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 弟子规(品读经典)
- (清)李毓秀 贾存仁著 王正刚编译
- 1313字
- 2024-12-18 17:54:36
译文
无论什么东西,再微小也不可以私自藏起来据为己有。如果私自藏起来据为己有,这样做有损品德,肯定会让父母伤心。
陶母教子
陶侃是晋朝一代名臣,一生清廉俭朴,政绩显著,青史留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育。
陶侃的父亲死得很早,小时候陶侃家境贫寒,母亲湛氏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养育成人。陶侃从小就十分争气,他学习努力,孝顺母亲,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成年后陶侃曾在浔阳做了个小官吏,职责就是管理养鱼的鱼塘等杂事。过年了,大家伙把鱼塘里的鱼全捕上来,腌渍起来大家分掉了。陶侃从小家境不好,难得吃到鱼肉荤腥,就兴冲冲地把分到的腌鱼拿回家交给母亲,心想这下能过一个热闹年了。母亲也很高兴,就问陶侃这鱼是在哪个地方买的?多少钱一斤?陶侃如实回答说:“不是我用钱买的,是我管理的鱼塘,过年捕了一大批鱼,大家分给我这些。”陶母一听,顿时沉下了脸,严厉地对陶侃说:“你把公家的东西拿回家来,还沾沾自喜,做娘的很为你感到难过,也十分担忧你的将来。你现在还是一个小小的官吏,就可以高高兴兴地拿公家东西回家,东西虽然小,但可以看出你的为人品行。你将来如果做了大官,不知会变成怎么样的人啊!再说你这样用公物来孝敬我,我非但不觉得高兴,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然后陶母就把腌鱼封存起来,不准任何人动它。听了母亲的一番话,陶侃连忙跪下认错,表示悔改。
还有一次,同郡的举人范逵外出寻访贤人,路遇大雪,晚上正好宿在陶侃家。当时天寒地冻的,范逵的马饿了没有草料喂,陶母就揭开自己的床铺,把垫在下面御寒的稻草拿出来剁碎了喂马。因为家里太穷了,没有钱财买东西来款待客人,陶母就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用卖发的钱来购买酒菜招待范逵。古时候的人是不能乱剪头发的。范逵深受感动。在听取了陶侃孝顺的事例后,不由感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那样的儿子啊!”范逵就举荐了陶侃,陶侃后来逐渐升迁为江夏、武昌太守。
陶侃做了大官后,一样谨遵母亲教诲,事无大小,勤于政务,清政为民。在武昌任上,他号召部下种柳。都尉夏施偷懒,悄悄地将公家已经种好的柳树移栽到自己的营前。后来,陶侃驾车经过此地,他突然命令停车,指着那些树说:“这不是武昌西门前的柳树吗,是谁偷种到这里来了?”夏施没有想到陶侃如此心细,这种小事都放在心上,连忙谢罪。
有一次陶侃带领所部造船,他就命令大家将造船剩下的木屑、竹头等零碎东西收拾好,人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暗中笑他吝啬,这种小东西都舍不得。没多久,一场大雪下来,待天晴后,庭前道路泥泞难行,陶侃就命令将木屑铺在地上,来往行人都十分方便,众人才知道他的用意。
陶侃做广州刺史时,由于政务比较清闲,每天清早起床后,他就把数百块砖搬到室外,傍晚又搬回室内,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人们看见后非常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要做这种无用的事,他说:“我一直致力于国家大事,现在的工作有点安逸,我这样做是怕长此以往自己会松懈下来啊。”后人因此称他为“运甓瓮”。
陶侃从不随意收受别人的礼品,有人送礼来,都要问个一清二楚。如果是送礼人的辛勤劳动所得,东西再贱,他都非常高兴地收下,但以后一定要找机会加倍奉还;如果是非正当手段得来的东西,东西再贵,都严词拒绝,而且加以斥责。