,炼钢失败。

必须将熟铁倒入其他容器,倒入的同时加入灵石,如此才能确保钢材品质和碳含量。

因为最后一步刚刚试验成功,还没有配套的设备,当下还需要人工,所以钢产量并不多。

当然这是对比后世钢铁厂,对比大明已经是极其重大的提升,按照黄大山的计算,此时六合钢厂每天可产钢十吨。

每天十吨,每年三千多吨已大大超过大明钢铁年产量,要知道大明的铁产量才八九千吨。

要是将最后一步灵石混合改良成机器自动,年产一万吨钢材不成问题,而且有了成体系的炼钢工艺,想要扩产轻而易举,只要有足够的炼钢工人和原材料,钢要多少有多少。

因当下步枪等需求铁多钢少,朱雄英让六合钢厂首先扩建炼铁车间,多炼熟铁。

“两千万斤?生铁还是熟铁?”

“一万钧!钢!”

将来所有东西都会成倍增加,斤这个计量单位已不足用,所以朱雄英把钧拿了出来,并加以改进。

原本一钧等于三十斤,改进后的钧等于两千斤,与后世吨差不多(此时一斤大约600克,实际钧比吨重,可以大致理解成吨,以后也会写成吨)。

“好!乖孙,算你一功。”

朱元璋还没有意识到钢产量提高的重大意义,这不能怪他,因为大明此时用铁的地方并不多,每年铁厂产的铁都过剩,又不能存在仓库等它生锈,朱元璋都有过关闭铁厂,降低产量的想法。

朱雄英不想多做解释,随着灵气革命加深,工业制品增多,朱元璋会明白的。

“乖孙,人已经到了,你要抓紧练兵。”

“是,孙儿这就去军营。”

亲自关注军队朱雄英才知道有些东西不需要他发明,例如将领与士兵分离制度。

将领过多干预士兵,长时间统领同一支军队等等,很容易养出山头、军阀,朱元璋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将练兵和统军分开,也就是卫所制度。

士兵在各卫所屯田训练,需要作战时将领抽调一批卫所参战,作战结束后将领交令,士兵各回各家。

如此几乎杜绝军阀化,一直到明中期卫所制度败坏前都没有产生军阀。

能有如此先进的制度,离不开大明军队对中层军官的培养,以及军队战术的规范化,这是优点也是缺点。

优点是有大量成熟、优秀的中层军官,士兵训练项目相同,战术相同,作战时号令统一、如臂使指。

缺点是中层军官权力加大,一旦没了制约的制度,很容易脱离掌控。

原历史大明就是因为少了对中层军官的制衡,加上军官世袭,导致军户成为他们的私产,卫所屯田成为军官私田,最终令卫所制度败坏。

好在此时还是明初,各卫所运转正常,朱元璋调兵不需要太多麻烦,从各卫所抽调精兵强将就行。

因为要训练火器,朱元璋从京营的三大营中抽调一万人交给朱雄英组建新军,倒是参与新军训练的将领很有意思。

徐达,大明第一武将,也是老一辈将领第一人。正妻谢氏乃朱元璋之侄朱文正妻妹,长女嫁燕王,朱家姻亲。

沐英,永镇西南,朱元璋义子。

蓝玉,中生代将领第一人。太子朱标舅舅,朱家姻亲。

傅友德,中生代将领,屡立战功。将来他的儿子会娶公主,朱家姻亲。

耿炳文,中生代将领,骁勇善战。将来他的儿子会娶朱标的女儿,朱家姻亲。

郭兴、郭英兄弟,中生代、新生代将领,征战南北。姐妹嫁朱元璋为宁妃,郭英的儿子将来也会娶公主,朱家姻亲。

可以说朱元璋给朱雄英调来的将领都是自己人,且多是朱标心腹,确保他们不会轻视年幼的朱雄英。

这些人不轻视归不轻视,该展现的手段朱雄英不会忽略。

用其他关系维系的关系到底不是那么稳固,直接联系才安稳。

朱雄英打算让他们见识自身的伟力,也能让他们之后安心修炼武功,免得有抵触心理。

修炼武功之事朱雄英事先告诉过朱元璋,得到朱元璋的应允,朱元璋派来新军的将领都是姻亲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