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学吹泡泡糖

科伟的父亲得知此事后,待李老师离开,便立刻把科伟叫到跟前,严厉地斥责了他一番。

“我跟你讲,你这样做绝对不行。”科伟的父亲瞪大眼睛怒吼道。

“怎么不行?我又没捣乱,也没影响别人。”科伟低着头小声地回答。

“你这还不叫捣乱?你把班级里的学习氛围都搞成什么样了,你清楚吗?如此一来,那些原本学习不好的同学只会越发糟糕,你懂不懂?”科伟的父亲又说道。

尽管父亲这般说教,科伟却仍执拗地认为自己并无过错,噘着嘴,摆出一副绝不低头的模样。

“我这么做,也是在帮他们。”

父亲不听则已,一听这话,不禁笑出声来。

片刻后,才又继续说道:“那你倒是说说,你帮了他们什么?我知道你是想挣钱,但你这种挣钱的方式,你的班主任老师是不会允许的,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这么干了。”

科伟听了父亲的话,只好应允。但他心里觉得,若是放弃替同学抄作业挣钱,自己便没了收入来源。

于是,他暗自寻思着,必须得另寻挣钱的法子。毕竟自己只是个在豫城生活的小学生,既无多少力气,又缺乏足够的知识,想来想去,似乎唯有捡破烂这一途径可行。

科伟放学后早早回了家,拿了个尿素袋子便出门去捡破烂。

在 90年代,不像后来那般随处可见矿泉水瓶和饮料瓶,那时矿泉水瓶尚未普及,饮料瓶也寥寥无几。

他能捡到的,大多只是些农药瓶和一些纸箱片。

即便如此,他每次也能收获不少。捡来的破烂都堆放在自家门口。

有时,为了多捡些,他甚至要跑到很远的地方。不过,这也仅限于周六,因为平时他还得上学。

一天,科伟来到学校坐到座位上,发现座位有了些小变化。

原来,在他与同桌的座位中间,多了一张凳子,凳子上坐着一个女生。

乍一看,他只觉得这女生肤色黝黑。再仔细打量,竟觉得有几分像自己的表妹修玲。

可不是嘛,不是修玲还能是谁呢?科伟满心疑惑,表妹怎么突然转学过来了?不过,她能来自然是好事。

到了星期天,科伟、修玲和科娟一同玩耍。修玲突然问道:“你们俩会吹泡泡糖吗?”科娟说会,问到科伟时,科伟表示不会。

修玲笑着说:“不会也没关系,可以学呀,没人天生就会。”说完,她便走进小卖铺买了五毛钱的大大泡泡糖。

五分钱一个,五毛钱刚好十个。科伟见表妹真买了十个泡泡糖,不禁暗自诧异,心想表妹竟如此富有。

他却未曾想到,这是姑姑给修玲的零花钱,毕竟修玲在奶奶家那边上学。修玲买好泡泡糖后,直接递给科伟两个,说道:“你把这两个都吃了,多吃点容易吹。”

事实果真如此,科伟吃了两个泡泡糖后,没怎么费力就吹出了泡泡。此前,科伟本打算把泡泡糖嚼软后吐在手掌心,用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着吹,他也知道这种方法极不卫生,可无奈自己不会吹,别无他法。此刻,吃了两个泡泡糖后终于成功吹出泡泡,只是泡泡糖随后“啪”的一声炸了,鼻子上、嘴唇上都粘满了泡泡糖。用牙齿刮也刮不掉,最后只好用手一点一点地捏下来。吹了一会儿,科伟觉得嘴巴有些累了,便把泡泡糖吐掉了。

科娟的同学丹丹说,她吃过泡泡糖后舍不得扔,就把泡泡糖粘在镜子上。后来其他同学都说这样容易滋生细菌,丹丹便不再这么做了。科伟可从未有过这样的举动。

第二天上学,科伟看到教室里有人在折纸灯笼。他见那些人手工作品精美,心里也很想拥有,可自己根本不会折。

于是他向一位名叫文娜的同学请教折纸方法。文娜却说可以教他,但要用一张纸来换。

一个灯笼连半张纸都用不了,对方竟要一张纸,科伟心里暗自腹诽:学习不好,还挺会做生意。而且,对方还要求换千纸鹤的纸不能用本子纸,必须是书页纸。

科伟也知道本子纸太软,折不出来这种手工作品,书页纸比较厚,用来做手工作品正合适。科伟一听对方这般要求,觉得对方实在是自视过高。

对于一个平时考试不是倒数第一就是倒数第二的人,竟还想占自己便宜。科伟从心底里觉得她不配与自己说这些话。既然对方不肯教,那自己慢慢摸索便是。

晚自习后,科伟回到家放下文具盒,坐了下来。电视里正播放着《古船,女人和网》,这部剧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态与思想观念。科伟一看是女主角枣花,便想换台,可他的父母喜欢看,他也无可奈何。

后来,科伟渐渐觉得这部剧也还不错,或许是与年龄增长有关吧。许多历史剧,即便拍得很好,小孩子却往往不喜欢,比如《三国演义》等。

可科伟一直等啊等,自己喜欢看的《新白娘子传奇》《包青天》却迟迟不播。

科伟都有些困了,但还是舍不得睡,生怕错过了即将播放的电视剧。又等了一个小时,依然没有等到,科伟实在支撑不住,只好去睡觉了。

第二天,不知不觉就下起雨来了。

现在的天气,可不是秋天的天气,已经到了寒冬了。

由于地面有很多的积水,科伟不得不穿着胶靴上学。

胶靴是父母平时上地干农活穿的,所以科伟穿起来有点大。太大的胶靴,他的小脚穿进去空空的,很是冷。

套上鞋子穿吧,会把胶靴给磨破了,不套鞋子,又太冷了。

最后,母亲还是很心疼地让科伟套上了鞋子再穿胶靴。

表妹修玲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由于修玲是在姥姥家上学。

姥爷早已不在了,舅舅们也都分开住着。

所以修玲就和姥姥在一起生活,难免缺东少西的。

再加上修玲的兄弟姐妹又多,家里又有很多地,所以父母根本不可能把每件事情都想得那么细,即使姥姥再亲,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修玲只有穿着她母亲做的布鞋,找了个尿素袋子,把角折成了漏斗兴,往身上一披,就上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