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作为成年人,我能够回想起在童年时代做游戏时所怀有的那种认真、严肃的态度;

如果把今天显然严肃的工作当成童年时代的游戏,我便可以抛却现实生活中强加的过于沉重的负担,通过幽默的方式得到大量的快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维也纳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早年从事神经生理学研究,后来由于社会变革等原因转行做神经科医生。在法国的让—马丁·沙可(Jean-Martin Charcot)和奥地利的约瑟夫·布洛伊尔(Joseph Breuer)的临床谈话治疗影响下,他开始应用催眠和宣泄疗法治疗精神疾病。他发现,有心理困扰的患者把曾经的记忆和情绪经验排除在意识之外,由此阻碍了许多心理功能;通过宣泄回忆,被排除的内容获得意识的接纳,心理疾病就可以痊愈。1893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了论文《癔病研究》;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经典著作《梦的解析》,并由此逐渐发展出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因其先驱而无参照的特点,应该被视为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总体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环境创伤论阶段、第一拓扑学阶段(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第二拓扑学阶段(本我、自我、超我)。其中,第二拓扑学启发了安娜·弗洛伊德、海因茨·哈特曼(Heinz Hartmann)、克莱因、比昂、迈克尔·巴林特(Michael Balint)、温尼科特、科胡特等人进一步发展出更多完善的理论。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一个人经由探索而不断推翻自己、修正自己的过程。

弗洛伊德一生都在进行临床心理治疗和写作,他独特的人格和理论也受到各种赞誉和攻击。但不管怎样,他的精神分析思想都无可争辩地对心理学、精神医学、文学艺术、社会学、人类学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工作的动力

弗洛伊德每天忙于临床心理治疗工作,患者一个接着一个——因为实在有太多患者需要他治疗,也有太多患者希望接受如此有名望的心理治疗师的治疗。之后,他还需要撰写案例报告、专业论文,编辑杂志——因为有很多人希望阅读他的作品,以他的理论为自己思考的指向。他也要面对自己所领导的一个跨国精神分析研究团体中的人际关系——因为那个团体中的人际关系之复杂和观点之纷争会让任何一个领导者感到棘手。同时,他还要负责演讲和出版文学、法律、宗教、儿童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因为全球都希望他能够给予社会和文化一些良策和心理学知识。

当然,这一切也指向挣钱养家的普通人的生活压力。不过,许多人在经历此种生活时可能会焦头烂额,彻底崩溃。

这就是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真实的生活写照。他为何能够在这么繁忙的情况下依旧继续保持心理健康、精力充沛?我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最初,我的答案是,他大约有养家的压力。估计出于保证妻子和几个子女的生活经济需要,他才会有那样的苦干。直到后来,当我阅读他的论文《作家和白日梦》时,我才感觉到他的真正动力所在。

弗洛伊德说:“作为成年人,我能够回想起在童年时代做游戏时所怀有的那种认真、严肃的态度;如果把今天显然严肃的工作当成童年时代的游戏,我便可以抛却现实生活中强加的过于沉重的负担,通过幽默的方式得到大量的快乐。”

虽然不排除他出于对家庭的责任而工作繁忙,但我们在此也肯定可以认识到,他是真的喜欢精神分析工作。他将工作合并到兴趣中,由此工作成为娱乐游戏的手段之一。这样工作对他来说井然有序,并且轻而易举。因为许多背负家庭责任外出工作的人,并不能做到如此快乐。

因此,弗洛伊德即使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之下,还是能保持每天中午一点准时与家人一起用餐,黄昏时分在城中的街道上悠闲散步,每逢周六与一圈牌友打牌、做游戏、聊天,以及每逢周日上午探望自己年迈的母亲。同时,他还能接待不少慕名而来的访问者,有时还可以抽时间和家人去看一出莫扎特的歌剧。

他,那么繁忙居然还能拥有如此丰富的生活。这就是一个人触及其内在动力的意义。

弗洛伊德与女儿苏菲

在一个欧式的房间里,弗洛伊德的一个女儿去世了。后来,他的另外一个女儿去了国外。当时,弗洛伊德还在世。那个去世的女儿名叫苏菲(Sophie)。这是我曾经做的一个梦,梦醒时分,我对这个梦的由来感到好奇,于是想尝试自由联想一下。与此同时,我也对苏菲这个名字和弗洛伊德是否有这样一个女儿产生了兴趣。我开始注意起弗洛伊德的家事来。

有一次,我看到一篇弗洛伊德于1936年写给著名的精神病学家路得维希·宾斯万格(Ludwig Binswanger)的信摘,上面写道:“今天,我死去的女儿该36岁了……我们知道,这种由生离死别带来的剧痛是会过去的,然而人心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安慰,因为我们找不到任何东西来弥补这样的损失……我们不肯背弃对一个人的爱,要它永远永远留在心底。”

我查阅资料,寻找弗洛伊德死去的女儿是谁。然后我发现,那位令弗洛伊德如此怀念并深感悲痛的女儿真的名叫苏菲。这令我惊讶不已,事实与我的梦境竟如此吻合。于是我想,也许是我以前在什么地方读到过这一资料,只是当时没有注意。但想来想去,我还是无法回忆起来。

