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商贸流通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
- 曾庆均 孙畅 王晓琪编著
- 9784字
- 2024-12-10 09:14:20
一、国内外商贸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世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1.世界零售业的发展
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直接售给居民供生活消费使用或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使用的商品销售行业。世界范围内的零售业以惊人的速度在发生变化,其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如下:
(1)世界零售业保持了较稳定的增速
据零售业咨询机构伦敦星球零售咨询公司(Planet Retail)统计,世界零售总额在2015年达到22.51万亿美元(1美元约等于7.3元人民币,下同),比2014年增长5.53%;2016年达到23.78万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5.64%;2017年达到25.11万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5.59%(见图1-1)。从地区来看,亚太市场仍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2015年,亚太市场的零售总额达到了85 730亿美元,占2015年世界零售总额的38.1%;增速为8.3%,领跑全球。
图1-1 2014—2017年世界零售总额及增速
(2)大型零售商主导作用增强
近年来,以连锁化、信息化和规模化为特征的零售业发展很快,零售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见表1-1)。大型店铺连锁零售商试图使自己的每一家门店都成为人们(一站式购物)需求的目的地,增加非传统经营的商品,增加非商品消费服务,在零售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表1-1 2017年全球连锁零售商10强
(3)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世界电子商务(简称“电商”)零售总额年增速逐渐放缓,但是线上零售额仍呈现上升趋势,对线下零售的冲击仍未消除。全球电商零售总额在2015年达到16 709.9亿美元,占2015年全球零售总额的7.42%;2016年达到20 503.6亿美元,占2016年全球零售总额的8.62%;2017年达到24 984.8亿美元,占2017年全球零售总额的9.95%(见图1-2)。亚太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2015年亚太市场的电商零售总额为8 770亿美元,2016年超过10 000亿美元,约占据了全球零售总额的半数。同时,亚太市场的电商零售额增速为全球最快。
图1-2 2014—2017世界电商零售总额、增速及占比
(4)零售业态的变化
零售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零售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零售业在选址、商品组合、营业时间、技术服务及销售方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零售业态的变化。
①选址的变化。传统零售业的选址多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如车站附近和城市中心,但现代零售业的选址已扩大到郊外、高速公路出口和居民区。从发展趋势来看,许多国家的零售业已出现“空心化”现象,即城市中心的零售业经营困难,开始向郊外扩散。这主要是消费者居住地的变化、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城市中心地价上升所致。选址的变化导致购物中心、仓储商店以及便利店等业态的出现。
②商品组合的变化。传统零售业多以商品组合较宽泛的业态为主,其代表性业态是杂货店及后来出现的百货店。但是,现代零售业的商品组合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有范围上的变化,也有内容上的变化。从范围上的变化来看,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品组合越来越宽泛,已远远超过传统百货店的商品组合范围,如超大型购物中心;另一方面是商品组合越来越聚焦,甚至聚焦到一个品种、一个品牌,如各种专业商店和专卖店。从内容上的变化来看,传统的商品组合进行了重新调整,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业态,如食品超市等。
③营业时间的变化。传统零售业的营业时间多为正常工作日,但随着消费者生活时间的改变,夜间购物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从而使零售业向全天候营业转变。一方面,许多传统零售业态的营业时间延长;另一方面,24小时、全年无休日的零售业态出现。
④技术服务及销售方式的变化。通信与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促进了新业态的产生与发展,如邮寄商店、网上销售、自动售货机等就是通信与电子技术革命的结果。此外,随着零售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变化,零售业经营者不断增加服务内容,休闲、娱乐、饮食、保健、送货、赊销等已成为零售业必须提供的零售业务,从而大大改变了传统零售业的内涵与外延。不仅如此,零售业还针对消费者的某些偏好,不断开发新业态。例如,折扣商店、仓储商店、剩余品商店,就是满足消费者低价格取向的业态;电视购物、网上购物,则是满足消费者时间及场所便利偏好的业态。
2.世界批发业的发展
批发业是指将商品从生产者手中收购进来,然后再将其转售给其他生产者或零售商的行业。美国、日本、法国三国的批发业,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北美、亚洲、欧洲乃至世界主要国家批发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1)美国的批发业
美国批发业主要有独立批发商、生产商销售部门和代理批发商三种基本机构。独立批发商是专门从事商品批发的商业机构,约占商业批发机构总数的80%,批发销售额占全部批发销售额的50%左右,就业人数约占75%。生产商的绝大多数产品由独立批发商经销,因此独立批发商在商品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独立批发商除了从生产商进货、储运商品、分销给零售商以外,有时还提供资金信贷支持,这是独立批发商的重要特点。美国的全职能独立批发商,产品系列齐全,主要经营食品杂货、药品和金属零件。一些有限职能批发商只经营汽车零件、理发工具、测量仪器等部分产品系列,利用有限的商业设施提供专门服务。货架批发商利用自己的货架经营保健和美容商品,卡车运货批发商专门经营需要直接快速运输的商品,邮购批发商则采用邮购方式经营食品杂货、小五金等商品。
