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返回学校时,新学期已过去一段时间,但是提早完成了大四的实践课,这对之后撰写论文,倒是腾出不少时间。
大四年级只开设少许几门新课程:当代文学、散文、著作赏析以及小说撰写等。对照新学期的课表,大四算是自主学习的一年,几乎是“自习课”。詹姆斯留在宿舍里打包好的行李,最后帮他送去了校外马车上,算做一场告别。
无需签证出境游的年代,让文然感叹到,或许用简绵的话语来描述更为恰当。一张船票可以四方游,不像一战后,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很多国家的出入境加强了限制和管控。
旅行中购买的纪念品,摆放在书桌前,稍作点缀。当作回赠,文然选了一件精致的工艺品,寄去剑桥的柳静怡。镶嵌在衣柜里,俩人的画像,会让人不自觉的产生挂念。此外,一个人的宿舍,让文然反倒觉得惬意许多,可以自由安排着自己的日常生活。
某天坐在宿舍书桌上整理资料的文然,突然听到宿舍门外传来的敲门声,打开房门,一位带着行李的同学站在门口,向他打起了招呼:“你好,我叫奈德,新来的室友。”说完,走进了宿舍,整理起衣物来。
“你好,阿德里安,文学院大四学生。”俩人间终于迎来了新同伴。
“我来自生物系,今年大二,之前走读,今年来校寄宿。”奈德补充道。
“喜欢宗教类的书籍?”文然看到奈德摆放在书桌上有待整理的课本。
奈德看了一眼桌面上自己摆放的书本,回应道:“平常喜欢关注这方面的书籍,这也受我母亲的影响,你呢?信仰基督教吗?”
文然摸了一下后脑勺说道:“之前很少关注这方面,不过去过教堂一两次,对这方面有所了解。”
“哪座教堂?我会时常去教堂做祷告?”
“外地的教堂。”又不是基督徒,谁没事往教堂跑。在国内的时候,连庙都懒得去,文然说完,默念道。
“怎么去做个礼拜,还往外地跑?”奈德整理着书桌上的书籍,反问了一句。
有点尴尬的文然,随便说了一句:“旅行,之前去外地旅行时,被拉去的。”
“巴黎有很多教堂,想去的话,也没必要跑那么远。”
“说的也是。”文然没加思索,含含糊糊回应道。
说是时那时快,和奈德聊完教堂的话题,这周礼拜日,就被奈德游说去了一座当地的教堂。至于是天主教,还是新教,文然也没什么心思去了解其中的缘由,基本上在教堂就是行完礼仪,然后与牧师沟通。
做完礼拜后,奈德邀请文然去他家用餐,文然虽然表示出了客气语气,但难以婉言拒绝,还是接受了奈德的邀请。之前詹姆斯也问过文然去他家拜访的事,可文然一推脱,詹姆斯就没再强求了。所以,和奈德相处久了,难免会存在一种“盛情难却”的感觉。
初进西方家庭,欧式风格的室内装饰,确实与国内的家居风格不同,可以用“高雅”一词来形容。当然,崇洋媚外,那就另当别论。
奈德的母亲很似热情,会用宗教的方式来打招呼,足以看出这位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文然模仿奈德母亲——凡蒂娜的礼仪,回敬了一个标准的宗教礼。开饭前,需要做祈祷:以感谢上帝赐予的食物,祷告完嘴里还要说句:阿门。奈德的父亲也同样做出祈祷的手势,看来宗教文化已融扩到西方的传统中。文然也说了阿门,开始拿起刀叉,不自觉地品尝着菜肴。
来趟奈德家拜访,对宗教文化确是受益匪浅,奈德谈论此话题也是乐此不疲,头头是道。文然为了不冷场,会在奈德的言语之外,偶尔穿插几句。在奈德的言谈中,不难发现,他对宗教的见识程度。比如,我,来自亚洲,奈德索性以此作为话题的引入点,开始讨论起来。
“文然,见你来自亚洲,那我们可以先聊聊宗教起源。”
“其实如今的欧洲宗教起源,或者说受到亚洲神学影响甚多。在基督教没有在欧洲传播开来之前,欧洲神教学主要是希腊宗教文化和北欧神学文化,特别是北欧神学教派,多称其为异教徒。这些教派也可谓是众神教。比如希腊的奥林匹亚众神:宙斯、雅典娜、赫拉、阿波罗、波塞冬、赫菲斯托斯以及阿芙洛狄忒等等,北欧神学里有奥丁、托尔、弗丽嘉、洛基、希芙、芙蕾雅和海姆达尔等众神,宗教信仰大多来自这些神学人物。也像埃及法老的祭坛,每座石柱代表一位古埃及文明里推崇的神学人物。”
