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召对

黄家杰翻完这几页纸,陷入沉思。显然草纸上的歌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相比衙门的一纸文书,百姓对于歌谣中表达的防疫内容显然更加容易接受。

里面包含劝诫百姓要听从府衙安排、不串门、不信谣不传谣等诸多内容,对于特殊时期衙门的劝导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但更让黄家杰疑惑的是那个小小的包裹,打开以后竟是三四个简单的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的口罩,边上还保留着适用于佩戴的条带。

“老爷,献出歌谣和口罩的是怀仁堂高六儿,听下面人说,此人为人十分豪爽仗义,颇有燕赵侠士之风。”刘卜将打听来的情况一一禀告给了黄家杰。

黄家杰思考片刻,跟刘卜说:“安排下去吧,子帮,本官要见一见他。危难时期,需要千金买马骨啊,亟需更多的仁人义士思国之危难,报国以身躯啊。”

……

北京,紫禁城。

十一月的京城初雪迟迟未到,高耸的午门,夕阳如血,残照洒在故宫那巍峨的城墙上,映出一片凄厉的红。寒风呼啸,穿梭于宫殿之间,带着刺骨的凉意。琉璃瓦在余晖中闪烁着冷冽的光芒,檐牙高啄,宛如利剑直指苍穹。

空旷的院落中,白石铺地,四周寂寥无声。唯有风卷起落叶,在空中盘旋飞舞,而后悄然落下。华表孤零零地矗立着,蛟龙缠绕其上,仿佛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洁白的玉石栏杆在暮色中显得愈发冰冷,失去了白昼的温润。

大清最后的摄政王——载沣,面容隐没在摇曳的烛光中,难过与无奈如影随形。殿外,风声呼啸,似在诉说着封建王朝最后的体面。载沣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与痛苦。他深知,大清的江山已经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不断,革命的风暴正在席卷大地。

然而,作为忠臣,他依然渴望能够力挽狂澜,保住大清的基业。载沣想起了年少时读书的日子,但此刻,问题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有时,又很矛盾,载沣恨不得这监国摄政王一天都不当了,今年二十七岁的他,已经可见头上的几许华发,但毕竟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祖宗面看儿子面。此时此刻,他看着拱在下面的红顶子们,恨不得想问问资政院的这帮“名臣”,朝廷俸禄都吃到哪去了,自己一个个吃的肥头大耳,真出事情的时候,一个站出来的都没有。

锡良同黑龙江、吉林、奉天三地以及在华俄局等雪花般的奏折、通传已经留中好一段时间了。广州起义,长沙、嘉兴暴动,江浙、安徽水灾进而引发的农民暴动,财政艰难,载沣不知道怎么让千疮百孔的大清腾出精力、资源和时间,化解这场鼠疫难题。

不解决?尚且不谈儿子的江山社稷,就连自己刚刚设立的资政院、议院会也如同纸糊的老虎一般,徒遭那个大头的嘲笑。

在载沣看来,目前的解决难度不亚于当年被推出来“背黑锅”的那次和谈,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能有一位赤胆忠心的大清干臣,告诉他,看好了,摄政王,臣只示范一次……

“臣斗胆,可举荐一人前往关外解此危难之局!”

一道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此时的宁静。

不是幻想!不是梦!载沣目光热烈地看向这位前不久刚遭遇刺杀的参预政务大臣,自己的六弟——爱新觉罗·载洵。

“快快讲来!”

“臣举荐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校长,伍连德!”

……

“此物,当真可降低感染风险?可曾试验过?”黄家杰站起身来,不顾仪态,就这简简单单的纱布和一块药棉,就能降低感染鼠疫风险?如果真的有效,哪怕一点点,都值得投入。

“大人,小的不敢胡言,大人可为隔离处的护理妇们佩戴此物,观察其效果。小人每日往来府衙、药铺、隔离处运送药材,故而对此间看的清细真切。

况且绥化府是绥化百姓共同的家,您作为父母官和各位大人都身先士卒,甘当表率,吾辈又怎能不尽一份力!”高六儿并不是虚与委蛇,他那天将鼠疫歌谣和“伍氏口罩”提前交给长海儿,请求能交给黄大人,也正是出于此目的——救一人于此,便功德无量。

……

资政院内,伍连德垂首拱手敬过这位年轻的摄政王。

绥化府衙外,高六儿回首望向那块乡民们敬赠黄知府的牌匾——民心卓异。

“望卿(尔)能不负所托”

“臣伍连德,不破鼠疫终不回!”

“草民高六儿,必当竭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