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十二节刺

一、偶刺

一刺心前一刺后,前后相对如配偶。

俞募相合今所尊,源于古法须遵守。

《灵枢·官针》曰:“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素问·痹论》论心痹之状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偶刺之法,一手按其胸前,一手按其背后,当其痛所,前后进针。观经文之意,似不必拘于经穴。傍针者,斜针以免刺中内脏也。后世之脏腑俞募取穴法,当系以古法偶刺为根源。募穴皆在胸腹,俞穴均在背膂,大多前后相对,相差不远。例如胃腑受病时,在前可取其经气所聚之中脘,在后可取其经气所输之胃俞。其他脏腑俞募详见选穴节,此处不赘。

二、报刺

痛处无常报刺寻,持针直刺久留停。

左手按摩随病所,出针复刺再施行。

《灵枢·官针》曰:“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针灸甲乙经》作直内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气盛者为行痹,痛无常处上下行,正行痹之症状也。当其痛处直内针而久留之,并以左手随病所按摩之。病未已者,可拔针于另一处再针之。

三、恢刺

筋急难伸且莫嗟,针通恢刺病能恢。

直刺傍摇兼上下,大其针孔泄其邪。

《灵枢·官针》曰:“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是在筋脉拘挛之处进针,深针直刺。傍之者,将针向四旁摇撼也;举之者,将针上下提插也。即向患处深针,并上下左右摇大其针孔,以泄其邪之意。

四、齐刺

齐刺三针一字排,二傍一直各分开。

痹气小深寒不重,亦名三刺义相该。

《灵枢·官针》曰:“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针灸甲乙经》作‘寒热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即病位正中直刺一针,两旁再斜入二针,三针一字排开,针尖相近,针柄相远,不必拘于经穴,随病之所在而进针。“小深”乃邪气虽已入内,但尚不太深之意。此法针天应穴时多用之。

五、扬刺

一针直入在中央,浅入而浮守四旁。

扬刺专医寒博大,顽麻痹痛足堪当。

《灵枢·官针》曰:“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针灸甲乙经》作寒热)之博大者也。”扬,“阳”之误。扬刺应为阳刺。病位正中直入一针,四旁斜入四针,两旁比齐刺多加两针。依病进针,不拘经穴,以治寒气深入,稽留范围大,肢体麻木疼痛者。

六、直针刺

撮起皮肤横入针,沿皮直刺直针称。

一针两穴常须用,针必宜长刺不深。

《灵枢·官针》曰:“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用左手将皮肤提起,右手沿皮横针直刺,故名,以治病气之不深者。《难经》第七十一难曰:“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在头面及肌肉菲薄之处常须卧针横刺,亦直针刺之类也,于一针两穴时多用之。如地仓透颊车,攒竹透鱼腰,曲鬓透听宫,膻中透中庭,关元透中极,意舍透脾俞等皆可采用。

七、输刺(《针灸甲乙经》作腧刺)

输刺之法直出入,稀发而深引邪出。

气盛而热可以除,多进少退法自别。

《灵枢·官针》曰:“输刺者,直出直入,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即垂直刺入,少待再垂直拔出。外提时次数不宜太多,内入时当逐步深进,方能去邪而退热。此与后世多进少退之补法有所不同。补法是频频发针,进多退少以纳气入内。输刺是发针稀少而渐入渐深,以逐步引邪外出,属于泻法范畴,必须分清。

八、短刺

短刺原来刺不深,渐摇渐入记须真。

骨痹致针当骨所,以针摩骨效方增。

《灵枢·官针》曰:“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当其病之所在而进针,渐摇渐入,在针尖着骨时复行摇动针身,使针尖在骨面往来摩刮以增其效。针尖及骨而止,所刺不深,故名短刺。

九、浮刺

须知浮刺一针斜,肌急而寒效可夸。

且莫认浮当作浅,浮而深入始无差。

《灵枢·官针》曰:“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是亦斜入进针之卧针法也,因针不直入,故名浮刺。与直针刺不同之处是直针刺用手提起皮肤横行进针,浮刺是不用手提皮,只是斜行进针,两者以一横一斜为别。

十、阴刺

手足厥冷脉不至,病入少阴寒厥致。

左右悉刺取太溪,阴病当须寻阴刺。

《灵枢·官针》曰:“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针灸甲乙经》作“此治寒厥中寒者,取踝后少阴也。”)病在少阴有手足厥冷、脉不至等寒厥之症状时,宜取足少阴经之太溪穴,以阴治阴,故名阴刺。

十一、傍针刺(《针灸甲乙经》作傍刺)

一傍一直刺名傍,二傍名齐四号扬。

单傍不直名浮刺,宜直宜傍见主张。

《灵枢·官针》曰:“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即当其病所直入一针,再傍刺一针,正斜各一之刺法。直针一、傍针一者名傍针刺;直针一、旁针二者名齐刺;直针一、傍针四者名扬刺;单独傍刺一针者名浮刺。当各因其宜而用之。

十二、赞刺

赞刺持针直出入,渐刺渐浅出其血。

痈肿初形助散消,轮刺渐深乃其别。

《灵枢·官针》曰:“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即持针直入,迅即直出,上下进退,由深而浅,以去其恶血。与络刺不同,络刺须视其青络脉而刺之,赞刺则是在红肿处刺之。赞,助也,在痈肿初成之时,助其消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