“那基督教与亚洲是如何产生联系的?”文然打断话语,提了一个问。
“这最早要追溯到古埃及,大约公元前2000多年。当时阿拉伯半岛西北部的以色列和犹大国,受到了亚述和巴比伦西亚的进攻,很多失去家园的犹太人,有的一部分迁徙到古埃及,有的作为奴隶带去巴比伦。在接触到巴比伦文明这些犹太人,受到了美索不达比亚众神教派文化的影响,开始信仰和潜修起美索不达比亚神教学,逐渐从多神教中演化出了一神教。在之后波斯帝国建立后,入侵巴比伦和埃及时,更多的犹太人被带入了西亚。
然而,波斯君王居鲁士一世,实为慷慨之主,允许作为奴隶的犹太人重回自己家园,并对宗教不加管制,主张国民信仰自由。
于是在波斯帝国内的犹太人带着自己创建的一神教,也称为古犹太教开始在西亚以及向欧洲传播:其至上神为耶和华,来自于美索不达比亚众神之中,这也是最初形成的一神教派,其教义为《圣经》——旧约。
之后耶稣的出现,让基督教开始从古犹太教中分化出来:基督徒信仰耶稣——他们的祷告是希望耶稣能再次降临人间,化解人间的疾苦,这与东亚的佛教和印度教的教义有点类似。但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举步维艰,很难像如今这样广泛的传播开来。直到公元330年,东罗马帝国的君王君士坦丁,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使基督教受到国家庇护后,基督教才开始传播开来,并逐渐遍布欧洲大部分国家,《圣经》也在不断补充和修善,融合了古希腊哲学、欧洲古典教义等,演化出《圣经》——新约。
但之后,基督教也开始分化出不同派别的教会组织。这起始于16世纪的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因为在该运动之前,欧洲的基督教极度腐败,教皇发放赎罪卷,以换取金钱。各地方的红衣主教、大主教以及牧师都在出售赎罪卷,以赚取会费。他们还以教皇的名义,买卖土地,再加上中世纪初期教皇鼓动的十字军东征,这确实违背了基督教创建的初衷。
马丁路德开始向新教徒和群众宣传和揭露宗教的不良行为,以唤醒人民的对基督教认知。此时中国的印刷术已传入欧洲,马丁路德的宣传册被印刷了很多,四处散播,并被翻译成德文、英文以及法文等。马丁路德用德文翻译了《圣经》,让更多不为熟知拉丁文的人民更能领会《圣经》的教义。随后在德文版《圣经》上,又陆续翻译出了法文、英文等版本的《圣经》。
马丁路德发动改革运动的主旨是:信仰基督教是通过虔诚的祷告和善良的行为来自我祈祷与忏悔,而不是通过金钱买卖来换取所谓精神上的慰藉和自我的赎罪。
逐渐新教从基督教中演化出来,并开始传播开来,现流行于英国、荷兰和北欧部分地区。之后欧洲中部地区的基督教被称为天主教,基督教还演化出了希腊、东欧和俄国的东正教。”
“所以我们刚才去的是天主教堂。”
“嗯,宗教学问确实深厚,一点也不亚于专业学科里传授的学识。”
奈德也没太为自己犀利、熟练的说词,而有太多的得意,反而说道:“佛教或者道教什么的,虽没去过庙会,但也有耳闻。”
奈德:听过东方僧侣的客串讲座。
文然:时间不早了,回学校再聊。
奈德:正有此意。
离开奈德家时,热情好客的凡蒂娜女士同样发出了再次邀请的口气,文然没再做托词,果断答应下来。与奈德的母亲请辞后,同奈德一同返回了学校。
文然在图书馆自习间,借了本有关亚洲宗教的书。一来呢,想着读点课外读物,二来呢,可以招架下奈德这个宗教迷的咄咄逼问。在论文里补充讨论宗教内容,也会显得论文厚实些。
“在忙什么在?”回到宿舍的奈德问道。
“哦,在写毕业论文,打算补充点宗教方面的内容。”
“估计写完这些内容,基本可以达到学院提交的论文要求。”
“亚洲宗教史概述。”奈德翻了下文然看的书籍。
“书里描述的亚洲宗教忒详细。”文然简短的感叹了一句。
“亚洲的宗教可谓是种类繁多,大大小小的宗教组织贯穿于整个亚洲的发展进程当中,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如今亚洲教派的分部。”意犹未尽的奈德,继续发表着自己的读书心得。