在美国消费品商品流通中,约50%的消费品通过批发渠道进入消费领域,约40%的商品由制造商直接批发给零售商,只有约5%的商品由生产商直接出售给消费者。在生产资料中,约20%的商品由生产商通过批发商出售给用户,其余约80%的商品由生产商直接出售给用户。在批发环节,全部工业品中,经过二站环节的约占50%,经过三站环节的约占30%,经过四站环节的约占20%。在消费品中,经过二站环节的约占5%,经过三站环节的约占45%,经过四站环节的约占50%。生产资料经过二站环节的约占80%,经过三站环节的约占20%,一般不经过第四站环节。
(2)日本的批发业
批发业在日本的商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的批发业基本上分为一般批发商、经销商和代理商三种机构。日本的批发业有综合商社、连锁批发、工厂批发、经销代理批发和一般的批发商、农业协同组合等批发机构。一般批发商是日本批发业的主要机构,其中100人以下的中小型批发企业约占日本批发业机构总数的99.3%,从业人数约占84.5%,年销售额约占62.1%。100人以上的大型批发业机构数量较少,只约占日本批发业机构的0.7%,从业人数约占15.5%,但年销售额却约占37.9%。
(3)法国的批发业
批发业在法国商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国的批发业主要经营农产品和食品、日用消费品及工业原料、设备批发三大类商品。法国的批发业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传统的专门从事批发业的独立批发商。这类批发商规模不一,既有面向全国、品种齐全的大型批发机构,也有专门经营一种或几种商品,在部分地区提供批发服务的小型批发商。二是批发合作社。这类批发商属于合作社系统的批发业,主要为消费合作社服务。批发合作社一般直接从厂商进货,甚至自己设立工厂生产部分商品,也从国外直接进口商品。其业务范围除批发业务外,还与银行、保险、农场、运输公司以及旅游公司等有广泛的联系。三是自愿组合连锁批发(批发中心)。一些经营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奶制品和花卉等农副产品的批发商与零售商自愿组织起来,实行联购分销,寻找在价格、供货、结算方面优惠的供货商,制订进货计划,直接向供货商采购商品,供应各成员商店。这种自愿组合连锁批发有时也组织生产商和零售商的联产联销业务,或者自购自销,提供信息交流、人员培训等服务。各成员商店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种自愿组合连锁批发形式利用联合优势,降低了采购费用和成本,缩短了流通环节和流通时间。四是大型零售业的兼营批发形式。随着法国批发集中程度的提高,一些大型商业企业,如春天百货、拉法耶特百货等自己设置采购部,在国内直接采购或直接从国外订货,形成综合性的批发零售兼营的商业集团。
总体来看,批发业在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地位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信息时代的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甚至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零售商和消费者都想减少流通环节和费用支出。与此同时,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发达的运输条件,也使商品可以更经济、快捷地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总之,宏观经济的变化、生产商和零售商的直接交易、市场竞争以及零售业各种新业态的出现,在相当程度上都影响着批发业的未来发展。当然,连锁商业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批发业的支持,也使批发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3.世界物流业的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现状看,物流业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其发展主要是物流服务内涵的拓展、物流服务过程的延伸、物流服务覆盖面的扩大以及物流管理的日益专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
(1)物流服务内涵的拓展
物流服务已经逐步将加工、保税、仓储、金融、保险乃至报关、通关、商品检验、卫生检验、动植物检疫、中转等业务统一进来,把整个商贸流通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领域来进行通盘考虑和经营。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比较成本优势的驱动,产品异地加工、装配、包装、标志、分拨、配送、销售等增值服务也逐渐涵盖进来。
(2)物流服务过程的延伸
物流服务过程的经历了港口到港口、门到门和货架到货架等几个阶段,其过程在逐步延伸。由于生产企业需要实行“即时供货”和“零库存”,以加速资金和货物的周转利用,物流业将生产以前的计划、供应也逐渐包括在自己的服务范围之内,使服务过程向前延伸。
(3)物流服务覆盖面的扩大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交通工具、信息系统的不断创新,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也使物流业相应地扩大了覆盖面。近年来,跨国家、跨地区、跨城市的物流服务都有了较快发展。
(4)电子物流的发展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使电子物流快速发展。企业或个人通过电子网络与外界沟通,实现网上购物。这种网上直通的方式使企业能迅速、准确、全面了解需求信息,进一步实现最优的生产模式和物流业务。这种可在线跟踪货物、在线规划物流线路、在线实施物流调度及货运检查的电子物流,是21世纪物流的重要发展方向。
(5)第三方物流的作用日趋显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生产、销售和消费之间的物流活动日益庞大和复杂,降低物流成本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的组织和经营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同时,为参与世界性竞争,企业必须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供应链管理,把不属于核心业务的物流活动外包出去。于是,第三方物流应运而生。
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指为发货人(第一方)和收货人(第二方)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第三方企业。物流服务公司在货物的实际移动链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参与者,而是代表发货人或收货人来执行。之所以强调发展第三方,主要是实现物流运营的专业化、科学化,并使物流企业与物流需求者之间建立更紧密、有效的联系。
