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戴良论

“陆氏学院,陆居仁?哼,又是个腐儒!”

“殿下?”

“笔墨纸砚伺候,喜欢邀名买望,我就断了你的根!”

“戴良论?”喜子很是疑惑,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殿下?”

戴良,元末明初人,坚持不出仕明朝,朱元璋几次征召都严词拒绝,惹怒朱元璋把人关了起来,戴良自杀明志,被士人歌颂。

“莫要多言!”

“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天下者,公天下也,非一姓之私,君亦当循天下之公。

夷夏者,义之犹严者。不以一时之君臣,废古今夷夏之通义也。败类之儒,鬻道统于夷狄盗贼而使窃。岂不知中国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

宋之腐儒,言必忠君,行必拜君,名为忠君爱国,实则为一家之私,害公共之利。

宋张弘范灭宋于此,汉奸之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以权谋私者高呼忠君,出卖民族者兴旺家族。

蒙元窃夺天下,此华夷大防也。分汉南北,劣人一等,堂堂华夏天人,为人肆意杀戮,险致亡族灭种。

幸天怜华夏,胡虏无百年之运。洪武皇帝顺天应人,千万民心所向,重夺我汉人江山,拨乱反正,此大道也。

天下为公者,古今之通义,高于一人之正义,高于一时之大义。

万世守之而不可易,义之确乎不拔而无可徙者也,徙之者,中华败类也。汉奸也。

毁夷夏之防,导夷以乱华,是为万世之罪人,比祸国乱政之奸臣愈可恶,其罪更大。

助虏为伥,导夷乱华者乎!定为万世罪人,覆载不容,最不可赦,如刘秉忠之佐元以灭宋,万世罪人也。汉奸也。

汉奸者,天下共诛之!”

说来也巧,朱雄英以前读大学的时候还真就搞过一篇论文,专门说古今汉奸的,虽然大部分内容不记得了,有一些还是可以想起来的,归拢归拢写了一篇《戴良论》,扒了那些邀名养望的人的皮。

朱熹理学推行宋朝后,儒生便将“君臣之义”鼓吹得远重于“华夷之别”,一直到明朝也是如此,这还导致朱元璋接受宋濂的殿兴有福论,彻底否定红巾军反抗暴元,否认自己臣属其中。

同时为了承认辽、金、元的合法性,不止开除了追封的魏武帝曹操,连秦始皇和隋文帝都没有在帝王庙中,反倒把忽必烈抬入其中。

只有亲自到了大明,朱雄英才知道这些,才感受到当下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本来朱雄英并不想过早写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对整个社会价值观进行反驳,必然遭到整个社会的敌对。

但有些事不做,总会影响后续发展,有些思想不纠正,长成的树永远是歪的。

“将这篇文章贴满苏州,找说书人讲给百姓听,解释给百姓听。让李守义派兵守护,若有人骂不必管,若有人撕毁,即刻抓捕。”

“殿下,莫如不署名。”

“不署名我又何必写,不必多言,贴出去。”

“是!”

戴良论通篇没有戴良,戴良论通篇都在讲戴良。

蒙元灭亡时,起义军最大的敌人不是蒙古人,反而是各地地主组建的团练,他们从蒙元统治中获取利益,坚决维护蒙元的统治,与维护满清的士大夫一个道理。

“他怎能如此!怎敢如此!”陆居仁颤抖着看完戴良论,一时竟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士大夫不是不知道夷夏之防,这理论本来就是孔子提出来的,孟子也有过定论。

之所以到了宋朝变成忠君排头,还是宋朝得国不正,害怕有人有样学样。所以宋朝拼命压制武将,也拼命压制民族思想,愚民。

士大夫与皇帝共生共长,将忠君抬高就是因为皇帝需要。本身儒家就搞皇帝需要什么就说什么那一套,董仲舒独尊儒术那时就打了这个根基。

此刻朱雄英喊出夷夏之防,讲民族,那就会有一群士大夫改变方向,团结在朱雄英身边,为朱雄英呐喊助威。

正如那句话所说,自有大儒为我辩经。不是说说而已,知识分子为了自身利益,就是这般软弱。

讲民族与讲忠君对士大夫而言没有区别,有区别的只是个人,那些已经走在忠君路上的人很难回头,无法回头,陆居仁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哪怕朱雄英写了惊世骇俗的辩论,写了违背当下社会价值观的辩论,陆居仁也不高兴,因为朱雄英不是别人,他是皇太孙,是将来的皇帝。

为了巴结将来的皇帝,有的是人捧臭脚,而戴良、陆居仁这种依然着蒙元服装,坚持忠君论的人就会成为炮灰。

果然,浙江大量士人、儒生、官员开始跟着朱雄英讲话,就算没有朱雄英说得那么露骨,也会对愚忠展开讨论。

而天下儒生的目标,翰林院也立刻分为两派,讨论应该优先忠君,还是优先夷夏之防。

会如此轻易转变,除去朱雄英太孙的身份,主要还是朱雄英说的夷夏之防本身就是儒学的思想之一,所以儒生并不反感,说到底可能平日里儒生没事也做过这种讨论。

在苏州贴出戴良论后,朱雄英顺势释放了一些参与暴乱的地主仆从,让这些仆从给他们主人带句话:觉得戴良如何?

这些地主闻弦歌而知雅意,立马跳出来,宣称戴良不辨华夷,不知进退,为忠胡虏不从陛下征召,乃大罪之人。

朱雄英也投桃报李,给那些超出三百亩的地主之家想到了解决办法。

比如张家村、李家村的张三李四各拥有四百亩地,可以将多出来的一百零一亩地放到村庄集体名下,表示这一百零一亩地是村中共有,但先由张三李四家种,以后可以轮流或者重新分配,至于以后是多久以后,没有说。

见朱雄英松了口,江南地主们大喜过望,愈发支持朱雄英的论调。他们以为所谓的转移到集体名下只是说说而已,殊不知朱雄英给他们埋了雷。

事有轻重缓急,既然已经开了思想辩论的头,就必须优先完成,否则思想混乱,内部掣肘会出大问题。

至于那些还没有分出来的地并不要紧,大明此时还是地多人少的阶段,土地兼并还不是主要矛盾,可以暂缓。

况且已经位于集体名下,到时候按照集体土地处理,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