“如今,亚洲信仰人数较多主要有两个教派:一个是中、西亚的伊斯兰教;另一个为东亚、东南亚的佛教。当然西亚还有沃教、景教等,此外,亚洲还存在其他教派,比如印度的印度教和耆那教,中国的道教,以及日本创建的天神教等。
历史悠久,传播范围广泛的要属佛教了:诞生于印度的佛教,到公元前600多年时,出现了佛教的始祖人物悉达多,法号释迦摩尼。他出身在如今尼泊尔一带,当时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一部分。
悉达多虽出身于皇室人员,但他一心信仰佛教,并想悟出传播佛教的道义。随后他上山在菩提树下冥思佛教的教义,希望通过简短的话语来道出佛教的真谛。打坐在菩提树下的悉达多,让饥饿给自己带来灵感,终于悉达多冥想出佛教感化世人的教义:因果报应和涅槃。
这就有点像基督教的精髓:罪恶忏悔和末日审判。而且据史料记载,耶稣与悉达多差不多是同世纪出现的人物。另外,还有一位东方的圣人也出现这个时期,就是你们所称之为的孔子。孔子的出现时提出了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经董仲舒进谏,儒学被确立为治国之政,安邦之道。而说到道教,创建于东汉末年战乱时期,从那时起,开始逐渐传播和繁衍。道教思想体系中,除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外,也融合了儒家思想在里面。”
文然听了后,也逐渐拿出相对专业的口吻说道:“看来世界各国的宗教都有各自的特点,但似乎彼此之间也存在些微妙的联系。”
奈德:可以这么理解。比如说伊斯兰教,由穆罕默德于公元630年创立。从《古兰经》中可以窥探出,伊斯兰教的创建受到古犹太教的影响。伊斯兰教同样为一神教:至上神也是耶和华,只是在《古兰经》称其为“安拉”。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将自己化身为安拉的使者来到人间,传达安拉的旨意,以此招募伊斯兰教的信徒,《古兰经》里称其为“先知”。
最先,穆罕穆德在麦地那作为根据地传播伊斯兰教,之后发展到麦加,再逐渐扩展到整个阿拉伯半岛,以致最后发展出了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版图最大时是当时的倭马亚王朝,都城在如今的大马士革。国土面积从印度半岛北部一直向西,沿着北非,踏上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地区。
文然:伊斯兰教创立了帝国?与其他宗教发展来看,很是不同。
奈德点了点头,同意的说道:确实,亚洲伊斯兰教与欧洲基督教在政治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在欧洲,国王与教皇是独立、分开的,两者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国王的任命需要教皇的参与和宣示。而在阿拉伯世界里,国王与宗教领袖两者身份同属一人,被称为“哈里发”。他可以享有和行使政治与宗教权利,这也与默罕穆德传播伊斯兰教的经历息息相关。
早期,伊斯兰教的信徒被称为战士,也就是现在广为知晓的“穆斯林”。他们为圣域而战,随时听命于安拉的主旨,传播安拉的精神。所以,穆斯林人群也带有军事使命,在伊斯兰教的发展历程上,他们属于政教一体。
之后,阿拉伯帝国进入阿拔斯王朝时,伊斯兰教才分化出两派组织:什叶派和逊尼派,形成这都两派主要归因于谁能更好继承穆罕穆德的精神,或者说体内流淌有穆罕穆德的正统血液。而在基督教的世界里,只是在教派的组织里分化出了三种教会组织: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
文然听完后,夹杂着自我的见解,说道:“从历史的发展上来,各国的宗教多多少少都与政治相挂钩。”
