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新的起点

在成功推广油纸伞制作工艺之后,林晓和社团成员们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决定回到农村,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乡亲们。

他们来到了一个宁静的小乡村,这里的村民们大多以务农为生,对油纸伞制作工艺了解甚少。林晓和社团成员们在村里的广场上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工作坊,准备开始他们的教学。

一开始,村民们对这个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但又有些犹豫和不自信。林晓耐心地向大家讲解油纸伞制作的前景和意义:“乡亲们,油纸伞不仅是一门手艺,还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机遇。只要大家用心学,一定能掌握这门技艺。”

社团成员们也纷纷示范,从最基础的竹子挑选开始,一步一步地教大家。

油纸伞的制作工艺极为繁琐和精细,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首先是伞骨的制作,挑选竹子就是个大难题。要找到笔直、粗细均匀且富有弹性的竹子并非易事,他们往往需要深入竹林深处,仔细甄别每一根竹子。好不容易挑选到合适的竹子,锯成合适的长度后,还需用小火慢慢烘烤。这烘烤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与火候的较量,火大一点,竹子就容易烤焦,变得脆弱易碎;火小一点,竹子又不够柔软,无法按照模具弯成理想的形状。村民们在初次尝试时,状况百出,有的把竹子烤得通体发黑,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有的用力过猛,直接把竹子弄折;还有的因为掌握不好弯曲的角度和力度,导致伞骨形状怪异,无法组装成一把完整的伞架。

伞面的制作也绝不轻松。选用的纸张不仅要质地坚韧,还要经过特殊的防水处理。处理纸张的药水调配比例需要严格把控,稍有偏差,纸张的防水性能就会大打折扣。裁剪纸张同样需要高度的精准,哪怕只是毫米级的误差,都会让伞面大小不合适。而裱糊伞面更是个细致活,胶水的涂抹必须均匀一致,一旦出现厚薄不均,伞面就会出现褶皱或者气泡,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导致雨水渗漏。不少村民在这一步骤上反复失败,浪费了大量的纸张,看着那些作废的材料,大家都心疼不已。

绘制伞面更是对耐心和技巧的极大考验。需要用特制的颜料在伞面上绘制精美的图案,线条要流畅,色彩要均匀,构图要有美感。村民们大多没有绘画基础,拿起画笔时手都在颤抖,画出的图案常常比例失调,人物歪歪扭扭,花鸟形态怪异。色彩搭配也显得生硬,不是过于鲜艳刺眼,就是过于暗淡无光。而且在绘制过程中,一旦出现失误,整把伞面可能就前功尽弃。

除此之外,他们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原材料的供应是个大问题,优质的竹子和特制的纸张都难以大量获取。每次去采购,都要跑很远的路,而且价格不菲。教学场地也十分简陋,只是在村里的广场上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子,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如狂风暴雨,教学就不得不中断。最棘手的是,村民们都有繁重的农活要干,无法抽出连续、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导致学习进度参差不齐。有的村民刚刚掌握了一点技巧,因为几天没练习,又生疏了;有的村民只能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学习,无法系统地完成整个制作流程。

但林晓和社团成员们没有退缩。他们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与附近的竹林供应商反复协商,争取到了更稳定、更优质的竹子供应,并降低了采购成本。为了改善教学场地,他们四处募集资金,搭建了一个坚固的雨棚,还购置了一些简单的教学设备。针对村民的时间安排,他们制定了灵活的教学计划,将村民分成小组,让进度快的村民帮助进度慢的,还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进行集中辅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第一批村民制作的油纸伞终于出炉了。虽然有些粗糙,但每一把伞都凝聚着大家的汗水和努力。

看到自己的成果,村民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其中一位村民感慨地说:“没想到我们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油纸伞!”

林晓和社团成员们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他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原材料的供应不足,一些村民因为农活繁忙无法持续学习等。但他们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了原材料供应基地,调整了教学时间,让更多的村民能够参与进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乡村因为油纸伞制作而渐渐有了名气。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油纸伞,为村里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林晓和社团成员们看着这一切的变化,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传统技艺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