在国际上,第三方物流虽然仅有约30年的历史,但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据美国权威机构统计,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服务,企业物流成本下降11.8%,物流资产下降24.6%,办理订单的周转时间从7.1天缩短为3.9天,存货总量下降8.2%。据调查,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已经是现代物流产业的主体。欧洲的大型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高达76%,而且70%的企业不只使用一家第三方物流。在欧洲,德国、法国、英国第三方物流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23%、27%、34%。美国、日本等国家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都在30%以上。通过第三方物流,德国物流成本可以下降到商品总成本的10%。美国从1990年出现第三方物流后,市场规模增长趋势明显。日本的数据显示,物流业每增长2.6%,经济总量就增加1%。目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和比较发达的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组成的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
(二)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商贸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产业,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
1.零售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得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如下:
(1)多种业态并存,连锁经营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零售业态主要包括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大型综合性超市和仓储式商场等17种类型。其中,专卖店、大型综合性超市和仓储式商场是近年来发展形势较好的零售新形态。大型百货店的地位虽有所下降,但目前仍是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25%,超市零售企业消费品零售额目前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44%。同时,连锁经营在中国零售业中的地位大大提高,连锁企业的规模正迅速扩大。
(2)零售网点迅速扩张,非公有制零售业持续增长
与2015年相比,2016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营业网点数(活动单位数)为98 305个,增长率为7.72%。从2012—2016年的情况看,营业网点数平均每年增长11.11%(见表1-2)。2016年年末,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为232 444个,其中国有企业14 772个,集体企业791个,两者共占全部的6.7%;股份制企业390个;有限责任公司76 814个,占全部的33.05%。
表1-2 2012—2016年限额以上零售活动单位数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但增速放缓
2007—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同)年均增长率为1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速度为15.4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率大于GDP年均增长率。从2010年开始,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均开始下降,表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增长仍在持续(见图1-3)。
图1-3 2007—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与GDP增速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4)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迅速
外资进入中国零售业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巨头云集,具有强烈的“倾销”色彩。世界排名前50名的零售业集团已有40多家在中国“抢滩登陆”,并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带有“倾销”色彩的市场战略,基本上完成了其对整个内地市场的战略布局,其中有的已进入快速扩张期。二是以最具成长性的业态为主导,多方位发展,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外资进入中国,将充裕的资金投向那些最具成长前景的商业业态,如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便利店、购物中心、商品批发集散中心和标准化食品超市等。据商务部统计,外资大型综合超市占中国同类业态企业数的23%以上。三是积极推进企业本土化。外商为了在中国“安家立业”和“生根开花”,近年来都在采购、人才、促销等环节的本土化上大做文章。
但是,我国零售业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1)地区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消费品市场发育较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多种经营方式和业态形式促进了零售业的发展与繁荣,在全国所占份额也相对较高。这些地区也成为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之地。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流通业市场化程度较低,新型流通方式和市场形式发育较少,吸引内资和外资的条件相对较弱。2016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84 557.3亿元、86 271亿元和61 488亿元,东部地区是中部地区的2.14倍,是西部地区的3倍。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零售市场商业网点不均衡性明显。