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围:打工人逆袭指南
- 唐英
- 1246字
- 2024-11-28 16:55:25
一、30岁以后的人生,是毕业后前三年决定的
2006年9月,我正式进入大学阶段最后一年的学习,身边的同学也越来越多地在讨论毕业后的去向。当时班上的学霸们早就已经在为考研做准备,偶然听到有同学要跨专业考北京大学,我内心的感受只能用“震惊”二字来形容。我曾认真地问这位志向为北京大学的同学:你真是在备考北京大学的心理学吗?同学只是淡淡地说:志向为北京大学,再差也能考个北京师范大学。
我读大二时挂过一门课——大学英语,英语四级考了三次终于擦线过关。即使是有如此令人无法直视的成绩,我居然还能通过各类社团、社会活动的加分拿了两次三等奖学金。特别感谢母校对人才极高的包容程度以及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上大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考研,因为对于我来说,考研是用我的最短处攻克一个最高的山头。
我也觉得考公务员不太适合我,因为我对自己的考试能力也没有多大的信心,所以考公务员这条路,看来也走不太通。
所以我别无选择地选择了——就业。
当我进一步考虑就业的方向和城市时,闺蜜兼发小给我发了一条短信,问我在考研、考公务员、就业之间,她应该怎么选择。
当年短信是朋友、同学间主要的沟通方式,一角一条,还是限定字数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没有10条短信是搞不定的。所以,我从寝室上铺爬下床,坐在床下的书桌前,拿出笔记本列出了这样一个表格(见表1-1):
表1-1 考研、考公务员、就业优劣势分析
续表
受当年手机像素和通信软件的限制,我将这张手写的表格拿到宿舍楼下的打印店用传真发给了闺蜜。
闺蜜和我的情况非常相似,这张表既是帮她分析,也是在帮自己分析。看着这张分析表,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就业。
当我在考研、考公务员和就业之间选择了就业的时候,就意识到在职业生涯最初的前三年,将把所有的精力献给职场。
为什么说对于职场新人而言,毕业后的前三年将决定30岁的人生?因为这三年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未来职业生涯的整体趋势,不仅如此,还会为我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思维进行定型。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思维,职业思维一旦定型,就会成为我们整个职业生涯的基石。
与此同时,职业生涯前三年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和人际关系网络,很容易使我们产生职业迷茫。面对这样的压力,很多年轻人会用“跳槽”来解决这个问题,而频繁跳槽将给整个职业生涯埋下严重的隐患。
如果毕业后我们一开始进入的是一家工作严谨、体系完善、发展机会充裕的企业,那么大概率我们会树立积极的职业思维;反之,如果我们进入的是一家人际关系复杂、业务不清和商业模式不明晰的企业,我们就有可能陷入消极的职业思维(见图1-2)。
2020年5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4名职场人士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6.3%的受访者认为职场前三年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关键期。其中,65.8%的受访者认为前三年是提升业务技能的重要时期,61.5%的受访者认为前三年是资历、人脉积累的重要时期,56.4%的受访者认为前三年是职业探索期,会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图1-2 职业思维的成因
总之,职场前三年是一个人形成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无论是业务技能还是资历、人脉都会在这个阶段得到有效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