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尊汉攘曹

下策是退回白帝城,和荆州方面联合,慢慢再想办法夺取益州。

刘备认为中策有道理,最终选择了中策,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

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

庞统却劝说道:“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所以说,刘备也不完全是大家以为的老好人,真不忍心讨伐刘璋,这喝完酒依然很欢乐,还不听劝。

于是庞统起身退出,但是刘备马上后悔,请他回来。

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只顾自己吃喝。

刘备问道:“向者之论,阿谁为失?”

庞统说:“君臣俱失。”

看到庞统服软,刘备有了台阶,这才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众人言:此为舍生取义!庞统是故意身亡,给刘备以讨伐刘璋的借口,其实不然,这都打到雒县了,还要啥借口。

杨怀、高沛二将都被刘备杀了,还要啥借口,刘备起兵就已经有借口了:刘璋暗弱,不能御外敌!刘璋暗弱,不能兴汉室。

这借口跟曹操取东郡,如出一辙,都是:你不行,让我来!

再说这去围攻别人,被杀了,也不能当借口,只能激励一下己方士气,庞统应该不会如此不智。

没等孙权多想,庞统正了正衣冠,恢复了淡然的神色。

庞统郑重道:“在下庞统,字士元,见过吴侯!”

“先生无需多礼!不知先生有何教我?”

“不知吴侯是欲当汉臣?还是欲当反贼?”

“先生此言何意?”

“吾观江东之地,虽地势险要、物产丰饶,然其并无抗衡曹操之大义名分,亦如昔日之袁绍。”

“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败袁绍,早晚必南来。”

“吴侯是战?是降?”

“吾观昔日之袁绍,地不可谓不广,粮不可谓不丰,人不可谓不足,然其终败!何也?”

“吾私以为,乃目标不明,思虑不定,大义未分也!”

“袁绍当年坐拥冀州之地,兵强马壮,谋士如云,本可大有作为。”

“然而,他却在关键之时犹豫不决,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

“时而想攻打曹操,时而又想与曹操讲和,在官渡之战中更是多次错失良机。”

“其麾下谋士各有主张,沮授、田丰等人皆有良策,但袁绍却不能决断,导致众人无所适从。”

孙权暗自点头,心中思忖,官渡之战正是在袁绍那犹豫不决的态势下爆发的。

可谈及这场大战究竟因何而起,多数人都以为,袁绍是怀揣着一统北方的雄心壮志,这才主动向曹操发起进攻。

实则不然,引发这场大战的关键诱因,正是刘备。

彼时在徐州,关羽当机立断,诛杀了曹操任命的徐州牧车胄。

此等举动,无疑是向曹操公然叫板。刘备心里自然清楚,以曹操那睚眦必报的性子,必定会兴兵前来征讨。

一时间,刘备心急如焚,恰似热锅上的蚂蚁,正愁不知该如何应对这即将到来的危机。

恰在此时,陈登来到刘备面前,献上一计:“曹操如今最为忌惮的,非袁绍莫属。咱们不妨修书一封,向袁绍求救,或许能解徐州之围。”

刘备听后,眼睛顿时一亮,觉得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

可转瞬之间,他又面露难色,叹道:“虽说此计甚好,但我与袁绍素无往来,交情浅薄。况且不久前,我才将他的弟弟袁术击杀,如此过节,只怕他未必会出手相助啊。”

陈登听闻,微微一笑,说道:“使君有所不知,咱们徐州有一位郑尚书,此人与袁绍家族累世通好,关系极为深厚。倘若能请得郑尚书修书一封,袁绍必定会念及旧情,出兵相助。”

刘备闻言大喜,不敢有丝毫耽搁,赶忙亲自前去拜访这位郑尚书。

这位郑尚书正是东汉末年声名赫赫的大儒——郑玄。

果不其然,袁绍收到郑玄的书信后,丝毫未懈怠,即刻召集麾下一众文臣武将,召开紧急会议,共同商议是否要与曹操彻底决裂,出兵相助刘备。

其实,对于是否要与曹操开战,袁绍内心早已纠结了许久。

此次接到刘备的求救信,无疑是将他心中的这份纠结推向了顶点。

这不商议还好,众人围坐一堂,各抒己见,每个人都讲出一番道理来。

袁绍本就心烦意乱,听着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脑子愈发混乱。

毕竟在这场商议中,大家讨论的皆是与曹操开战的利害关系。

而利害关系这等事,一旦参与讨论的人多了,便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在这种情形之下,倘若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目标作为指引,根本就无从判断,更不知该如何做出取舍。

也正因如此,袁绍的团队在势力壮大之后,每逢面临重大决策,总是要比曹操慢上好几拍。

这一次也不例外,众人各执一词,每个人所言都有其道理所在。

袁绍坐在主位上,眉头紧皱,心中暗自苦恼:“这般众说纷纭,我究竟该听谁的才好呢?”

就在袁绍头疼不已之时,许攸和荀堪匆匆走进了营帐。

袁绍此时正愁没个主意,见他们二人进来,便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赶忙问道:“你们二人来得正好,对于此事,你们有何见解?”

许攸和荀堪二人也不含糊,你一言我一语,滔滔不绝地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一番长篇大论之后,两人对视一眼,一咬牙、一跺脚,齐声说道:“依我等之见,应当即刻起兵,讨伐曹操!”

袁绍听后,猛地一拍大腿,大声说道:“哎呀,妙啊!我原本也是这般想法。既然如此,那就起兵!”

说罢,他毫不犹豫地当即下令,命麾下文武官员,即刻点齐三十万精兵,向黎阳进发。

就这样,官渡之战正式爆发。

然而,袁绍这般仓促地做出决定,又怎能让众人信服呢?

没有大义名分,没有明确目标,他们去干啥?去打曹操,连一统中原的这样的名号都没打出。

庞统微微停顿,再次问道:“不知吴侯欲何为?”

这个问题孙权也想过,目前来说没什么好的办法,只能拖着,先发展起来再说。

于是,孙权回道:“尊汉,攘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