西部地区大中型商业企业与人口规模的比例为全国最低,中西部地区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0%,但拥有的零售网点和人员不到全国的1/2。就每万人拥有的零售网点和人员而言,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分别低34%和36%。2016年,东部地区在全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门店总数、从业人员、商品购进总额、资产总额、主营业务利润分别是47 095个、3 768 223人、62 807.2亿元、35 746.9亿元、7 417.5亿元,所占的比重分别是47.91%、54.01%、57.68%、59.15%、59.59%。零售业发展的区域差别还表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及东部沿海地区其他发达城市,无论在发展速度、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大大高于其他城市。与城市相比较,农村零售网点数严重不足,零售企业营销手段落后,经营方式陈旧,难以形成适度的零售市场竞争新格局。
(2)零售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
由于传统零售业具有进入门槛低、标准化程度低等特点,国内历史上的零售企业多为民间私人投资,依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从而导致传统零售企业基础薄弱、单体规模偏小。
2.批发业的发展
(1)批发企业数量增加,批发销售额持续增长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和批发行业的竞争重组,全国批发企业数量减少,但批发销售总额持续增长。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限额以上批发企业已发展到95 066个,从业人数4 959 341人,年成交总额432 265.31亿元(见表1-3)。与2012年相比,2016年我国限额以上批发企业增加了22 122个,销售总额增长了32.15%,平均每个限额以上批发企业的销售规模由2012年的4.48亿元增长到4.55亿元。
表1-3 2012—2016年全国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由表1-4可知,近年来食品、饮料及烟草类,纺织、服装及日用品类,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类,家用电器类,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类等商品的批零系数均呈下降趋势,说明商品流通经过批发环节的数量减少;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类,医药及医疗器材类,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类等商品的批零系数呈上升趋势,说明商品批发业发展空间较大。
表1-4 2012—2016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要分类商品批零系数
表1-4(续)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2)批发主体多元化
①工业企业成为最大的批发主体。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业企业有了产品的自销权,加之当时仍处于卖方市场,因此工业企业普遍把一部分产业资本投入商品资本和自营批发,直接获取利润。在不少产品领域,工业企业自身成了最大的批发主体。
②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批发业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在零售业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逐步进入批发业。另外,随着我国已经取消对外资批发业存在形式的限制,外资批发业企业在我国大量存在,并以平等的身份与我国批发业企业竞争,其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成熟的物流模式等在我国迅速发展。自1996年麦德龙第一家店铺入驻上海以来,麦德龙在我国分店越来越多,并受到消费群体的好评。
(3)批发交易形式多样化
①生产企业通过代理商与经纪人进行批发交易。随着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代理商和经纪人逐渐成为生产企业批发的主要媒介。同时,生产企业通过契约直接批发是一种主要渠道。
②批发市场交易。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有95 066个,销售总额432 265.31亿元。虽然这些批发交易市场大多是批零兼营,但仍是目前中国许多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与部分工业品的重要批发市场。
③网上批发交易。近年来,批发市场已成为推动地区发展、推动行业发展、推动产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平台和组织形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批发市场还大胆采用了以电子商务为媒介的电子交易平台,其发展势头与增长幅度非常快。电子商务将成为这一领域内非常重要的平台,并将对现有的实体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④通过展销会进行批发交易。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带来的推动作用,除了交易商之间的交易外,我国还有着种种场外交易,如展销会、推介会等形式已成为批发交易的重要形式。
但是,我国批发业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交易方式落后。我国的大多数批发交易市场实行摊位制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落后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存在交易成本高、交易速度慢、交易范围小等缺点,从根本上限制了市场批发功能的发挥,使其难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第二,经营者缺乏品牌意识。一个市场和一个企业一样,品牌就代表着管理水平、服务和质量。像法国巴黎的伦吉斯农产品市场,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花卉市场等,其知名度之高,品牌之响亮,辐射半径不仅横跨欧盟,而且一直延伸到亚洲和美洲地区,甚至成为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线,其直接和间接的效益都十分可观。我国知名市场较少,跨国度、跨大洲有影响力的市场更属凤毛麟角。我国的批发业经营者普遍品牌意识薄弱,成为影响我国批发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数量多但规模小,竞争实力有限。我国批发市场数量众多,但是规模普遍偏小。由于对批发市场认识上的误区,加之相互攀比,一些地区在批发市场决策上存在失误,批发市场的重复建设严重,甚至同一城市同一类市场有若干家,“空壳”市场比比皆是。批发市场的良性运作在于市场的辐射力,而不在于市场的数量。在我国,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同质性市场较多,引发批发商恶性竞争、资源严重浪费等不良现象。
