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变革
- 《清华管理评论》编辑部主编
- 836字
- 2024-12-02 16:00:24
公司使命理论的演化
公司的使命到底是什么?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公司的使命是实现成本最低化、产出最大化,驱动公司运转的内在使命便是利润最大化。在这一范式下,组织形态只存在商业性组织与非商业性组织。
20世纪早期针对企业性质与公司使命的探讨,仍未脱离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公司使命便是为股东创造最大化的经济价值。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企业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扩大,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企业劳工问题、环境问题、消费者问题不断涌现。更为关键的是,随着国际化进程加速,大量的跨国公司面临一系列的社会环境挑战,驱使学界与企业界进一步反思企业的使命。其中,以利益相关者理论重新定义企业的使命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履行社会责任成为社会对于企业使命变革的重要呼声与价值期望,由此掀起了第一轮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主要表现为许多跨国公司在消费者运动、人权运动以及劳工运动的压力下,纷纷制定一系列生产责任守则与行为准则。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兴起,以及传统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作为弥补传统商业企业市场失灵以及非营利组织志愿失灵的一种新型组织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掀起了以社会企业为组织载体的第二轮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社会企业基于社会目标,通过社会项目的商业化运作同时实现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因而属于典型的混合型组织(Hybrid organization)。
进入21世纪,全球面临的社会环境挑战日益严峻,企业、政府与多元社会主体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而且,传统商业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乃至政府等公共部门组织在解决社会环境问题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碰到失灵问题。2007年,洛克菲勒基金会首次提出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ment),希望商业的力量能够与社会影响和社会公益实现跨界融合,尤其是应对商业组织层出不穷的社会责任行为异化问题。因此,在商业的成功需要重新被定义的理念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新运动轨迹应运而生,试图通过组织的使命混合化来打造一种新型组织模式,实现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轨迹的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