苏菲在1926年因流行性感冒引发肺炎而不幸去世,终年26岁。

弗洛伊德的智慧传承是由爱女安娜·弗洛伊德完成的,他的情感传承却是由爱女苏菲完成的。

按照当时的传统,苏菲早早地就恋爱了。对此,弗洛伊德并不知情,这倒不是弗洛伊德只关心精神分析而不关心女儿,而是女儿秘密地约会,不让父亲知道。不久后,苏菲就和男友私自订下了婚约。

一天,弗洛伊德在家,女儿苏菲害羞又胆怯地告诉了他订婚一事。弗洛伊德这才知道这件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惊天动地的事情。20世纪初,父母对儿女的管束绝没有现在来得宽松,即使是现在的父母,也会有点接受不了这么突然的消息,何况在那个时代。儿女这样意外的决定一般会让父母无法接受。不过,弗洛伊德就是弗洛伊德,他在调整了自己的心情后,还是相当开明地接受了女儿的这一自由选择,并主动给男方写信,邀请对方见面。他的信中充满了爱女深切之意:

我们向来是愿意三个女儿依照自己的心愿自主地选择夫婿的……然而,我们毕竟是做父母的,天下父母有的幻想,我们也都有;我们感觉有必要明确我们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激动地首肯或道一声“阿门”之前,我们也想认识一下你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

弗洛伊德早年在与笔友威廉·弗利斯(Wilhelm Fliess)的私下通信里,经常表达对女儿的款款厚爱,并逐月逐日地描述自己的孩子中谁长了牙齿,谁做了什么调皮事,谁生了病。其中,对爱女苏菲的描述特别多。

这种父女之爱在他们今天都已成为泥土中的尘埃后还是会流传下去。这实际上就是人类对子女所共有的父母之爱。作为精神分析创始人的弗洛伊德,往往会被崇拜他的世人投射太多理想化的光环,或者被反对他观点的人投射许多负面描述。但作为真实存在的弗洛伊德,除了精神分析创始人的学术身份外,还有作为凡人的生活,有自己的家庭、父母、子女。

弗洛伊德之死

伦敦,寓所,弗洛伊德,病榻。

弗洛伊德逝世的前一天,是1939年9月22日。

为了控制致命的口腔癌,医生在早些时候已经切开他的面颊,刀口发出的恶臭使他的爱犬也不愿走近。

弗洛伊德之前已经患有口腔癌16年,在此期间接受了31次手术。最后,医生使用人工支架修补了他的上颌。1938年,被弗洛伊德称为“不速之客”的癌细胞加速扩散,一度使他无法说话。

对此,弗洛伊德说道:“哀莫大于一个人的躯壳先他而去。”

同年,希特勒入侵奥地利。弗洛伊德不愿意逃亡,但后来当纳粹开始展开迫害活动时,他开始担心安娜·弗洛伊德等家眷的安危。在美国罗斯福总统的干预下,纳粹收了25万奥地利先令的赎金放他出境。

弗洛伊德带着女儿安娜等家眷流亡到英国伦敦。虽然当时弗洛伊德对患者的精神分析都已转交给女儿安娜进行,但他自己仍坚持精神分析研究。此时的弗洛伊德面部塌陷,形容枯槁,但头脑依然清醒如昔。尽管日益恶化的癌症带来了剧痛,但他拒绝使用任何镇痛药物。这位精神分析创始人说:“我宁愿在痛苦中思考,也不能失去清醒的头脑。”

1939年9月,弗洛伊德已到弥留之际,病痛愈加让他难以忍受,这时,他才不再固执地拒绝用麻醉药镇痛。这位83岁的老人已经无法进食,为避开逐臭的苍蝇,他终日躺在蚊帐里。

马克斯·舒尔茨(Max Schulz)是弗洛伊德的私人医生。

弗洛伊德说:“亲爱的舒尔茨,你还记得咱们的第一次谈话吗?你当时向我保证,如果我再也熬不住了,你会帮助我。现在,剩下的只有痛苦,挺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舒尔茨点点头,握了握弗洛伊德的手。

舒尔茨告诉安娜,他曾经答应弗洛伊德,在生命终结的时刻,会给他使用镇痛剂。

舒尔茨给弗洛伊德打了第一针吗啡,12个小时后又打了第二针吗啡。随后,弗洛伊德陷入昏迷。第二天凌晨,弗洛伊德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那是1939年9月23日凌晨三点。

那天回家,舒尔茨在日记本上写道:“他马上感到了解脱,那似乎永恒的痛苦表情消失了。大约过了12个小时,我又给他注射了一针吗啡。弗洛伊德显然已精疲力竭,他进入了半弥留状态,从此再也没有醒过来。”

选择一种有尊严和体面的死亡,能够安静、成熟地坦然面对死亡,而非感到恐惧、惊慌,就是这位精神分析创始人在人世间最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