3.物流业的发展
(1)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016年,我国铁路运输业从业人员为1 874 131人,公路运输业从业人员为3 855 896人,水上运输业从业人员为460 259人,航空运输业从业人员为595 301人,管道运输业从业人员为36 444人,邮电通信业从业人员为930 745人。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运输线路中,铁路里程为12.40万千米,公路里程为469.63万千米,内河里程为12.71万千米,民航里程为6 348 144.00千米,管道运输为11.34万千米。货运量总计为4 386 763万吨,货物周转量总计为186 629.48亿吨。民用汽车拥有量已达18 574.54万辆,民用运输船舶有144 568艘。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为810 933万吨。邮路及农村投递路线达10 352 709千米。沿海主要规模以上港口码头泊位数为6 115个,其中万吨级别泊位数为1 750个。民用航空飞机有4 554架,定期航班航线有3 326条,民用航空货(邮)运量为6 292 942吨。在信息通信方面,2016年,邮电业务总量达43 345.54亿元,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99.4%,长途光缆线路长度为30 420 755.06千米,覆盖了所有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和90%的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同时,我国加快了对原有仓库和仓储设施的技术改造,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水平。我国在国内一些主要大中城市新建了现代化的仓库,从过去单一的存储服务逐步变为综合性服务,重视运输、装卸、信息等方面的协调,相对减少了一些不合理的流通环节,降低了物流费用。
(2)物流园区增值服务提升
物流园区是物流作业的集中地,集结了多种运输方式和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园区内各主体共享物流基础设施,优势互补,最大限度获取规模效益,对提高物流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大有裨益。2003年,国家发布关于清理整顿物流园区的文件后,各地开始重视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随着《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的出台,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015年组织开展的第四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显示,我国拥有包括运营、在建和规划的各类物流园区共1 210个,与2008年相比增长155%,与2012年相比增长60%(见图1-4)。
从园区功能方面来看,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仓储、运输、配送等提供传统服务园区,但能够提供流通加工、物流金融服务的园区的比例在上升。例如,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的园区占比从2012年的16%,上升到2015年的36%,提高了20个百分点(见图1-5)。从业务收入来源来看,物业租赁收入、仓储保管收入、运输配送收入仍是物流园区的三大主要收入来源。信息服务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达到59%,金融物流收入的占比达到29%,说明物流园区提供的增值服务进一步增加(见图1-6)。
图1-4 2006—2015年全国物流园区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图1-5 物流园区主要业务功能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图1-6 物流园区主要收入来源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3)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物流总额是指第一次进入国内需求领域,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实体流动的物品价值总额,具体包括农产品、工业品、外省(市)调入物品、再生资源、进口货物、单位与居民消费物品的物流总额。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230万亿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6%,是2010年全社会物流总额的1.8倍,是2005年全社会物流总额的4.8倍(见图1-7)。
图1-7 2005—201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多年来,我国全社会物流总额一直在增长,除2008年因金融危机影响而导致2009年增长率较低外,2014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率首次迎来个位数增长率。
(4)运行效率逐步提高
社会物流总费用是指报告期内国民经济花费在社会物流活动的各项费用的总和,包括仓储、包装、流通加工、运输、装卸、配送、信息处理等各环节的费用。社会物流总费用一般包括三部分:管理费用、保管费用、运输费用。通常,人们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社会物流活动的运行效率。比值越低,说明运行效率越高。2014年世界航运巨头马士基发布的《马士基集团在中国影响力报告》显示,中国的集装箱航运连接度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中国社会物流成本高昂。以2012年为例,中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00%,这一数据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8%)。从2013年开始,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运行效率逐步提高(见图1-8)。
图1-8 2005—201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及其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