奈德:你发现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在我个人看来,宗教对国家来说,就是对国民思想的再教育,让宗教成为国家的统治基础。举例子来说,在欧洲中北部出现的奥克兰帝国,君主克洛泽建国后,率先皈依罗马天主教,确立其为国教,并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以体现政教和谐的一面。
东欧最早出现的罗斯大公国,力主回避异教徒的称呼,奥丽加从拜占庭帝国引入东正教,她也成为了东正教历史上杰出的四大女性之一。随后的君王弗拉基米尔继续推行东正教,直到如今的沙俄帝国。其它欧洲国家也如此般,还有蒙古帝国,他们信仰“长生天”。从这里可以看出,宗教在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文然对奈德的言谈评价道:“言之有理,让人茅塞顿开。”
奈德:过讲了,只是业余时间关注一下。还有,你们东亚的佛教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佛教最早被确立为国教,是在公元前324年。阿育王创立孔雀王朝后,并皈依了佛教。如今,考古学家在印度发现有当时阿育王为了宣传佛教,在国内修建的石碑,上面篆刻有佛教的梵文术语。
佛教在之后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两个派别: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这种分类的形成主要是信徒们对传承和诠释释迦摩尼悉达多佛教教义的方式不同而已。
小乘佛教主张像释迦摩尼那样通过打坐来感悟佛教真理,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一本正经,思想上一根经。
而大乘佛教的信徒们主张传承释迦摩尼的精髓,除了打坐,还可以结合不同的传播途径,并吸收和融合各种见谛,与之辅佐,与时俱进,这就有点像哲学的辨证论。说到这里,可以想到大乘佛教传播的范围要更广泛些,他们沿着西域传入了中国,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还有东南亚的泰国等地区,而小乘佛教主要存在如今的柬埔寨和斯里兰卡一带。
文然:确实。在魏晋南北朝时,佛教推广很似盛行,有很多佛像和寺庙在那时被铸造和修建;而且在唐朝时,李世民大力宣扬佛教,并派遣玄奘去印度取经。但佛教最早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说法不一。我母亲信仰佛教,据她说可能是东汉初期,与楚南王刘英皈依佛教的事例或多或少有点联系。这与基督教的发展,有如出一辙的一面。需要统治阶级的力挺,或者说是支持,才能更好地推动宗教的发展与传播。
“关于佛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文献记载: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三者相互博弈、吸收与融合,经过历史沉淀,彼此间趋向平衡。同化作用,使得佛教发生演化或演变,逐渐形成中国化的佛教。而且佛教与欧亚其它宗教最大不同在于,佛教没有神的说法,只有所谓的佛像,以释迦摩尼佛为化身。而道教借用了中国的神话传说,比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财神等等。佛教传到中国后,才逐渐出现神话中的人物:如来佛、观世音等菩萨,比如普贤、地藏王、文殊等等。”奈德似乎感受到一点辩论的口风,不占下风的回应道。
文然:宗教世家,见解独到,描述细致入微。
奈德:哪里,哪里,有得放失。
文然:今天先聊到这里,改日再聊。
奈德:嗯,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