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国事奏对(八)

“原来如此。”

朱常洛转过头,对户部尚书李汝华说道:“李爱卿,这铜料之事,朕的內帑可没有。”

“陛下,新朝当铸造新钱,现在户部正在全力制版泰昌通宝和宝钞。”户部尚书李汝华说道:“等制版完成之后,就会把新制版和铜料交由工部一部分。”

新的铜钱,这是每位新皇登基之后都要重新制版的,自己的年号就是泰昌。

可宝钞。

自己的印象里都和废纸差不多了,就因为是祖制后代都不好裁撤,就拖拖拉拉的遗留下来。

得想办法改良一下,要不然浪费人力和钱造这种‘废纸’简直太亏了。

弄成银票。

不过得先建立有公信力和流通能力的强大商业钱庄。

这样主攻中高端市场,进行有规模的商业贸易,应当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

毕竟在这个时代,‘一张纸’的公信力小范围还可以,大范围就力有不逮了。

同时。

也可以推行一下,金币和银币。

这和西方传过来的‘实心圆’不一样。

记得自己前世看短视频上风靡的钱币鉴宝,才知道,原来明朝之时就有了‘金银币’,只不过其形制和铜钱一样,都是‘圆形方孔’。

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永乐金币’和‘万历银币’。

万历银币有一钱、二钱、四钱、五钱和八钱以及九钱、一两的币值。

不过自己真要实施的话,得好好筹谋一番。

最好是弄成和前世一样。

只要有一钱、二钱、五钱和一两就好,既可以方便百姓计算流通,又能把银子一下子最少增值百分之十左右。

毕竟要是造银币的话,是要掺杂百分之十以上的其他一些材质。

这个就相当于凭空最少增加了百分之十的财富。

当然,阻力肯定会不小。

毕竟。

现在通行的银子使用方法。

就是实行‘一条鞭法’之后都收取银子。

可老百姓哪里有整块的银子?

要么是铜钱兑换整银被赚取汇率,要不就得把碎银子通过达官显贵的‘倾银铺’和‘银匠铺’掏加工费和损耗费来兑换成整块。

这都得被扒一层皮。

而且日常的消费也不方便。

都得拿个戥(deng三声)子也就是‘小秤’称一下,这里面的‘兑换’等等猫腻也不少。

心中有了注意。

朱常洛就说道:“泰昌通宝可以继续,至于宝钞就先停下来吧。”

“陛下,这是何故?”

“朕心中有了个不成熟的想法,等想通之后再和爱卿交流;现在先把宝钞提举司抽调一些人手前去宝泉局帮忙,已让新钱尽快完成。”朱常洛说道:“这样工部,也可以尽快得到新钱使用不让工期延误。”

“陛下要裁撤宝钞提举司?”户部尚书李汝华说道。

好敏锐,不过是要改良。

“爱卿误解了。”朱常洛说道:“朕是想把宝钞提举司,从生产宝钞,改换成生产另外一种票据。”

“陛下,不知是何种票据?”

朱常洛不由心道,这个老家伙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啊!

不过。

现在还不能让其知道,自己打算把已经‘坏名声的宝钞’精装打扮成‘银票’这种办法,毕竟还需要好好的筹谋一番才是。

“李爱卿,具体的想法,朕会尽快给爱卿答复。”

“微臣随时等陛下召见。”

“嗯。”朱常洛对工部尚书刘荣嗣说道:“如此,刘爱卿,可还有奏本?”

“陛下,暂时没有了。”刘荣嗣答道。

呼……

如此这第一次国事奏对,六部算是暂时解决了。

环视一番。

朱常洛说道:“诸位爱卿还有何事上奏?”

次辅刘一燝呈上奏本,说道:“陛下,这是吏部呈上的官员名单,内阁小议一番给出了意见,还请陛下核准批示。”

王安接过交给朱常洛。

暗自瞥了一眼首辅方从哲和阁老韩爌,这是都知道原身和东林党关系最好,让其来递上这个奏本,是想要加大通过的几率。

不过不管如何,自己都要接招。

现在的整个大明,也的确是需要不少官员。

虽然之前原身登基之时,已经紧急提拔过一些。

甚至次辅刘一燝和阁老韩爌,也都是刚刚入职的萌新,不过这都是和先皇万历‘商量’着办的。

可是和先皇万历时期,整个朝廷近百分之二三十的官员缺额来说,那是有很大的提拔空间。

想到这里。

朱常洛不由得瞥了一眼了户部尚书李汝华。

这个七十岁的老家伙,在刚刚奏对之时见缝插针的提名了老乡袁可立,可知其不够在这个名单之上。

一个户部尚书需要这种方式来自己提名,看来其和内阁的关系确实有些紧张。

不过想想也是。

以对方管理大明钱袋子的职位,和其所表现出来的臭脾气。

得罪的人肯定不少,再加上其是个不屑于结党的无党派人士,这种头次‘分大饼’的美事也就没有他的份了。

看着奏章上的官员名单。

朱常洛还真发现了不少‘熟人’。

其中就有著名的被‘阉党’迫害致死的‘东林六君子’,分别是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和顾大章。

之所以如此清楚。

是因为自己前世在东林书院旅游的时候,导游专门把与东林书院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有关联的名人都讲了一下。

其中东林六君子更是必说名录。

而作为业余历史爱好者的自己,就听的格外认真。

甚至。

还从中发现了一个,自我感觉是历史迷雾之中的小小真相。

当时,自己也是非常激动的同其他人进行了分享,也是得到了不少的大拇指和钦佩的眼神,这让自己很有成就感。

因此就记忆的格外深刻。

东林书院最早建立于北宋时期,后来几经战乱被焚毁,直到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被罢官的‘东林先生’顾宪成带领一些人重建。

如此算是正式建立了东林党。

而就在之后第三年。

也就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这一次科举,除了自幼家庭贫困还没有加入东林的魏大中,东林六君子里面的其他五人,全部都考上了进士!

这还不算其他没算进东林六君子里面的进士。

一时之间,东林党声势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